古今中外,大多数成功的领导者都拥有一项出色的技能——脱稿讲话能力。脱稿讲话体现的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非凡的能力。“脱稿”往往会不自觉地有感而发,流露真情实感,这样,让听众更易于被讲话者的“真实”感动,从而取得很好的讲话效果。
领导陷入“失语状态”应自省
谈起“领导”二字,无论在酒桌上,还是在牌场上,他们的“口才”那是相当好,顺口溜一个接一个,荤段子信手拈来,要指责他们不会讲话,似乎不合情理。那么换个主题、换个场合,一切就不一样了。领导们习惯于说官话、套话,看起来一副“理直气壮”“豪言壮语”的架势,似乎没有了这种外在显露,就无法体现其所谓的“权威”和“水平”。有时候,原本是很不错的主题和内容,一旦他们开启“官话系统”,讲话内容就会变得流于表面,索然无味。可离开这套“系统”,讲话内容又会不伦不类,离开“系统”就会“死机”,遭遇尴尬。所以,领导者要做到不“失语”,才会不“失态”,也就不“失职”。
2009年7月13日、14日这两天,网上疯传河南的某县“钴-60泄漏事件”,这在网上引起热议。后来被证实是被曝光了一起虚假消息,并没有发生泄漏,只是发生了“卡源”故障,16日当地的环保部门发布消息,确认环境没有被辐射污染的现象。但是在该县,那则报道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在17日,随着“放射源将爆炸”谣言的不断传播与扩散,当地群众纷纷开始撤离“避难”,三轮车、摩托车、拖拉机等各种车辆在公路上发生拥堵,阻碍了该县通往周边县市的道路,出现了现代版“杞人忧天”的一幕。
这起大规模的社会恐慌事件表面上看是由谣言引起的,但实际上却是因为当地政府延迟发布消息造成的。如果当地的领导能够及时处理谣言,“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也就不会有“杞人忧天”这件事的发生。
讲话属于领导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会议部署、指示传达、团队激励……哪一个环节都需要领导的讲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领导一旦到了需要讲话的场合,就会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稿子照本宣科,导致有的领导已经对稿子产生依赖,自认为“袋中有稿,心中不慌”,以至于被提问时,没了稿子就会不知所言,要么含糊不清、词不达意,要么就逻辑混乱、答非所问,甚至陷入“失语”的尴尬境地。
一般情况下,领导者“失语”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对自己的工作和会议的议题心里没底
有些领导平时将工作重心放在迎合上级领导上,脱离基层和群众,不能专注于自己分管的工作,久而久之,业务荒疏,存在“三少”(即调查研究少、分析问题少、谋划对策少)的倾向,导致对情况不了解、不熟悉,讲话时云山雾罩,只能依赖演讲稿。但这些讲稿大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缺乏脚踏实地的落实细则,缺少深思熟虑的创新思维,只能用漂亮的口号、“宏观”的“指导”来掩饰其工作的不足和思维的贫乏。
2.怕说错话,怕担责
领导要对自己讲话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一些领导担心即兴发挥表述不准确,容易引出是非,产生不良的后果,就事先准备好讲话稿。这些讲话稿虽然各方面都考虑周全,四平八稳,不会犯错误,但这种没有实际内容的八股文式的讲话,其实根本言之无物。
为什么很多人在脱稿讲话时会心里没底呢?是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还是因为缺乏自信呢?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为第二个,即缺乏自信。其实,仔细想想,或许有这一方面的原因,但如果准备得足够充分,又怎么会心里没底呢?归根结底还是对自己要说的话不熟悉,不知道该讲什么,怕自己所说的话得不到听众的认可,怕犯错误,甚至害怕在众人面前让自己的光辉形象受损等。
要想做到脱稿讲话,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要知道,对工作没有进行深入调研,没有掌握一手资料,讲话就会言之不实;对问题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和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讲话就会言之无物。反之,讲出来的话才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讲话也才会有底气,才能得到听众的赞同和认可。
多少雷人语:唯“稿”独尊闹笑话
语言表达能力是优秀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技能,能不能讲、会不会讲,直观地反映了领导者的管理水平。现在的领导中,好多人都以“工作忙”“应酬多”为借口,而轻视对话语权的掌握,当他开始讲话时,自然是“无话可说”,甚至会“失语”道出惊天“雷”语,从而引起听众不满,掀起一阵阵舆论风波。
领导者讲话时,不明其意、机械念稿,不仅难以活跃现场气氛、激发听众情绪,还会闹出笑话,自毁形象。
有这样一则轶闻:
某个机关接到通知,上级领导要来视察,所以该机关的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一个欢迎仪式。当轮到其中一位机关的领导者上台发言,来表示对上级的欢迎时,只见他拿出秘书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自信地走上台,开始讲话,语气激昂,慷慨陈词:“感谢上级领导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鼓!”话音刚落,他就意识到不对劲,似乎哪里出错了,就赶紧地翻页。这才发现,他的稿子还没念完,顿时就感觉冷汗直冒,就连小腿也开始抽筋,头昏脑涨之间,连舌头也跟着僵硬起来,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念:“还有一个舞!”顿时,台下爆发出一阵阵的哄笑声,而上级领导的脸色也变得铁青,冰冷得像是结了一层霜。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念稿的弊端,这让领导闹出了笑话,也损害了领导的威信。
对于一些领导者来说,无论是大会还是小会,讲话还是报告,都是一个流程:吩咐秘书写好稿子,到了会场上,先念“尊敬的某某领导”向上级表示一下尊重,再问候一下场下的部下们,说点冠冕堂皇的客套话,然后照本宣科一二三四。这所谓的一二三四,要么是常说的老话、套话,要么是正确的废话,要么是漂亮的空话,要么是违心的假话,真话、实话却少之又少。结果经常是,“台上唾沫乱飞,台下昏昏欲睡”,“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讲话效果可想而知。
1.没话讲,不会讲,脱不了稿
假如让这些领导脱稿讲话,他们就彻底懵了。个别领导甚至离开稿子就不会讲话了。稿子成了这些领导者的“拐杖”,拿掉了这根“拐杖”,他们就不知该如何走路了。有人把领导者这种照本宣科的行为形容成唯“稿”独尊、目中无“人”,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其实,虽然人们每天都要说话,但真正把话说好、展现出语言的力量和个人魅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仔细回想一下你和你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人多的场合,在重要的场合,在上级面前讲话的时候,尤其是脱稿讲话的时候,忽然就紧张了起来,手脚都不知该往哪儿放,甚至一时大脑短路忘记了自己要说的主题。
比如,年度述职会议上,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稿子上台,刚要开始念,上司发话了,让你不要念稿,具体说说自己这一年都做了哪些实事。你的头上是不是会马上冒出冷汗?
在台下或期待,或咄咄逼人的目光注视下,你只好放下精心准备的稿子,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地开了口。但是,过度紧张导致原本早已准备好的思路和主题全忘了,只能磕磕巴巴地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套话、废话……
2.脱了稿,驾驭不了现场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只要一让他发言,他就洋洋洒洒、滔滔不绝,让他说五分钟,他说了半个小时还没停,本来预计开一小时的会,最后开成了半天。对于这样的人来说,难的不是开口,而是一开口就收不住了。不是因为他们啰嗦、唠叨,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思维混乱,说着说着就偏离了会议的主题,或者抓住一个点无限扩散,最后说了一大通废话,却没有一点干货。
不是结结巴巴说不出来话,就是一大堆废话。脱稿讲话就这么难吗?是什么原因导致领导者无法彻底摆脱稿子,做到真正的脱稿讲话?说到底,概括起来有三个原因:一是没话可讲,二是不知怎么讲,三是不能驾驭现场。
“唧唧复唧唧”,领导成了“复读机”
“唧唧复唧唧”这种复读机式的讲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稿子的依赖性太高。而领导念的稿子一般都是由秘书代劳,这也就造成了领导的发言只有别人的“话”,却没有自己的“讲”。
领导对秘书过度依赖会导致喧宾夺主的效果,致使领导和秘书的角色错位。曾经的畅销书《二号首长》,就描述了作为领导秘书的各种必备“技能”和“学问”。而所谓的秘书不仅仅是指工作中的秘书,也是照顾领导生活起居的私人秘书,秘书俨然已经成为各种场合下的“代理领导”。
一名出色的、称职的秘书自然会成为领导工作上的重要帮手,会明示、暗示、传达领导的意思,会帮领导巧妙解围、化解气氛,但是再好的秘书也不该成为领导的代言人。
虽然秘书会事先为领导准备好讲稿,但是领导讲话要想达到好的效果,还要善于把控现场,见机行事。而过于依赖秘书代写的讲稿,完全没有主观的能动驾驭,那么领导在答记者问或接受采访时就容易穿帮,无力招架以致露出马脚,甚至还会滋生唯我至上的“官僚主义作风”。
有一次,刘贡甫去拜访王安石,在书房等待的时候,看到书桌上的砚石压着一篇书稿,便拿起来看了一眼,发现是一篇关于论兵的书稿。过了会儿,王安石来到书房,在和刘贡甫的闲聊中,王安石问他最近这段时间可有写什么文章。或许只是开个玩笑,刘贡甫便笑着说道:“近作《兵论》一篇,草创未成。”王安石很有兴趣地追问书稿的大概内容,于是刘贡甫便将刚才所看的内容大致和王安石谈了一下。刘贡甫走了以后,王安石静默许久,终于起身来到书桌旁,慢慢地拿起压在砚石下面的书稿,尽数撕毁。而原因就是,王安石平时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论是非,总是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分析,他认为“苟有能同之者,则以为流俗之见也”。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领导本身事务繁忙,由秘书代写讲稿无可厚非,但是要有像刘贡甫一样强大的转述能力,要能够在讲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行自我演绎和发挥。如此,领导讲出来的话才会令听众喜欢听,才会有条有理、掷地有声、感染力强。
1.选择适合的方式,但不可成为“复读机”
领导者没有多余的时间亲自写稿,需要秘书帮忙起草讲稿,这无可厚非,但领导要有强大的转述能力,不能欠缺指导思想,成为一台“复读机”。对于讲稿,现在的真实情况一般有三种:有些领导会自己列提纲,让秘书先起草文件,自己再做修改;有些领导则是直接让秘书写稿,然后自己照本宣读;只有少数的领导现场反应比较灵活,不需要事先准备讲稿,喜欢即兴讲话。
2.是自己“讲”还是照着“读”
领导的发言稿到底是自己写的还是由秘书代劳的,一般情况下,听众都能辨别出来。如果是领导自己写的,则整篇讲稿都是个人思想的表达,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讲话的情绪也会更加饱满、鲜活;如果是秘书代劳,领导只是照着讲稿读出来,那么话语之中就缺少活力与灵魂,味同嚼蜡。自己“讲”出来的话,在现场会更注重与听众的互动,会充分感受听众的情绪并给出反馈;而照着稿子“读”出来的话,要么主次不分、重点不明,要么表情尴尬、谈吐别扭。这两种情况下的现场气氛,大有不同,差异明显。
“自己不会炒菜,即使厨子再差,也只能将就了。”秘书可以在幕后代替领导写稿,可终究无法代替领导在台前讲话。重要场合,领导能够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平日积累和勤于思考。
所以,我们所倡导的领导脱稿讲话,目的就在于让领导摆脱对秘书的过度依赖。
不念稿子不打官腔——从脱稿开始
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现代社会,所谓的“沧海”主要是指商海,“英雄”主要是指商界英雄。大多数的有志青年都纷纷投身到商业大潮中来,希望能大展拳脚。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商海深不可测,很多人被淹没其中,折腾了大半生也没有混出名堂。而一些牛人,如乔布斯、马云等,他们都荣登富豪榜之上,成为粉丝疯狂膜拜的对象。除了其自身的才学和坚忍不拔的性格之外,他们的成功还与什么有关呢?答案就是——脱稿讲话能力。
2016年8月马云到云南扶贫,做了简短的脱稿讲话,下面是他的部分讲话内容:
感谢大家热衷于、并且投身于扶贫攻坚战。
我们每个人都穷过,中国在30多年以前几乎到处看到的都是贫穷,我自己大学刚毕业时,一个月的工资是89块钱。今天联合国公布贫困标准,过去是每天1美元,现在是1.9美元。
中国人习惯跟大家讲你吃过饭了没有,为什么?因为中国人被穷怕了。但我觉得人类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短短的30年内,让6亿6000万人摆脱了贫困,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创举。
今天我们看到一个更了不起的创举,中国希望在2020年以前让剩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群摆脱贫困、消灭贫困、彻底脱贫,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创举、创新。
一直想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有那么好的福气,这么好的运气,短短17年,我到今天为止创业17年,从零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我感恩、感谢这个时代、感恩中国、感恩互联网、感恩所有的朋友。我昨天想了一个问题,我以前在电视上看见一个企业家讲“50岁之前赚钱,50岁之后花钱”,花钱是怎么把钱花出去,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我现在也很幸运,我过了50岁,我今年能够站到这里,到全世界跑,倾听、学习、思考,做一些我认为对教育的问题、医疗的问题、环境问题有帮助的公益,我感恩我的团队,因为他们努力工作,使得我50岁有机会去做这些公益。
任何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源,不是钱,不是经济,而是创始人的时间,我们集团能够把我的时间拿出来去做这样的公益,我特别有福报。
……
古代就有“鹦鹉学舌”的典故,其中学舌的原意是模仿别人说话。此典故比喻的是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就像鹦鹉学人说话那样,人云亦云,照本宣科。领导在讲话的时候,自己不去精心组织讲话的内容,只照搬别人写好的讲稿,无疑就是“鹦鹉学舌”,有诸多弊端。
1.没有真正的安全感
一些领导自认为拿别人事先拟好的讲稿,直接照本宣科,既不会紧张,又不会讲错,因此很有安全感。其实并不是这样。事先拟好讲稿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化解你的紧张情绪,然而即席演讲更显生动风趣,也更显真诚,更有可信度。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念讲稿,就很难做到像平时说话一样,语言、表情都很丰富。因为念讲稿的时候,你的注意力都在讲稿上了,生怕哪里看漏了一个字,看错了一个词,所以就不会与听众有太多的目光交流,既没有太多的手势,又缺乏面部表情,声音也显得单调。最后,你不仅没有与听众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反倒是离他们越来越远。而听众也会在心里想:“拿着现成的讲稿念,我也会,还不如我自己看。”于是,他们就对你的可信度和诚意表示怀疑。因此,照着念稿根本无法给你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2.不能灵活变通
通常事先拟好的讲稿,会将你所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都固定得死死的,这无形中就会限制你的灵活变通能力。因为你的思维只停留在讲稿上,没有过多的精力来思考“这句话还有没有另外一种说法”,使你的语言比较僵硬。另外,如果遇到突发意外,就会使你吃亏不浅。比如,你正在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最后轮到你发言,可是时间已经没有那么多了,而看着你手中篇幅很长的讲稿,你实在不知道怎么去做最后的变通。而且假如在你讲话的过程中,一旦现场有人提问打断或者把你的话题岔开了,你就很难再重新回到原来的思路上,接着原来的话题讲下去,此时你会在台上六神无主。所以说,照本宣科地讲话并不能让你随心所欲。
3.使自己的形象受损
其实不管你讲话的目的是要传达信息还是别的什么,听众希望看到的一定是一个侃侃而谈、畅所欲言的领导者,而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领导者。如果你只是机械地念讲稿,那么听众就会对你感到失望,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就会减轻。他们还会认为这次讲话可能并不重要,只是例行公事,因为你没有下功夫去精心准备。这样一来,作为领导者的你,信誉就有可能受到损害,你的讲话也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