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
1978年春末,我转校到向阳小学,正读四年级。这学校其实算是淮阴师专的附属小学,就在淮师大院的门口,我从家到教室,走路五分钟。1979年9月,小升初,我考入江苏省重点中学淮阴中学,上学的路远了很多倍。中途必经西门桥,是货真价实的一座桥,桥下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这条运河历史悠久,当时长江航运、运河航运不像现在这么没落,还是全国交通、货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路过大运河,河面满满的,一派繁荣。机船行进的突突声,汽笛声,此起彼伏。航道中间,货运船居多,船上有石子、粮食等等各种货物。航道两边,不少泊船,船上生火做饭,洗衣晾晒,有时还能见到甲板上,一个大爷手握紫砂壶,气定神闲地喝茶远眺。他们吃住都在船上,是真正的运河人家。
淮阴自古即是南北交界之地,南来北往的人,选择在这地界,就在这条缓缓流动的大运河旁,舍舟登岸,或者弃马登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商贾游人,在此河边演绎过多少悲欢聚离。
这些小情小调,不过是今天再来回想,平添出的想象,当时每日路过,也听,也看,也盘桓,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要去北京啦。
前文说到父亲1979年初即至北京,父亲走后几日,母亲明显神不守舍,有点恍惚。终于有一天,我正在淮阴师专操场疯玩野跑,母亲远远骑着车过来,叫我回家。到家后,母亲拿出父亲来信,好几页纸,从头到尾念给几个孩子听。还记得第一段一连几个“恢复”,恢复党籍,恢复名誉,恢复……母亲念得铿锵有力,眼眶中泪光晶莹。我虽被母亲声音流露出的兴奋感染,也觉高兴,毕竟不明就里。如今想来,父母憋了二十年的心中块垒,在那一刻被洪流荡平,无论写信的,还是念信的,还能保持那样的克制,已大不易。
父亲一到北京就再不让走了,参与起草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大会文件,参与大会种种筹备事宜。中间回过一趟苏北,说起全家可能要搬到北京生活。从那一刻起,北京北京北京,心里似有好多双翅膀,随时振翅欲飞。
那段时间,母亲每有闲暇,都被我缠着问各种问题。天安门城楼能上去么?大会堂有几个操场大?北京冬天是不是特别冷?妈妈被问得一点不烦,反而满脸笑容解答唯恐不细,经常答得比问得多:天安门城楼能上去,你爸爸就上去过;北京冬天比苏北冷,但是屋里有暖气,可暖和了,而且,冬天还有雪糕吃,奶油的,一口咬下去,美味啊!
就在这样的气氛里,我每天跨越大运河上学、下学,在运河边东玩西耍,眼里看到的一切,都美好得像童话。有一天,夕阳西下,我站在西门桥上,看着脚下桥洞不时冒出大小不一的船只,突然想到,京杭大运河,一直向北不就是北京吗?不如随便跳上一艘向北的船,乘船去北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