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走进固原

固原,地处中国大西北,历史悠久,区位重要,是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周朝时为大原,汉置安定郡,北魏改安定为原州,唐迁原州后称故原州,明设固原卫,易“故”为“固”也有原州固若金汤之意,此即固原名称的由来。

1 天设地造固原市

固原市位于宁夏南部,东与甘肃环县、镇原县毗邻,南与平凉市为界,西与靖远、静宁县接壤,北与宁夏中卫、同心县相连,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省省会之间的三角地带中心。

固原的地质构造跨中朝准地台和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早在古生代以前,为一浅海湖泊,后经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纵贯南北的古陆梁褶皱隆起。中生代以来,经过多次隆起、沉陷,尤其是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横亘西南的六盘山脉拔地而起,奠定了现代地貌基础。第四纪以来,其上覆盖了不同时期的物质,又经长期自然侵蚀,形成现在复杂多样的地貌。固原境内以六盘山为南北脊柱,将整个地区分为东西两壁,呈南高北低之势,海拔在1500~2200米。由于受河水切割、冲击,固原地区形成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多川少、塬梁峁壕交错的地理特征,属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山脉六盘山呈南北走向,主峰美高山(米缸山)海拔2942米。

固原的水系以六盘山为分水岭,六盘山以西的马莲河、十字路河、大庄河、好水河、渝河、水洛河西流入葫芦河,转而入渭河。六盘山以东又以开城梁为分水岭,梁南的瓦亭水、六盘水、泾河源水、红河、茹河水东流入泾河,梁北的清水河流入黄河。地表水资源年径流量7.28亿立方米,占全区地表水资源年径流量的77.8%。地下水总储量3.24亿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的有2.44亿立方米。

固原有土地2517.45万亩,其中农业用地1103万亩。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有蕨菜、沙棘、发菜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黄芪、桃儿七和北方少见的窝儿七、暴马丁香等。珍贵的树种有云杉、油松、华山松和水曲柳等。野生药材植物有530多种,临床使用的有贝母、刺五加、三七、党参和当归等数十种。林区还栖息着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钱豹,三类保护动物林麝、金雕、红腹锦鸡。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昆虫极为丰富,其优势类群有尺蛾、夜蛾、天蛾、常蛾、十二羽蛾等。还有波水蜡蛾,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仅有雌雄各一只标本,而在六盘山却极为常见。褐纹十二羽蛾仅存于六盘山,国内其他地方尚未发现。矿产资源方面,境内金属矿藏稀少,而非金属矿藏资源较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燃料、金属、盐类、非金属、建筑耐火矿产5大类,共有矿种16种,产地分布达40多处。

固原位于中国大陆中部的偏北地区,又处在我国季风气候区的边缘,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偏低,故气候特征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大,长冬无夏,春秋相连。以南部六盘山为中心,气温向东、西、北三方逐渐增高。北部地区干旱少雨且光热潜力大,南部阴湿多雨、光热不足。

据最新考古发现,固原在旧石器时期即有人类活动。明代始有人口统计。明嘉靖二十年(1541),固原州约有人口52921人(不含驻军)。清代时固原人口激增,尤其在同治年间(1862~1874),陕甘起义军中的回民被大量安置到固原。1928年,固原总人口227548人;1945年,总人口333212人,其中回族155914人,占总人口的46.79%;1949年,总人口412024人,其中回族149681人,占总人口的36.33%。新中国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人口迅猛增长。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2012年,全市总人口1550000人,其中回族718118人,占总人口的46.33%。

2 设县置州数千载

早在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固原境内已有人类居住。夏商时代属雍州,西周属大原,为义渠戎。战国时秦昭王灭义渠戎置乌氏,为建置之始,至今约2340余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灭义渠戎,建朝那县。汉初,沿秦旧制。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三国至西晋时,固原属曹魏雍州安定郡。十六国时,前赵分安定郡部分地区增设陇东郡,以高平设朔州统领陇东、安定郡。北魏太延二年(436)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镇为原州,并置高平郡,倚设高平县,治所高平。北周设原州总管府,领高平、长城二郡。隋开皇二年(582)废长城郡。开皇三年(583),废高平郡。大业三年(607),原州改平凉郡,郡治平高。大业六年(610),废原州总管府,置牧监。唐武德元年(618),改平凉郡为原州,属关内道。贞观五年(631)于原州置中都督府。天宝六载(747)改原州为平凉郡,乾元元年(758),平凉郡复改原州。大历元年(766),吐蕃攻占平高,原州治所迁灵台百里城,后迁平凉及临泾。大中三年(849),原州迁回平高,广明元年(880),原州复迁临泾,五代时为吐蕃所占。宋至道三年(997)以故原州城设镇戎军,属陕西路。咸平六年(1003)置彭阳城、陇干城。庆历元年(1041),镇戎军改属渭州隶泾原路。庆历三年(1043),以陇干城建德顺军。绍圣四年(1097)置平夏城,大观二年(1108),以平夏城置怀德军。贞祐四年(1216),德顺军升防御州,后又升节镇名陇安。金时,今泾源县属平凉府安化县。元废镇戎、德顺。元至元九年(1272),在开远堡设立陕西行中书省开成府路,至治三年(1323)降开成府为州。明降开成州为县,设固原巡检司属陕西布政司平凉府,弘治十五年(1502),设固原州、卫,均属陕西都指挥使。清顺治初固原州属陕西省平凉府,不久改固原道,连同三边总制府、固原卫均驻固原城。康熙初年迁镇,设平凉道,治固原。雍正初废固原卫,乾隆初固原设平、庆、泾道,同治年间旋改为平、庆、泾、固、化道,移治平凉。同治十三年(1874),固原设直隶州,领硝河州判。民国始,固原州属甘肃省泾原道,后属陇东行政公署。1913年,废固原州设县。1940年,固原设甘肃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2年,专员公署迁硝河城,建西吉县后被撤销。1949年10月,固原县、隆德县、海原县、泾源县(原化平县)属甘肃平凉专区,西吉县属定西专区。1950年2月,西吉县属平凉专区。1953年3月,以西吉、海原、固原建立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955年11月改称固原回族自治州,隆德仍属平凉专区。1958年,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5县归固原专区,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83年7月,从固原县析置彭阳县。2002年7月,固原地区改为固原市,固原县为原州区。2004年6月,海原县划于中卫市。2010年,将原州区黑城镇、七营乡划拨给海原县。至此,固原全市辖43乡19镇3个街道办事处。

3 营稼畜养话桑麻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民经济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1949年8月至1958年,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制度。固原的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3151万元,增加到1958年的5693万元。在“二五”期间和“三五”期间,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各项经济指标均未完成。1978~1992年,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固原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1725万元增加到1992年的51409万元。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固原地区生产总值逐年增长,2012年,就达158.74亿元。

固原市是迄今已发现的中国古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清水河、葫芦河、茹河河谷平原的先民们用磨制的工具开垦土地、种植谷物,发明了农业种植。同时,以猪、羊和牛为主的畜养业因驯养而兴起。商朝初因气候变化,农业种植陷于停顿,游牧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周康王时,固原地区成为周人和戎族接触频繁的地区,种植业、畜牧业同时得到发展。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的推广加快了土地垦殖速度。汉代推广代田法和新式工具,普及牛耕技术,“天下安宁,民无横徭,草树殷阜,牛羊弥望”,农业经济发展,移民入境人数也达到空前规模。同时,官营畜牧业发展良好,安定、北地等郡“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台所”,“募民相徙从事耕垦外,还种树畜长”,栽种“桑果之属”。东汉,固原地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曹操统一北方,大兴屯田,农业界线稳定在秦长城沿线。西晋伐魏,招抚流民,鼓励垦荒,小麦在固原地区大面积种植。西魏,原州刺史窦炽在州10年,“亲巡陇南,劝农耕桑”,经济林有了一定的发展。隋文帝垦田籍账,原州有“粟陈贯朽之积”。唐朝的原州之地很长时间实行监牧,畜牧业得到发展。“七关”既复,农业缓慢恢复。宋建国之初,“严守令劝农之条,而稻、粮、桑、枲务尽地力”,“久之,天下生齿益蕃,辟田益广”。陕西转运使刘综在镇戎“军城四面主屯田务”“又于军城前后及北至木峡口,各置堡砦,分居其人,无寇则耕,寇来则战”。靖康之后,宋金激战,“镇戎、德顺轧浸成灾”。元朝建立,肇基朔漠,但“祖述变通”,劝课农桑,推行汉法,以开成为中心的固原地区,农牧业稳定发展。明朝既立苑兴牧,又垦田为永业,固原卫闲地“则为屯田,且耕且守”。明末清初之际,固原乱离尤甚,固原、隆德两县承赋耕地仅1.6万公顷,不足明时一半。清康乾之际,裁革马寺,“分明韩王、楚王、黔宁王九十五万公顷地给佃”,固原农业逐渐恢复,畜牧业、林果业也空前发展。乾隆之后,封建社会进入末期,“旧税捐难负,又加新赋”,民族压迫,回汉隔阂。同治时期,固原遭战乱浩劫,民十室九空。民国建立,将清末名目繁多的陋规列入征赋,致使固原农林破产,地震、旱涝、天灾人祸,百姓“元气斫丧殆尽,濒于绝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实行土地改革,走集体化道路。建立人民公社后,以“粮为纲”和“吃大锅饭”的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发展缓慢,大多数人靠政府救济。1959~1978年,可供分配的资金很少,人均口粮为138斤原粮,最高不得超过414斤原粮(马铃薯每4斤折1斤)。1978年,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1998年全市农民基本解决温饱并向小康社会迈进。2012年,固原的农业总产值达到78.35亿元。

4 设工置坊求生计

早在新石器时代,固原的先民即开始手工加工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春秋战国时期,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出现。隋唐时期,皮毛加工业比较兴旺,白毡、覆鞍毡、龙须席等产品被列为贡品。此后至宋、元、明、清时期,先后出现采煤、火药、榨油、粮食加工、食品、毛织、缝纫、皮革制品、竹木金属制品加工等手工业生产。民国时期,新增印刷、造纸、机修、印染等生产门类。1933年,官私合办四维工厂,生产机织布、粗线呢、毛衣、栽绒毯等产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固原境内仅有一些私营手工业作坊,规模极小,主要有粮油加工、食品、采煤、火药、皮毛加工、竹木金属制品加工、缝纫等行业。1955年,固原始有现代印刷业。1956年,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大多数私营手工业作坊被组建为集体合作企业。同年,固原县联合工厂(固原县油面厂前身)建成投产,固原始有国营现代工业,开始机械化加工粮油,并始建电力工业。1958年,固原全地区掀起大办地方国营企业和社队工业的高潮,集体所有制手工业全部并入国营工业。同年,上海支援宁夏,企业搬迁固原,固原境内始有国营纺织企业,同时还建立国营食品加工厂。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恢复集体所有制手工业企业及生产,清理叫停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国营企业和社队工业企业。1962年,固原境内始有国营制酒业。1965年,在“三线建设”背景下,境内兴建部署国防工业企业。20世纪70年代初,固原兴办“五小”工业,先后建立水泥、农机修造、机砖等企业。1978年,城乡个体、联户工业迅速发展。1988年,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90年年底,固原的工业总产值达17249.7万元,主要工业门类为采掘业、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缝纫制革业、印刷业、竹木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等。1993年,固原的中小企业开始深化改革,“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2012年固原全市共有工业企业7034个,全部工业总产值62187亿元。

5 阛阓熙攘搞流通

历史上,固原地处农业经济与畜牧业经济的过渡地带,丝绸之路穿越境域,贸易市场出现较早。2000多年前的畜牧业主兼大商人乌氏倮,秦始皇给予他“比封君”的政治待遇。汉代固原是安定郡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繁衍,贸易兴起。唐代,固原成为“盐铁交易”“茶马互市”之所,大食商人在这里经商。11世纪中叶,北宋与西夏在边境地区设立互市市场——榷场,设有官吏监督贸易并收税,商人在榷场交易需交纳商税和牙钱。镇戎军的榷场设在高平寨。北宋以丝绸、工艺品与西夏之药材、畜产品互易。16世纪初,明三边总制府在固原城设盐场,向陕甘等地转输食盐,商旅日集,岁征税银四五万两。“居者如堵,行者如市”,“商贸奔藏于肆”。清代初,固原城内“居民稠密,四门关厢,亦开铺面”。19世纪中叶,固原城主要街巷以布店、山货、米粮、白米、鸡鸭命名,外地商人建有会馆,同治时期兵燹后衰落。20世纪初,固原各县以县城为中心向四乡辐射,农村集贸市场初具规模,商业渐有起色。历1920年大地震和1929年大灾荒后,固原复呈凋敝。抗日战争爆发后,固原为大后方,盐运渐兴,商业有所复苏。1940年,固原城内经营布匹、百货、山货、中医药、烟酒等行业者649户,饮食、旅店、修理、磨面等服务行业者361户。解放战争爆发后,固原境内通货膨胀严重,市场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保护私营工商业,银行亦以贷款相扶持,私营商业得以复苏;国营、供销合作社商业相继建立,城乡贸易日趋活跃。1953年,固原全地区商品零售总额达1313万元,比1950年增长91.7%,当年私营商业比重占60.52%。改革开放以来,固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为主旨,促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商贸流通规模逐年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增加,2004年比2000年增长68.18%,商贸流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国有、集体、民营、个体、股份制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4975户,从业人员20938人,民营商业比重已达到65%。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信用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固原市兴建了具有现代流通业风格的较大型商场7座,建设总面积达12.7万平方米,农贸市场结合小城镇建设进行改造提升,已初步形成了适应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品种多样、门类齐全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正在发挥调节市场、规范市场的重要作用,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公平拍卖交易市场经过培育取得初步成效;民间信用担保、典当行活跃了固原的金融市场,对固原金融创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固原现代流通方式稳步推进,以现代流通方式为特征的物流配送、仓储式经营、连锁超市、便民店等正引领消费时尚,特许经营的品牌店、加盟店、直销服务已在百货、餐饮、服饰、美容美发等行业得到较快发展。固原市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利用社会民间资本办市场,已投入运营的新时代购物中心、五指广场和义乌商贸城三家大型综合商贸流通企业,提升了城市生活品位,刺激了地方消费,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2012年,固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25亿元。

6 征赋课钞计钱财

历代税收多以田赋为主。禹定九州“赋入贡棐”。随着夏王朝的巩固,“贡赋备矣”,“相地宜所有以贡”,“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均以十分之一税率征收田赋。

秦贡物服役,男20 ~56岁为界。西汉田赋“什五而税一”,景帝前元二年(前155)改“三十而税一”,15 ~56岁的男女,每年征钱120文,3 ~14岁的男女每年口赋20 ~23钱。东汉初十分而税一,建武时三十税一,延熹年间每亩加田租10钱,中平年间又加10钱。三国曹魏实行田租户调制,使官牛六四开,不使官牛对半开。建安年间,田租按亩征谷4升,户调每户捐2匹、绵2斤。西晋田租50亩收租4斛,户调男丁户岁捐3匹、绵3斤,女及次丁男减半。东晋亩税米3升。太元八年(383)增税米,每口5石。北魏初,每户粟2石、帛2匹、絮2斤、丝1斤。太和九年(485)规定,一夫一妇每年交租2石、帛1匹,未婚男女,每人交1/4,耕牛交1/20。隋代,丁男租粟3斛、绢1匹(约4丈)、绵3两或布5丈、麻3斤,单丁及仆奴减半。唐初,每丁租2石、绢2丈、绵3两或布2丈5尺、麻3斤。贞观二年(628),地税每亩2升,户税上户4000文,上中户3500文,上下户3000文,以下依次递减500文。广德年间附加青苗费每亩15钱。建中元年(780),依田亩多少征税,春秋两次。宋时,田分上、中、下三等,上田夏征5合,秋征5升,依次减一。德顺、镇戎等军打量蕃田,一律免征,3年后征其所收一半。全按田亩多少征赋,夏征3合,秋征5升,夏可纳钱,秋征实。夫役可纳钱以代。元代,凡种田者,白地(旱地)每亩输税3升,水地每亩输税5升。元末,“陕西民田亩输粮一斗,复征其盐米六升”。明时田赋以黄册为准,“其后黄册只具文,有司征税、编徭,则自为一册,曰白册云”。明初期,只征粮食、谷草两项。官田亩税5升3合、草9束,民田3升3合、草7束,夏粮交麦为本色,其余为折色。清初,亩税1钱5分5毫、粮8升1合1勺、草4分6厘。雍正五年(1727),摊丁入亩,每口银2钱。光绪末年,川塬地每亩征银2钱5分,山地2钱,加征15耗羡和闰年增征。

民国田赋正税包括丁银、地粮、草束。地粮包括耗羡、盈余、斗尖、验粮、看粮、斛面。正税附加包括粮石附加、地亩附加、一五耗羡、百五经费、清乡费、五五盈余(建设费、教育费、公安费、乡镇费、保甲费、民团费等)附加及杂赋杂捐,如担头税、商铺税、鸽堂捐、籴粜捐、牲畜学捐、车马捐、烟头捐等。1915年每正银1两,征收库平银1两7钱5分,按地丁银每亩附收经费5分,粮石正杂1斗5升。大草每束18斤、小草7斤,折收银币。1939年,地丁银正银1两,连同耗羡、盈余、经费实征2.62元。自1946年开始,每年3月、8月,省府召开各县县长“定额委征开票会议”,赋税按需征派,无定数,多征多奖。以1946年为基数,提前委征。1947年,固原县田赋委征至1958年,化平县委征至1957年,隆德县委征至1949年,西吉县委征至1950年。

盐铁等工商税始于秦汉时对商人课征的商税、牙税,明代有“门摊课钞”,清代有牙税、当税。道光二十年(1840)以前,除盐税、牙税、当税外,还有少量常关税。清咸丰四年(1854),各省先后开办厘金,分板厘与活厘两种,板厘是坐商税,活厘是行商税。咸丰五年(1855),固原开征的税种有当税、牙帖税、盐税、磨税、商税、畜税、契税。清末固原征收的税(捐)种类有盐税、关税、契税、畜税、烟酒税、印花税、统捐、摊捐、杂捐等。民国初期,各省各自为政,税收制度十分混乱。当时货物税约占税收的10%。1928年,南京政府规定,对集中生产的卷烟、麦粉、棉纱、火柴、水泥,出厂时统一征税,合称五项统收,与盐税、关税一起被称为“三大税源”。1931年,创征营业税。1936年,开征直接税,对个人薪给报酬、存款利息、营业利润,课征所得税。1943年,开征财产租赁和财产出卖所得税,还有直接税、货物税、食盐战时附加税,被称为“战时三新税”。1942~1943年,直接税占全部税收的30%。1946年以后,直接税、关税、货物税和盐税为国民政府税收的四大体系。民国时期,税捐项目繁多,加之各级地方政府巧立名目的苛政暴敛,故有“民国万税”之说。

固原市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收入、工商税收入、企业所得税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年均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财政收入基本实现了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增长,形成相对稳定的财政增收机制。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的目标,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固原市调整支出结构,维护国家机器运转,支持整个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地方财政支出年均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

7 精心策划建城邑

固原城市规划和大规模建设始于1984年。在此之前,仅限于居民职工住房的建造、商店门肆的修缮、道路的硬化、环境卫生的清扫及排洪设施的建设。自1985年开始,按照规划,固原城市建设从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到重大项目的定点布局,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到城市分区功能的配置和确定,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到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延续等方面进行。第二次城市规划于2001年开始实施。由于撤地设市和行政区划的调整,2004年固原的城市规划进行了重新编制。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规划区由28平方公里扩大到43.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由22万人扩大到40万人。按照总体规划,固原有三大任务:完成近期建设、城市排水防洪工程等专项任务;完成五路口地段、古雁岭绿化改造工程和新区四个截取的控制性建设工程;完成新区行政中心建设、清水河治理与景观改造、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回中及体育馆建设等20多个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固原市旧城保护性改造正在进行,各县也按照新规划进行建设。

8 驿邮网罗达四方

固原是西北重镇,秦长城跨境200多公里,烽燧相接,驿道连通,又是丝绸之路北道东段的重要关隘,可以说是:“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固原现今的公路,大多沿古道方向重辟,全市以312国道、309国道和109省道等为骨架,形成三纵三横公路网络,银武高速公路至固原段通车,宝中铁路过境。全市有等级公路3229公里,66个乡镇通油路,932个行政村通公路,年均货运量329万吨,货物周转量39270万吨公里。

清光绪三十年(1904),固原始办邮政业务。邮路几经变更,干线银川至固原自办汽车邮路,连通固原、西吉办汽车邮路,经转兰州、平凉(定西口)邮路,有隆德、什字、蒿店和三营、固原交换点。自办邮路有固原至静宁,固原至彭阳、泾源邮路。中宝铁路通车后,组建银川至上海邮路,在固原交换,转发市内泾源、彭阳、西吉、隆德邮件。1998年,固原又开设乌鲁木齐至郑州的交换点,经转武威以西的全部邮件。县内邮路有固原至张易、三营至七营、西吉至田坪河、泾源至新民、彭阳至王洼等邮路。2012年,固原邮电业务总收入5.73亿元。

光绪十六年(1890),固原始办电信业务,1973年换载波线路,1994年实现了程控化。2012年,固原有固定电话10.06万部,移动电话90.7万部,上网用户4.65万户。

9 科教文卫述发展

民国时期,西吉、隆德、化平(今泾源)、固原虽有县卫生院,但人员少、设备差、技术低,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农村更是缺医少药。1949年,固原共有卫生院(站)门诊和私人经营的药店17个,卫生技术人员共5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人民政府兴办卫生医疗事业,除分配专业人员充实县级卫生院外,1954年开始筹建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医院,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基本形成地区、县、乡三级医疗卫生保健体系。1969年地区设卫生防疫站,固原县设地方病防治所,扩建固原县医院,并恢复停办10年之久的地区卫生学校,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医疗卫生人才。1973年,国家投资350万元新建地区医院,同时,各县医院相继健全机构、增加设备、扩大科室规模。到2012年,固原已有医疗卫生机构300个,其中县级以上医院9所,中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17个,卫生防疫站6个,妇幼保健所6个;药械所1个,医药卫生学校1所,病床4466张,卫生技术人员4158人。

固原体育事业历代多属民间群众自发的自娱活动,少有官方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民国时,除各县中小学组织简单的体育活动外,固原没有以县为单位的体育组织及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体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向,发展人民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1960年,固原成立专署体育运动委员会,各县亦设立体育运动委员会,管理当地体育事业,还先后成立了单项体育协会11个。

旧时教育体现在乡村以私塾为主。固原境内私塾最早见于西汉,业师多为经学儒生。安定梁氏、皇甫氏,原州李氏等望族,重视子弟培养。梁竦、皇甫规一边设帐授徒,一边著书立说。魏晋时皇甫谧培养出张轨、挚虞等名人。隋原州“私学三十有七”,唐无考,宋“乡、里无不设私学”。元十五里为一社,每社置学校一所。明清的私塾“虽一邑、一乡、一里、一闾,无不有之”,“各处私塾难以指计”。宣统二年(1910),固原、隆德、化平3县有私塾169所。1949年,在登记的私塾名单中,固原有18所,隆德有46所,泾源有16所,西吉有31所。义学为官宦富豪捐资设立,招收贫寒子弟免费就读。清同治年间,左宗棠为固原、隆德、化平捐俸银办义学11处,招收学童117人。

明清书院始盛,明嘉靖时固原有固原书院、文光书院,清道光时设文昌书院,光绪年间设五原书院等。早期的书院以经学教育为主,后设经学、史学、掌故之学、舆地之学、算学等课程,由习经训古向现代教育转变。书院经费主要靠学田田租,或发款商号收取利息。官课由州县地方官轮流出题,堂课由山长出题阅卷。书院每月进行管课一次、堂课两次。宋大观二年(1108)镇戎、德顺始办儒学,其后儒学未见当地史志记载。明时,固原州、隆德县建有学舍,置教授、训导管理。生员为廪生、增生、附生,名额各年不一,儒学校舍大部分与文庙(即孔庙)建在一起,并称为儒学或庙学。卫、州、县学除各有训导外,卫学有教授,州学有学官(学正),县学有教谕。学校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并根据固原的地方特点,“教军职子弟读《百将传》《武臣大诰》,以为讲武保身”。同时,按照明制规定,在校学生必须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以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化年间(1465~1487),“固原城庙学草创”,弘治十五年(1502),户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秦 就任三边总制后,对庙学简陋很不赞赏,于是在其基础上扩建为儒学,隆庆四年(1570),又增建尊经阁。学生除廪生和增生外,还有附学生员。万历二年(1574),兵部左侍郎石茂华任三边总督后,重建尊经阁。洪武二年(1369),隆德县在城内北隅创立县学,此后,自永乐至万历年间,三次重修,并迁儒学于城外东隅。

宣统《固原州志》刊载全部历届贡生、廪生、增生、附生、武生共910名。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从此,书院与科举制度俱废。光绪三十二年(1906),新任知州王学伊创修固原州中学堂。杨映旌等人创立文社,筹款发商,增领学田,修房取租,经营数载,擘画周至。“千总钱万德,居本城。光绪三十三年,以祖业五亩余,捐助中学堂为操场。”州城还建有高等小学堂,农村有蒿店等9所官立小学堂和杨郎庄等20所民立小学堂。另有6所公立小学,系提督张公行志创设,兵民兼收,着意培养识字的士兵。光绪三十四年(1908),黑城镇李广玉、李广才创办自立初等小学,名“玉才小学堂”。祁家堡子祁应兴、祁应魁在该堡自立小学堂,名“兴魁小学堂”。

1912年1月2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时固原州及各县均设立劝学所。1926年劝学所改为教育局,1936年裁局改科,县属教育局改为县政府教育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的固原州中学堂,因不符合标准,1910年改为固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35年改为固原提署街小学校,1941年改立初级中学,1948年增设高中预修班一班。到1947年,固原县共有中心国民学校15所、初级国民学校142所。1942年,固原还创办省立固原国民初级简易师范学校,这是固原地区师范教育的发端。此外,固原还建有回族清真小学校、女子小学校等。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全面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多层次教育体系。2012年,固原全市有高等学院1所,在校生6162人;普通中学72所,在校生10.71万人;职业中学5所,在校生1.74万人;小学876所,在校生14.71万人;幼儿园97所,在校生2.42万人。

固原处于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本书特设“文化固原”一章做详细介绍。固原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各类电影放映机构274个,影剧院、俱乐部10个;图书馆6个,藏书44万册;固原博物馆收藏文物1.2万件,以原州区境内出土的世界仅有的价值连城的波斯鎏金银壶最为著名。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现有电视台6个、广播电台5个,电视覆盖率达到87.91%。市区开通数字电视,从而使固原成为继银川市开通数字电视之后,宁夏开通数字电视的第二个城市。西吉县文工团创作演出的《花儿四季》《世纪丰碑》《曼苏儿》等花儿歌剧舞不仅多次进京演出,也在国外频频亮相。

固原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在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政策的同时,固原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推动科技进步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结合“231”工程的实施,先后有1500人和2430人进入“农函大”和“农广校”学习。科学普及教育的开展,推广了农业科技使用技术10类30余项,培训农业技术骨干7.5万人。科技示范网点基本形成,确立了科技示范乡镇25个、科技示范村336个、科技示范户18481户,为科技兴农奠定了基础。

10 发展旅游建景点

固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2000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固原建立了六盘山旅游扶贫实验区。

就旅游区而言,泾源县和隆德县境内有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荟萃了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生态旅游之精华,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奇特的峡谷地貌和流泉瀑布,特有的植物资源,湖光山色的雄、俊、秀之气势,汇集了北国风光的雄浑及江南水乡的秀丽。小南川、老龙潭、凉殿峡、胭脂峡、野荷谷等景点堪称一绝,是生态旅游和休闲避暑的胜地。“魏征梦斩老龙”“柳毅传书”等传说为原始的奇观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西吉县火石寨丹霞地貌,被称为“国家地质公园”。党家岔震湖更是别具风格。隆德北联池,是传说中的天境、雷池,有伏生峡、伏羲洞,为人文始祖活动的地方之一。凉殿峡清凉谷炎夏不觉暑,数九不知寒。“固原古城”“回乡风情”“丝绸古道”“红色之旅”“绿色明珠”,构成了六盘山地区独特的旅游品牌。始建于北魏时期的须弥山石窟令人叹为观止。1935年10月,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翻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后,写下了壮丽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等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的胜地。1990年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泾河源风景名胜区,先后投资991万元,有计划、有步骤地用于景观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2004年4月,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正式开放,共投资2000多万元。1999 ~2005年,全市景区投入8527万元。2005年,固原市人民政府委托北京大衍致用设计院设计《固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开始实施。

固原拥有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古城墙、安西王府遗址、战国秦长城、东岳山、小西湖、须弥山石窟等旅游景点,是以古代历史、丝绸之路文化、宗教文化和现代人文为主要特点的文化旅游区,也是六盘山旅游区商业贸易、文化娱乐、餐饮服务的集散地和旅游交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