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信息化过程的管理

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例如,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信息技术转移、扩散、渗透和广泛、全面采用的过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转强的过程,信息活动的规模和作用逐步扩大的过程,等等。通过有效的管理,这些过程的进展将会更加顺利、健康、快速,而且更具目的性。

信息化活动的进行是由一定的组织或主体负责的,如国家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和家庭信息化,等等,它们的组织或主体就是国家、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等等。国家信息化的管理表现在信息化的战略、规划、政策等的制订和实施。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都需要相应的管理和管理者,各国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设置的首席信息官(CIO),即为这样一种负责企业领导责任的主要管理者。同样,社区和家庭的信息化也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管理的。

这里就以企业信息化为例,来说明它的实现除了应以业务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为动力,以信息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为支撑,以网络安全、规章制度、法制、政策和标准等环境为条件,以推动创新、增强竞争力以及提升企业素质和优化企业绩效为目的外,还必须对信息化活动本身进行正确、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这种管理包括先进的管理理念、合适的管理模式、健全的管理体制、灵活的运作机制、优秀的管理人才,等等。

诚然,企业信息化(包括业务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以及两者的统一)对促进企业发展具有潜在的无限可能性,这在信息化从企业的操作和运行层面推进到战略层面时尤为明显。但是,上述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现实性,主要取决于对信息化的管理及其有效性的大小。就我国企业信息化近几十年的实践而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有,但比重并不高,普遍的问题是投资过大而效益有限,信息“孤岛”多而共享程度低,“IT陷阱”或信息化“黑洞”令人望而生畏,搞不搞信息化是“找死”还是“等死”的疑虑屡见不鲜。

只强调管理信息化,忽视信息化管理,导致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管理缺位、管理滞后、管理低效等问题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改进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企业信息化成败的症结。为缓解和消除这个症结,亟须使信息化管理的各个组件全面更新、充分发挥各个组件间的协同作用。

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技术问题是重要的,但管理问题更重要。必须纠正只重技术而轻管理的倾向。在管理中,容易看到局部而忽视整体,一定要牢固地树立系统观和协同观。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的内外和企业内部的上下、左右间要协调,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也要协调并注重前后衔接。各种信息系统之间,以及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应在管理中加强沟通、相互配合,达到协调互动的目的。选择信息技术,不能片面地追求先进而忽视实用性。对信息资源要强调深度开发、综合利用,以整合为重。对信息化的环境不能一味地被动适应,而须积极主动地施加影响,促使其逐步改善。信息化发展要同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的资源和能力相匹配,并为企业的战略和目标服务。管理贯穿于企业信息化的全过程,它的水平应伴随着信息化发展阶段的演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管理要有新理念,其中信息化管理也要有新理念,它是决定企业信息化能否取得成效的观念性因素。

其次,要选好管理模式。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因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它既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有关,又与外部IT厂商是否成熟和介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有关。一般有三种模式:①完全自主模式;②项目外包模式;③服务外包模式。第一种模式要求企业自身去完成信息化的规划、研发、运行、维护等全部工作,并做好各项工作的管理。这有利于对企业信息化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可保证信息安全,但也会产生投入大、设备和人力的利用率低等缺点。当外包市场还不发达时,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多采用这种模式。第二种模式则把一部分信息化项目外包给可信赖的IT厂商,使企业自身能专注于信息化中的关键性部分,实现集约化经营,但仍须对外包工作进行管理。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优越性。第三种模式是项目外包的扩展,要求综合服务提供商有较大的发展。这有利于快速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但企业为了降低外包风险,必须在管理中加强对外包厂商的评价与监控。上述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各有其适用范围,关键在于正确抉择和适当组合。

再次,要理顺管理体制。这是搞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中心环节。因为它涉及信息化管理同企业的整个管理和全部业务的关系,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和外部竞争能力会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须坚持集中统一的原则,防止和克服职能部门、业务单位各自为政、彼此割裂、重复建设,以及出现信息“孤岛”、影响互联互通等现象,另一方面又要广泛调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中,责权利要统一,组织机构设置要精干、有效率。企业高层领导必须直接参与信息化及其管理的重大决策,并由专职领导从事跨部门、跨单位的协调工作。

再其次,要规范运行机制。如果说管理体制是指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组织规则,那么运行机制则是指信息化管理的组织运行,包括运行的秩序、流程、阻力和动力。秩序要稳定,流程要通畅,方方面面要交流和沟通,约束监督和奖惩办法要严格、完善。这样,信息化的运行机制才能趋于灵活、高效。运行机制同管理体制一样,须对信息化管理的环境及其变化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

最后,要发挥首席信息官和信息化管理队伍的作用。首席信息官不同于企业信息部门的负责人,不是部门级领导而是企业的高层领导,对企业高层不是起“耳目”和“参谋”的作用,而是直接参与企业高层决策,并在负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为实施信息化管理能对一切部门或单位进行强有力的协调。他的任务是使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同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相互协调和结合。信息化管理队伍的素质、能力与水平,对企业信息化的成效起决定性作用。他们应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企业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能帮助企业其他员工关心和参予到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