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维护国有经济主导地位

黄振奇黄振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摘要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学术界又掀起一股否定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思潮。其中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与否跟国有不国有没什么关系”,并断章取义地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为自己观点寻找理论根据。“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澄清那种否定国有经济的错误观点,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国有经济主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学术界又掀起一股否定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思潮。例如,一位著名学者1997~2013年,不止一次说过:“社会主义与否跟国有不国有没什么关系。”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引证过恩格斯的话,还数次引用邓小平的话,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中找到理论根据。但是,稍微仔细阅读其文即可发现,引语多为断章取义。因此有必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对此予以澄清。

一 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国有经济与机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国家迷信”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

该学者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定义(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国有制的统治地位)带有明显的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烈批评过的‘国家迷信’的色彩,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这是用张冠李戴的手法,来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论根据。恩格斯在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所写的导言,确曾批判过机会主义者“对国家迷信”,但那要指明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不能简单地掌握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必须把它打碎,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机器。这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在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下,建立和发展国有制经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所以,用恩格斯批评机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国家迷信”的观点,来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国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是不符合恩格斯理论观点原来含义的。

其实,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最核心的基本原理,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国有制经济,加快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72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更简明地概括了上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320页。当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被推翻之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单一的国家所有制。而我国由于旧社会是一个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所占比重仅为10%,革命成功后建立的社会主义还是它的初级阶段,不仅公有制存在国有和集体两种形式,而且存在个体、民营和外资等所有制;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毕竟公有制占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如果否定国有经济,公有制占主体不存在了,也就不可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 不能抛开公有制占主体,把社会主义仅仅定义为“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样重视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主体地位。而该学者在他所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再定义问题》中却说:“我赞成邓小平的定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是不是社会主义跟国有制的比重大小没有关系。”实际上,邓小平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曾多次讲到社会主义。例如:1985年3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11页。1985年8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又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8页。从上边引证的两段话中,即可明显看出,抛开以公有制为主体,把社会主义仅仅定义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不符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观点的,那也不是邓小平的定义。

公有制占主体是生产方式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分配问题。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所以,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问题时,总是把二者联系在一起,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色。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早就指出过:“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么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3页。

三 也不能抛开公有制占主体,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界定为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

该学者在替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下定义的同时,还对社会主义经济做出了所谓创新的界定。他说:“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做出更明确的界定,即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规定为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这个所谓创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界定,由两个部分构成,实现共同富裕是分配问题,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问题,与对社会主义定义确是逻辑一贯的,都是刻意回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个要害问题。显然,这个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界定,也是违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观点的。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67页。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又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2页。

从所谓创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界定”的内容看,两个构成部分间也是自相矛盾的,实现共同富裕恰恰是市场失灵之处。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实行这种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虽能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但市场不是万能的,还有一些重要方面市场是管不了的。例如,社会供求总量平衡和社会成员收入公平分配,单靠市场是解决不了的,这是早已被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所证明了的。资本主义国家搞了几百年的市场经济,不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不公还越来越严重。直到2013年12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承认,“日益加剧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美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四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更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切含义

该学者在“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规定为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后面的括弧里说:“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切含义”。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与经济体制画等号,这首先是逻辑上的混乱。就经济体制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单是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还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第5页。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还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决定》对政府作用的定位是:“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6页。所以抛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和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只讲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切含义”。

《决定》在讲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时,首先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7~8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我们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防止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伴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79~2013年,GDP年均增速高达9.8%,其中只有三个年份因主动调整或政治因素影响,使经济增长率趋缓至4%左右;并成功应对1997年开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开始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当然,也应清醒看到,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还存在诸多挑战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按照《决定》的要求,“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3~4页。

五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该学者在回答凤凰网“对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乐观吗?”的问题时说:“我相信有一条,形势会教育人,就是邓小平说的那句话,不改革死路一条。”不坚持改革开放,就是要走封闭僵化和生产力不发展的老路;改革不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是要走资本主义私有化的邪路。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早就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因此,邓小平告诫我们:“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走老路就是不改革开放,走邪路就是不坚持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讲的不只是“不改革死路一条”。不坚持社会主义更是死路一条。

坚持社会主义,从经济上说就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邓小平讲特区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就是从公有制为主体及其比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优势来论证的。他说:“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373页。该学者在接受凤凰网采访的最后说:“我还是坚持我1997年给中央的那封信里的意见,社会主义与否跟国有不国有没什么关系。为此我去查过《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文选》里就没有这个国有这个词。”这种说法也是不符合事实的。试问,国营是不是国有?全民所有制算不算国有?邓小平除了关于深圳的谈话中讲到国营大中型企业外,《邓小平文选》中还有多处讲到国营大中型企业和全民所有制。其实,邓小平讲公有制为主体,首先就包括国有经济。

六 发展混合所有制不是要把国有经济私有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人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释为要把国有经济民营化或私有化。恰恰相反,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在2014年8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国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了更加明确的肯定和说明。《人民日报》报道这次会议的文章中说:“会议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我们认为,这段话对“社会主义与否跟国有不国有没什么关系”“党的执政基础不在于国有经济比重高低”等错误观点,是一个最有力的回应。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成功之路,不可动摇。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7页。30多年间,实行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进一步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飞速提升,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规模在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10位跃升至第2位。

社会主义新中国65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大约相当于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180年走过的路。据麦迪森主编的《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提供的资料,1820年美国GDP为124亿美元,中国1952年GDP为679亿人民币,按1990年汇价为142亿美元,与美国大体相当。美国经过180年发展,到2000年GDP达到97648亿美元;中国经过60多年发展,到2014年GDP按现汇价约为98789亿美元,与美国2000年的GDP也大体相当。中美都发展市场经济,结果为什么发展速度差距这么大?关键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同,美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该学者却要否定国有经济这个关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问题。道理何在?值得深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筑就百年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而且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也将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的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