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周太谷的悟道经历
周太谷(约1762~1832),名榖,字太谷,一字星垣,号崆峒子,安徽石埭人,太谷学派的创始人。周太谷道光十二年(1832)逝于扬州,遗体安葬于仪征青山。他的著作分别由弟子张积中、李光炘编为十卷,分称南、北本《周氏遗书》,又称《太谷经》,学派中人称之为“圣经”。周太谷经历了一个生前平凡、死后神圣的历程。
周太谷庐山得道,可视为太谷学派思想诞生;周太谷招徒,可视为太谷学派组织成型;周太谷勉励张、李“还道”“传道”其学,可视为太谷学派百余年传道事业之始。
周太谷“少好神仙,喜游历,蚤孤,母太人尽以家财付之,恣其所之,待腊月方归。每遇试、灯节后,太夫人必为之治装,促使出门去。拜别时,请何向。太夫人曰:‘男儿志在四方,岂有定所?’于是足迹遍天下”。可见,其母对促成太谷早期游学有重要作用。一直喜欢武艺的周太谷也从此走上了求学问道之路,随之增广见闻,而“未三十而恶穷居”。
周太谷求学早期,“得福州韩先生子俞、洪州 [今南昌] 陈先生少华,师焉”。韩子俞,字仰愈,主老子;陈少华,字一泉,主释学。“嘉道间,陈、韩两先生出,太谷兼其所学,而圣教以昌”。又有言称:“如学太谷,不知陈、韩,其孰知太谷。”可证周太谷早期确曾以陈、韩为师。韩子俞奉道教,陈少华宗佛教。周太谷从此二人处获得良好的佛道修养。嘉庆丙辰(1796)周太谷到庐山,看到周敦颐“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语,遂究心儒学。两年后,终于“熟观沉思,豁有所得”。夏敬观《窈窕释迦室随笔》记其悟道传闻云:有一僧一道带其“至庐山洞中,使之(周太谷)暝向石壁,枯坐数十日,石壁忽开,得广成子遗书,于是游江淮间搜索,又名崆峒教”。周之恍然开悟得道的过程实是一种神秘体验。这种神秘体验在许多开宗立派的大宗师身上都可见到,如王阳明的龙场驿悟道、王艮的异梦悟道、颜钧的静坐七昼夜开悟等。“许多这样的报告:在严寒、酷暑、高空等极限环境中发生的饥饿、失眠、疲劳等,很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神秘幻觉的体验。”“各大宗教的创始人最初无一不是通过个人与神性的交往而获得力量的,各宗派的创建人也是如此。”
周太谷“少好神仙”,道、释之学合其意,初以陈、韩为师,合情契理。对于周太谷学儒并贯通释、道的原因,后人附会有种种的传说,所谓“一僧一道”,则附会陈、韩二人。世传崆峒山(今甘肃平凉境)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而周太谷得广成子遗书,故“崆峒教”名,则出于此矣。称周太谷于庐山悟道,即指此事。嘉庆丙辰(1796),周太谷赴庐山问道,两年后,悟道成。800年前,周敦颐晚年居于此,于莲花洞办濂溪书院,其名作《爱莲说》即于此。周太谷于庐山悟道而成,其思想与周敦颐的不解之缘,乃至与理学的联系,也实源于此。其对释、道的修养,则成为其更好地领悟周敦颐之学的工具。
自此,周太谷以儒学为宗,兼及释、道,努力探求儒学原始义理,终开一派之宗,立太谷学派。所谓“上承四圣,旁通二氏”,是也。四圣者,羲皇、文王、周公、孔子。太谷学派基本属于儒家思想体系,它所标出的“立功、立言、立德”,出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希贤、希圣、希天”则来自周敦颐《通书·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