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词句的平行关系以及语义的解读词与句的转换,参见第七章(7.1.3)1)词的概括性以及词句转换;2)词的隐喻性以及词句转换。

“今天的词法即昨天的句法”(Givón 1971: 413)。多个研究范式正是基于词与短语、与句的全息对应并可相互转换这一认识来研究词汇与句法的关系。

关于词库与语法的关系,Brinton & Traugott(2005: 4)指出,过去的50年里生成语法理论有两种观点。第一,Jackendoff(2002)称之为“以句法为中心的”(syntacticocentric approach),这种观点认为词库是一长列有特性的词项,这些词项被选用并插入到句法结构中,其音位和语义的解读是根据词库和句法一起操作而得出的。另一种观点亦是由Jackendoff(1997)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在语言体系中音位的结构、句法的结构、概念结构都是语言机能(faculty of language)里的平行构成成分,词项(lexical items)建立起某种句法成分与音位和概念结构的对应(Jack endoff 2002: 131)。关键在于 Jackendoff(2002)提出词库是多元结构(multistructure),词库既包括相当有特性的成分,也包括更有规则的成分。

Goldberg(2007: 6)指出,在构式语法中,词库和句法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词汇构式和句法构式的内部复杂性有所不同,在语音形式的表述上也有所不同,然而词汇构式和句法构式实质上是同一类明确表达的数据结构:二者都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但是,虽然我们反对严格区分词库和句法,我们却并不否认不同的形态或句法限制(构式)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们承认这两类构式的共同之处;此外,我们也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如动词—小品词的结合),词库和句法的界限是模糊的

程琪龙(2000: 107-108)指出,Lamb(1999)将语言现象和语言系统分开。语言系统的物质载体是大脑,是大脑神经网络,是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既然语言系统是大脑神经网络系统,是由数亿个神经元连通而成的,有生命的关系系统,那么作为人脑的语言系统也必须或至少是一个关系系统。因此,语言系统中不可能有包括符号、规则在内的实体(如小句、短语、词、形位等),也没有这些实体的操作;所谓的“实体”“符号”及“规则”在语言系统中也都必须是关系。人的认知系统是个关系网络,语言系统是人的认知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在认知系统整体中,语言系统连接其他认知子系统,而且各子系统在基本结构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其关系网络有等级组织,有连元结构。在宏观平面上,语言关系网络至少含三个子系统(或称层次系统):概念语义系统、词汇语法系统、语音系统。各层次系统内部又有不同的等级平面,各层次结构之间的体现关系也不是一对一的。在微观平面上,语言关系网络由关系构件“连元”(nection)连接而成,不同的连元可以进一步定义为“关系与”“关系或”“关系反”的不同组合。

Lamb的神经认知语言学属于连通主义(connectionism)研究范式,由于词汇与句法都是关系特征之间的连接关系,所以它们之间抽象程度的差别被消解了,词汇与句法的地位差别也被消解了,因为一个互相连通的庞大网络的各个终端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框架下,词汇和句法被看成整体,对两者不作区分,两者没有根本差别。词汇与体现句法特征的子句是平等的,所以两者被统称为“词汇语法层”。类似的,Langacker(1987: 3)指出,语法和词库之间并无有意义的区别,词库、构词法和句法构成象征性结构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中有各种不同的参数,而这些参数只是人们武断地划分出来的不同组成成分。原文为“There is no meaningful distinction between grammar and lexicon. Lexicon, morphology, and syntax form a continuum of symbolic structures, which differ along various parameters but can be divided into separate components only arbitrarily”(Langacker 1987: 3)。

综上所述,词与句具有平行关系和相互替代关系,对这些关系的体验和运用是语义解读的关键之一。通常认为语义的解读要依靠几个要素:

1)人认识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结构;

2)语词和语言结构与大脑概念结构的对应;

3)语境知识;

4)语素与词、与短语、与句平行关系和对应;

5)联想、理解隐喻和推理的能力。

第一,人认识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概念结构,包括空间的、时间的、因果关系的、包容关系的、范畴的、动态的、静态的等等,没有这些认识的人,如狼孩或被长期闭锁在家的孩子是无法与外界沟通的。这些概念结构为人类社会共享,已经成为常识(common sense),属于常规的(conventional)和默认的(defaulted),这些默认的语义可减轻人们的认知负荷,方便快速理解达意。

第二,语词和语言结构与大脑概念结构的对应能力是人们自幼上学或自学发展起来的,人们将习得或学习的文字和口语与人对客观世界(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不断地进行对应,这种对应具有“象似”(iconicity)关系,我们把这种对应称作语法结构的“象似原则”。这条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分象似”,即语言结构的单位跟概念结构单位之间一一对应,例如构成句子的每一个语素对应于一个概念;二是“关系象似”,即语言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跟概念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一一对应,例如,可以说“我的父亲”,也可以说“我父亲”,可以说“我的书桌”,但不能说“我书桌”。

第三,语义的产生和解读与语境有紧密的联系,语境有大有小,分语内语外,往往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的理解仅仅借助其上下文无法推断,需要更大尺度的上下文语境,需要人的社会文化背景、百科知识(knowledge of the world)、常规关系的提取、人的词语知识和隐喻能力方能正确解读。像“我这是守株待兔”“鱼肉百姓真可恨”“This argument won't wash”“Quality costs”这样一些表层十分精练,深层语义奥妙的句子,以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形式来表征将极其困难。再如:

(2)Brenda fidgeted in her seat. (CCED)(布伦达在椅子上坐不住。)

(3)He fidgeted with his tie. (CCED)(他不停摆弄他的领带。)

这儿的翻译只是说“他坐不住”,“他不停摆弄他的领带”,其实这些状态都是有使因的,看(CCED)的解释:

(4)If you fidget, you keep moving your hands or feet slightly or changing your position slightly, for example, because you are nervous, bored, or excited.

(5)If you fidget with something, you keep moving it or touching it with your fingers with small movements, for example, because you are nervous or bored.

一个单词fidget的含义要一个长长的句子来解释,对于像fidget这类词汇语义的分析,很难以一种简洁明了的树形图或其他图形或符号来表征。fidget的语义已经赋予这个词,此语义在社会流转,许多社会人知晓该语义。学习该词的学生从词典或老师或同学或其他途径了解该词的含义,模因化地(memetically)照搬使用起来。

第四,了解语素与词、与短语、与句的平行关系和相互对应是理解话语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许多语言事实证明句法并不是自足的,句法和词汇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词汇和句法是平行的语言构成成分,词汇和句法具有连续体的特征,它们之间就没有截然的分界,词与短语或句子可相互转换,词具有句的功能,句可以用词来概括。所谓“词化词”,就是以单个词替代短语或句子。语素(包括前缀和后缀)具有各自的意义,词缀加上词根能表达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的语义。了解语素和词与短语和句的平行关系和对应,才能快速和正确地理解词语和话语,并进而以合适的或短或长的语词表达和交流。

第五,听者和读者需要发挥联想、理解隐喻和推理的能力才能准确到位地理解语言。英语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知识面广的,联想和理解隐喻能力强的学生,阅读理解题也往往做得好,而做不好的学生常说:“阅读材料里没什么生词,还是没看懂。”“我觉得看懂了,怎么错那么多?”这些学生所谓“没什么生词”,是个假象,学生自以为认识某个词,实则只知其皮毛,根本没有掌握这些词汇的多义功能,所谓“看懂了”,其实并没看懂。学生会就下面句子,尤其是斜体词语的意义产生疑问:

(6)Lifeless objects especially helped Chaplin makecontactwith himself as an artist.

(7)I go out and drum up some business and draw cartoons.

(8)They give us so many promises, but they don't deliver the goods.

(9)Many people in wheelchairs I know bleed the system.

(10)He later imagined the Tramp to be a college -educated gentleman who'd come down in the world. (以上例句取自《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课文)

若问句(6)情有可原,不大明白或解释不清意思的学生不少,问句(7)的学生较少,问句(8)更少,问句(9)的极少,若有学生来问句(10),会让老师很吃惊,心里嘀咕:这样的学生如何学外语?连这个表示“潦倒落魄”都感悟不出来,这学生“world knowledge”太差了吧?句(6)和(7)的认知负荷大些,学生对演戏和人们为了招揽生意常大张旗鼓宣传有所了解才行,句(8)的理解要发挥隐喻能力,对于句(9),学生需理解不及物动词“流血”可转化成及物动词“让……流血”,相当于汉语中“国庆大甩卖大放血”,从而解读出“从福利体系多骗取些钱”的意思。以上例子说明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独立的认知能力,而是跟一般的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的。知识面广,善于联想、想象和比喻的学生其外语学得快,学得好。

上述例子(句6-10)中的动词都是常用词,句法也简单,照说学生早已学过,为什么学生还是领悟不到其中的含义?可见,功能主义的观点“句法不见得是语言系统或语言研究的核心,如果有一个核心的话,语义才是核心”是有很硬的道理的。一个构式的意义源于动词的本义、构式意义以及言外知识的整合。正如吕叔湘在《语文常谈》(2008: 76)“意内言外”这篇论文中所言:“总之,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这种种情况从前人也都知道,所以才有‘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这些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