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及其成因的研究

(一)钢铁(原材料)等行业

一直以来,产能过剩的焦点更多地集中于传统的原材料行业,对产能过剩原因和形成机理的分析也基本上是对传统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的分析。但从2008年之后,对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逐渐出现了新的看法和观点。

窦彬(2009)认为,导致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首先,需求是根本原因。工业化发展、2001年以来的经济增长以及钢铁行业所处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阶段,都极大地拉动了钢铁产品的需求。其次,投资体制的不完善起到了催化作用。最后,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钢铁产业集中度低放大了投资需求,加大了投资波动的幅度,增加了企业的投资冲动。张晖明(2010)从产能过剩产生的时序结构和主体结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等)领域之所以过剩,是由于国有企业“占位”在先,这些行业的准入尚未真正放开,产业内存在获得大量高额利润的机会,民营企业后续进入容易形成过剩。张新海(2010)认为,从形成机理看,产能过剩主要有两种类型。2004~2005年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属于投资过度型产能过剩类型;而2008年8月份以来的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属于需求萎缩型产能过剩类型。张建伟(2010)认为,钢铁、电解铝等原材料行业的产能过剩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经济增长处于低谷,产能过剩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过度投资、盲目扩张直接导致产能过剩,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价格扭曲导致落后产能得以生存,收入分配失衡、消费乏力制约了产能的释放。何记东和史忠良(2012)认为,企业在产能过剩条件下仍然扩张的主要原因,在于预期市场需求的长期增长使企业在面临短期亏损时仍然扩大产能;另外,产业政策的技术标准限定,起了反向激励作用,企业为了达到产业政策规定的门槛标准,必须加大技术设备的投入,从而使产能提高。

(二)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

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相比较,目前对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与形成机理。

第一,产业特性、产业发展阶段与产能过剩。在分析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时,有学者关注新兴产业的产业特性及产业发展阶段对其产能过剩的影响。如陈志(2010)、朱利(2012)指出,新兴产业本身就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他们还以美国1972年以来高科技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为例,指出新兴产业产能过剩是一种正常现象。朱利(2012)从产业链的长度来解释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由于光伏等产业的产业链条比较长,产业链上各环节就越不太容易实现同步或者是平衡发展,也就容易造成环节之间的供需矛盾,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的环节产品过剩,有的环节产品供应不足。

第二,市场性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不少学者阐述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市场结构对产能过剩的影响。造成我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不协调。以光伏产业为例,光伏产业对国外市场依赖严重,特别是对欧洲市场的依赖非常强。而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等原因,不少光伏应用大国削减了对光伏发电的补贴,这使得欧洲光伏市场需求骤降,造成我国光伏产业制造环节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韩秀云,2012;朱利,2012)。还有学者认为是国内光伏产业链下游较高的发电价格抑制了国内需求。由于我国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价格扭曲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虽然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的成本不断下降,但其价格仍然远远高于传统火力发电的平均价格,较高的成本抑制了电网企业对光伏发电的需求,进而限制了国内对光伏产品的总需求,这也是造成我国光伏总产能与国内实际光伏需求巨大缺口的重要原因(刘新宇,2010;韩秀云,2012)。

第三,非市场性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还有学者(陈志,2010;姜江,2010;蒙丹,2010;王立国,2011;韩秀云,2012;朱利,2012)从非市场性因素视角来进行分析,认为转轨时期不完善的要素市场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由于不健全的要素市场、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体制,以及地方政府不恰当的市场干预行为导致新兴产业的风险成本严重外部化,造成过度的产能投资行为,进一步加重了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李平等学者(李平和江飞涛,2010;李平,2010)还指出,不当的产业政策是导致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包括企业过度依赖技术引进,缺乏创新能力(蒙丹,2010;韩秀云,2012);企业的片面乐观预期与投机行为(蒙丹,2010;王立国,2011)等。

(三)造船(装备)等行业

从2009年起,中国造船业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凸显,在2009年9月国务院将造船业列为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的三大行业之一,并出台了《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2009年9月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的造船业列入产能限制行业,明确要求今后三年不再受理新建船坞、船台项目的申请,暂停审批现有造船企业船坞、船台的扩建项目,提出要优化存量,引导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根据《2012年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我国企业船舶订单量持续下跌。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造船大省的船企陆续陷入开工不足或者停工的困境,一些“明星企业”,如浙江台州规模最大的出口船舶企业浙江金港船业有限公司、中韩合资的大连东方精工船舶等相继宣告破产(蒲小雷,2012)。近年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又延伸到配套业,包括修船、低速柴油机制造等船用设备行业(秦萍,2009)。

目前,尚缺乏结合行业特点对造船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和演进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罗清启(2011)认为,中国造船业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因为与日、韩造船大国相比,虽然我国能在规模上领先对方,但造船技术的创新方面远不如日、韩两国。与国外相比,我国造船业在船型设计、制造效率、管理水平、产业配套等方面差距明显,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与高端产品制造能力。总的来说,中国造船业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全球船舶加工者角色。他提出,当前各种国际交易货物正呈现快捷化的趋势,这对国际远洋运输以及船舶制造业提出了新挑战。因此,新交通方式冲击、国际远洋运输新需求以及创新能力落后等问题,是中国造船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已有的对于特定行业产能过剩形成原因与形成机理的研究来看,多是描述性分析和直觉观察,缺乏严谨的理论分析和相应的实证研究。对于非市场性因素如何扭曲企业产能投资从而导致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系统性研究几乎是空白,更没有建立在严谨数理模型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分析。从对太阳能光伏、风能发电设备行业的初步分析来看,政策的过度扶持也是这两个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从不当产业政策干预角度研究产能过剩的原因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