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远东地区是俄罗斯最大的一个经济区,位于亚洲东部,与我国东北地区毗邻。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在冷战时期,远东地区作为苏联的军事重地长期对外封闭,人口稀少。俄罗斯独立后,受苏联解体和激进市场经济改革等因素的影响,远东经济同全国一样,遭到严重的打击,持续多年下滑。直至1999年伴随全国经济的复苏,远东经济才开始出现增长。但同全国相比,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俄平均水平。该地区远离俄罗斯西部中心地区且气候恶劣,诸多原因导致该地区的人口流失严重。

俄罗斯政府意识到,如果不改变远东地区的落后状况,那么未来俄罗斯将失去这一地区。为振兴远东经济,维护国家领土安全,同时也为了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资源保障,俄罗斯政府开始重视并大力推动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政府多次制定远东地区的发展规划,但由于中央重视程度不够或资金不足等诸多原因,这些规划最终都没有得到落实。普京执政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国家财政的充实,俄罗斯政府将远东地区的开发提上议程。2007年2月,俄罗斯政府出台了《2013年前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规划》。随后,2010年1月20日普京又批准了《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此外,俄罗斯政府还积极争取到2012年在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召开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机会,所有这一切的目的就是推动远东地区的全面开发与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的东北地区由于体制性、结构性等问题的制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进一步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为统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7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并行的两大趋势。世界各国及地区为了维护本国或本地区的利益,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远东与东北地区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经济结构互补,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推动中俄毗邻地区区域合作的顺利开展,中俄两国领导人于2009年9月23日正式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希望通过中国振兴东北与俄罗斯开发远东两大战略的相互衔接,积极促进两地的经济融合,实现两地同步振兴与开发的目的。俄罗斯远东发展战略与中国振兴东北规划的出台,为两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两地合作规划纲要的出台,将有利于推动两地的经贸合作形式从单一的贸易形式扩大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等多种形式。

远东与东北开展区域合作不仅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且更符合两国两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因为开展区域合作不仅能为两地的贸易投资带来便利,而且能够带来商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远东资源丰富但缺乏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而中国的资金、实用技术、商品和劳动力相对比较充足,所以,加强两地间的区域合作,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提高两地的生产能力。

中俄区域合作是两国双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远东与东北开展区域合作,不仅有利于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助于巩固中俄交界地区的稳定与睦邻友好关系,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战略升级。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出台,特别是2009年9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2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后,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设立了一些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文。但是因为问题提出的时间比较短,而且从实践上看,双方的区域合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所以,全面系统地研究两地合作的著作至今还很少。

在国内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一些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比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的米纳基尔教授所著的《俄罗斯远东经济概览》(1995),对远东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发展状况,以及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调节机制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在关于中俄合作方面的研究文献中,黑龙江大学戚文海教授所著的《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2006)和《中俄科技合作战略与对策》(2008),对中俄两国在能源和科技领域的合作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涉及远东和东北合作的相关论文中,黑龙江大学李传勋教授所著的《中国东北经济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战略升级问题研究》(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第9期)对远东和东北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两地劳务、资源和运输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研究。在俄罗斯,专门对两地合作进行综合研究的著作还很少见,主要是一些学者就中俄某个领域的合作发表了一些专著和论文。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东北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开始升温,一些学者对包括远东、东北在内的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了大量的历史分析和现实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东北亚合作存在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等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同时也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该地区开展合作的模式、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由于两地的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且涉及两地经贸合作的内容比较宽泛,所以目前国内外对远东和东北开展区域合作的全面综合分析较少,尤其是对两地在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显得不足。但是,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视角给笔者很大启发,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科学素材,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外,我国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地区的对俄经贸合作的实践与经验总结不仅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分析依据,而且也有助于笔者更客观地认识和总结两地开展区域合作的模式及路径选择。

三 研究思路

本书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以两国政府出台的地区发展振兴规划为切入点,立足于两国政府出台的地区发展战略,依据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遵循地域分工与协作的基本规律,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现有的经贸合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两地开展合作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探讨两地发展区域合作的模式、实施途径以及推动机制。

本书分析了远东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两地开展合作的可行性及必然性,立足于两地的比较优势,总结了两地开展合作的优先领域。考虑到两地之间不仅社会制度不同,而且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也不同,特别是历史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两地开展区域合作应当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边境经贸合作为依托,以双方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远东地区的石油、天然气、森林工业、农业等优先合作领域为切入点,通过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实现两地之间跨界产业的联合,最终消除或减少两地间商品和要素的流动障碍,实现两地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

本书正文部分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及相关实践。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不仅可以为两国开展合作提供思想和战略方面的理论支持,而且还可以对实际工作起到指导和预见作用。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维纳在《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关税同盟会产生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不同的效应。关税同盟的获益与否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抵消结果。而关税同盟的效应又可分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一般来说,关税同盟建立后,由于实现了商品自由流通,各国间竞争加剧,有利于技术提高,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但是,关税同盟也会带来负面效应,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对各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罗布森提出了自由贸易区理论。罗布森认为与关税同盟的情况一样,自由贸易区也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但与关税同盟相比,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的负面影响小于关税同盟。因为4自由贸易区可以避免因统一关税而蒙受不必要的贸易转移损失。也就是说,在自由贸易区条件下,成员国可以同时获得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利益。

共同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米德和伍顿,其主要内容是分析在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后成员国所获得的经济效应。该理论认为建立共同市场可以产生净收益,一方面,由于实现了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重新组合,因此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应;另一方面,区域范围的扩大导致企业的贸易量和生产量扩大,从而促进了区域内生产的增长和发展。该理论还认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专业化分工有助于促进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因而会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针对大多数学者都是依据比较优势原理来分析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工原理这一现状,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比较优势可能导致产业向某国积聚,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下去,超过一定程度,将会造成成本递增和规模经济报酬递减。因此,他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实行协议性分工后,两国都只生产一种不同的产品,这将导致市场规模扩大和成本下降,各国都获得了规模经济的好处。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世界殖民体系时期,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真正实现发展和完善却是在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加强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章分析了东北和远东开展区域合作的现实基础。发展经济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经济基础,同样,开展区域合作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远东资源丰富,其主要产业部门是能源、森工和渔业。由于距离西部地区遥远,所以,远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对外开放,必须与亚太国家特别是中国开展经济合作。

中国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是典型的资源支撑型经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生产体制。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东北地区原有的工业化道路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质就是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对东北地区原有的发展方向、经济结构等进行重大调整。这就要求东北地区在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的同时,加大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这是实现东北振兴的必要条件。

东北与远东地区毗邻,相互之间有着悠久的经贸往来传统,更重要的是双方经济存在互补性。经济互补性是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动因,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进而提高两地的生产力水平。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远东和东北开展区域合作的战略规划。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开始重视远东地区的发展,并把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远东地区的战略发展目标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巩固当地人口数量,保障国家领土安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光靠俄罗斯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与亚太地区国家特别是东北亚国家的合作。中国东北地区的振兴目标定位于“四基地一区”,即未来要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为使两国的区域发展规划相对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2009年9月中俄两国领导人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该纲要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地区合作大交通、大流通的格局,目的是突破两地发展区域合作的交通“瓶颈”;二是促进两地间开展环保、旅游、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人文合作与民间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互信,巩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三是推动中俄地区重点合作项目的实施,通过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全面开展在能源、矿产品、森工、农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领域的合作。

第四章分析了两地开展合作的优先领域以及合作模式。目前,远东与东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范围十分广泛。但是考虑到两地的要素禀赋及产业结构特点,在现阶段,远东与东北地区开展区域合作的优先领域主要是能源、人力资源、林业与木材加工、渔业资源开发与加工、农业开发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等领域。

远东和东北地区开展区域合作最有效的模式,应当是以边境经贸合作为依托,以双方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双方优先合作的领域为切入点,通过能源和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大项目,点面结合,全面展开。通过减少两地之间商品、人员及资金流动的障碍,促进两地之间产业的跨国联合,有效6地开展区域专业化分工,实现两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章探讨了两地区域合作的实现路径。为实现两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要全面提升两地的对外开放水平,让两地丰富的商品、人力资源、服务以及资金等资源实现跨境流动,这样才能实现互通有无,为此需要减少两地相互投资、贸易和人员流动的各种壁垒。在不断扩大相互贸易的同时,依托地缘优势,鼓励发展边境加工业。充分利用距离较近、运输方便的地缘优势,开展“以贸带工,以工促贸”的边境加工业。在此基础上,根据实践需要,积极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促进边境地区的合作,从以边贸带动为主的单一模式向贸易、投资、加工制造、旅游等协调带动的综合模式转变。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利用中心城市巨大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积极打造合作平台,创造合作机遇。同时还要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利用城市商会的桥梁作用推动区域合作。对于东北和远东地区而言,开展区域合作还必须在立足区域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内联外引”,积极引入区域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中俄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

第六章分析了远东和东北区域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制约因素。目前,两地贸易结构的层次比较低,两地的经济合作主要以商品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所占比重较小;相互投资规模小,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此外,双方的交易方式也不够规范。目前,制约两地开展合作的因素主要有远东地区人口数量少、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一方面,俄罗斯意识到如果不与中国开展合作、不借助东北振兴这个历史机遇,则远东发展战略就不可能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俄罗斯又担心与中国开展合作会增强中国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这种复杂心态也影响了两地合作的顺利开展。

第七章提出了我国政府促进东北与远东地区开展区域合作的政策选择。东北与远东地区开展区域合作不仅需要市场力量推动,更需要两国政府的推动。首先,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财政、税收等制度安排来维护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次,需要两国政府联合制定促进产业合作的优惠政策,引导国内外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到区域内投资兴业。

开展区域合作,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所以,我国政府还要完善对俄经贸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快物流大通道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边境地区各类对俄合作区的建设,通过完善的设施来招商引资。同时还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服务中心,提供信息交流平台,设立协调机构。做大做强对俄经贸主体是提升对俄区域合作层次的重要支撑,所以,还需要政府加强对各类经贸人才的培养,鼓励中俄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吸引有实力的境外企业和投资商参与到对俄经贸合作中。

总之,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远东与东北地区的区域合作,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也有利于巩固中俄边境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确保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 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鉴于两地间的区域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全面、系统。本书力求对远东和东北地区的合作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因此,对两地开展的区域合作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分析是本书的特点,也是本书的一个创新之处。通过对两地合作的全面、系统的梳理,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相关的分析方法,归纳总结出两地开展合作的优先领域、合作模式、发展路径和推进机制。

以往的此类研究文献中,对两地在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不足,尤其是缺乏可操作性。本书试图在远东和东北地区开展区域合作的模式选择、推进途径方面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总结,总结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可操作性强的合作模式和发展途径。这既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说是本书的创新之处。根据边境地区的实践部门的探索、总结,以及对俄经贸部门的经验反馈,本书归纳出两地经济合作的模式和发展路径,认为远东与东北地区的合作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讲究实效,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只有满足这两点才具有实际意义。

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两地的合作属于次区域合作,所以,相对于中俄两国间的经贸合作资料来说,远东和东北两地间具体的经贸合作资料不足。迄今为止笔者尚未找到专门针对远东和东北地区经贸合作的统计数字,因而在分析过程中只能就东北地区对俄经贸以及远东地区对华经贸8的情况进行分析。鉴于远东和东北两地的经贸合作在中俄经贸合作中都占主要地位,这种分析基本上能反映出两地经贸合作的情况。

此外,由于两国在产业结构的设计、相关机构的统计方法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对有关数据进行比较时,缺乏较为统一的口径和比较尺度。鉴于上述原因,很难对两地开展区域合作对地区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和经济影响做出量化的分析和评估,这是本书的不足,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