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工业经济史(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鲍振东 李向平 王宝民 张洪军
- 9272字
- 2024-10-30 01:25:31
第三节 机械与军工产业的初步发展
一 机械工业
辽宁地区的机械、钢铁等重工业兴起较晚,规模也较小,民国初期多为中小企业。大连的顺兴铁工厂被称为“东北铁工业的鼻祖”。该厂前身是大连人周文富、周文贵兄弟于1907年创办的周家炉,1910年扩建为顺兴炉。到1917年,发展成为拥有近千名职工的顺兴铁工厂。该厂不但生产油坊所需的成套机器设备,还可以制造矿山用的卷扬机、通风机、抽水机以及其他一般通用机械,是一个产品较为完备的通用机械厂,该厂鼎盛时期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在大连、哈尔滨有两处分厂,此外还涉足矿业和航运业。
1914~1923年,沈阳开业的铁工厂有23家,资本金10.79万元。民国初年,沈阳有两家较大的铁工厂。一家是孟昭绥在奉天以独资50万元开办的“关东铁工厂”,制造各种机器;另一家是同年孙雅轩出资10万元创建的“奉天雅轩电镀工厂”,生产军刀,产品质量好,制作精巧,军警争相购用。1916年,沈阳县有机械厂6家,军刀厂5家。
进入20世纪20年代,辽宁的机械制造业开始有较大发展,陆续建成了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设备较为先进。主要分布在沈阳、营口、大连、辽阳等地。主要是东北大学工厂、皇姑屯机车车辆厂、东三省兵工厂附设机车厂和辽宁迫击炮厂附设民生工厂,它们统称为东北自营自建的四大重工业企业。由于它们的设备较为先进,技术力量较为雄厚,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企业,并且初步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自建自营机械工业体系。到九一八事变前,沈阳市的机械制造企业除了上述官办企业外,还有30~40家铁工厂,其中以大亨铁工厂规模最大,万顺、永兴、宝兴、兴奉、大有、德顺成、德顺永、德裕兴等20余家铁工厂共有资本金20余万元,产值为34万~35万元(见表3-16)。
表3-16 1914~1923年沈阳市开业的铁工厂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编《辽宁工业百年史料》,辽新内资字(2003)第14号,2003,第273页。
下面重点介绍几个大厂的发展状况。
1.东北大学工厂
1923年,王永江创办东北大学时,开始筹办东北模范工厂的计划。从1924年开始投资建设东北大学工厂,从德国购买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 1925年在北陵长宁寺建厂,1926年4月厂房建成,铁工部机器也安装完毕,奉天省拨官地284亩,资本总额原定奉大洋280万元,实拨奉大洋370万元(合现洋170万元),设有机械、铸造、发电、木工、铁工、印刷6个分厂。到1930年工厂有职工700余人,其中有技术工人400多人。该厂创建之初即附设职工技术学校,专门培养技术员和工人。1928年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后,对东大工厂非常重视,指令工厂利润全部作为增添技术设备和职业学校用款。由于张学良的关心和支持,东大工厂进一步扩建,流动资金充足,设备更加完善。东大工厂的铁工部实力居东北各铁工厂之首,先后为东北各铁路局安装机车和客货车740余辆,修理270余辆,并能自制起重机、机车发电机、各式锅炉、印刷机、摇纱机、钻孔机等。1926年末盈利107万元。同时东大工厂发售产品,经辽宁财政厅批准豁免各种捐税。
2.皇姑屯机车车辆厂
皇姑屯机车车辆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沈阳机车车辆厂的前身,既是京奉铁路附设的机车车辆厂,又是东北地方当局和张学良投资扩建的大型重工业工厂。工厂最初规模较小,1922年6月由奉榆铁路总局第一次扩建皇姑屯修车厂,并向关内招募技术工人。到1925年,工人已有800余人,此时工厂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修理各种机车和车辆的能力。1928年,张学良下令扩建皇姑屯机车厂,并增加投资,力争各方面都达到京奉铁路唐山工厂的水平,为东北各铁路修理各种机车车辆。第一期投资250万元。1929年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工人达到2千人,下设8个分厂,皇姑屯工厂成为当时中国第一流的重工业工厂,其修理铁路机车和客货车的能力排在三大厂的第一位,能够制造机车零部件,制造铁路客货车。该厂在国内仅次于北宁铁路唐山工厂。
3.东三省兵工厂附设机车车辆厂
1929年张学良整顿东北兵工厂,为保存优良的军工技术设备,同时又能把部分军工生产能力转为民用生产,下令增建和改建了东三省兵工厂附设的机车车辆厂。辽宁省政府和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共同投资150万元,聘用原铸币厂厂长兼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厂长李广林为厂长,共有技术工人1500人。从1929年6月至1930年6月,东三省兵工厂附设机车厂先后为各铁路局修理机车和货车97辆,组装新机车16辆,制造货车300辆。
4.辽宁迫击炮厂附设民生工厂
1929年5月,根据张学良整顿东北军工生产的部署,辽宁迫击炮厂计划将三分之二的军品生产能力转为民品,于是设立附属民生工厂,把军工生产技术转为制造民用汽车。当时的报纸舆论对此非常赞同:“现因国内和平统一,军事告终,军械需要锐减,该厂厂长拟利用国有机械设备,试制汽车,先从底盘着手,现在试验中,化兵为工,诚上策也。”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后,东北兵工厂的军工需求锐减,奉天迫击炮厂厂长李宜春抓住这一时机,提出利用现有设备制造载重汽车的建议,张学良立即予以批准。1929年2月,张学良将辽宁迫击炮厂结余下来的4万元下拨给民生工厂,作为研制汽车的实验经费。在张学良的大力支持下,民生工厂专门聘用多名国内外的专科毕业生作为研制汽车的技术骨干,还特别聘请美籍技师迈尔斯为工程师。当时国内缺乏自己的设计技术,无人能独立完成汽车设计,李宜春不得不采用仿制方法。他从美国进口了一辆瑞雷牌整车作为样车进行装配、实验,以期积累经验,然后自行研制。他对瑞雷车进行了拆卸研究,除了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采用原车件,其他零件都重新进行了设计制造。通过对汽车大量的拆装测绘和实验,初步掌握了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而后根据国内道路情况和实际需要,设计出两种型号的载重汽车,一种为100型载重3吨,适合道路情况条件较差的地区,另一种为75型载重2吨,适合路况较好的城镇。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1931年5月31日,国产第一辆汽车——民生牌75型载货汽车终于问世。该车载重量1.82吨,长头,棕色,采用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65马力,前后轮距4.7米,前后四轮为单胎,最高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自行设计的缓冲式后轴也有自己的特点,水箱分为四部,即使一部损坏,汽车仍然照常行驶。当时有人做了统计,在全车666种零件中,有464种是自制的,国产率高达70%,在国内机械工业水平极低的条件下,能够达到这一水平,相当不易。民生牌汽车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1931年9月12日,在全国道路协会主办的上海市展览会上,这辆棕色的民生汽车成为全场的明星。它被放置在展厅中央,前保险杠上用中、英两种文字写着:“载重后行驶粗劣之路能力极强,驶平坦之途速率增大。”并附带主要零部件的挂图,以及自制与外购零件一览表,蒋介石派张群作为代表参观展览会,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延、实业部长孔祥熙也都亲自到会祝贺。九一八事变后,工厂被日军侵占,即将完成的首批汽车及零件被日军全部拖走,使得刚刚萌芽的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就这样被扼杀了。
5.大亨铁工厂
该厂为沈阳矿山机械厂前身。1924年由杨宇霆投资兴办,总资本为奉票160万元,该厂占地177亩,下设车、钳、木、焊、锻、铸6部,有机器80余台,钢钳百座,铁炉8台,锅炉3台,汽锤2架,起重机8台,熔炉5座,能够生产各种车辆和机械、工具、材料管件。另外还附设酸素厂,日产酸素20桶。全厂有工人600余人,资本雄厚,规模较大。
6.兴奉铁工厂
该厂是辽宁省金县人徐庆钊于1928年创办的股份有限公司,厂内有木型、机械钳工、铸造等车间,主要产品有锅炉管道接头、阀门、家庭温水锅炉等。年终利润按股分成。
总的来看,民国时期辽宁省境内机械工业仍很薄弱,而且95%以上为日本人经营,主要分布在大连、鞍山、抚顺(生产额占93.79%)。据1931年统计,辽宁省境内机械铁工业生产额为4268万元。其中,蒸汽锅炉、原动机工业生产额为18万元,占0.42%;农业土木建筑用、采矿冶金用、纺织用、制材用、化学工业用、饮料食品用机械器具工业生产额为191万元(22家工厂),占4.48%(其中176万元是在抚顺、鞍山对采矿、冶金机械进行制造修理);衡器、电气机具等生产额为627万元,占14.69%(其中大部分也是在抚顺、鞍山、大连进行制造和修理);军事工业(兵器)生产额为2346万元,占54.97%(主要是奉天兵工厂);铁道用车辆工业生产额为909万元,占21.7%(其中,客车、货车制造为196万元,占21.6%;余者为车辆修理713万元,占78.4%);电车、汽车、自行车、马车(大车)工业生产额为22万元,占0.51%(其中:制造为6万元,占27.3%;修理为16万元,占72.7%)。除兵器、铁路车辆制造工业外,绝大部分是修理工业。在全部机械工业生产额中,扣除兵器工业,其余1922万元生产额中制造工业仅为254万元,只占6%, 94%是修理工业。
另外,辽宁煤矿开采、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也为工厂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同时自建煤矿、铁路也需要重工业大厂为其修理和制造机器设备,这就进一步促进了重工业工厂的兴建和发展,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市场生存空间。这个时期是辽宁自建工厂、煤炭、铁路的黄金时期,辽宁重工业建设获得初步成功,但是又不能不看到,钢铁、冶金、化工、石油等重工业行业在辽宁或者相对薄弱,或者仍属空白,因此还谈不上建成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表3-17 1931年辽宁省境内金属制品工业情况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编《辽宁工业百年史料》,辽新内资字(2003)第14号,2003,第279页。
表3-18 1931年辽宁省境内机械工业情况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编《辽宁工业百年史料》,辽新内资字(2003)第14号,2003,第279页。
二 军事工业
1896年7月,清政府在盛京大东边门里,清军营房旧址建造“盛京机器局”(奉天机器局),主要是修军械、装子弹、造银元,以银元的盈利建军事工厂,这是辽宁近代兵器工业的开端。
奉系军阀统治东北时期,适应于军阀战争的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这方面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沈阳扩建了两个较大型的兵工厂,一个是在奉天军械厂的基础上扩建的东三省兵工厂,另一个是在修械司的基础上扩建的奉天迫击炮厂。
1.东三省兵工厂
东三省兵工厂(通称奉天兵工厂)的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1919年8月至1924年为初建期,1924~1928年为扩建期,1929年以后为整顿期。
东三省兵工厂的前身是由清末军械局改组而来的奉天军械厂。专门收藏各军交回的损伤枪炮和从外国购置的枪炮弹药,1918年9月因为弹药需求量大增,开始在军械厂筹备枪弹制造,并开始小规模的机械修理。1920年军械厂产品有七九枪弹和无烟火药,但还不能制造和修理大炮,仅能修理枪支。因为场地简陋狭小,原厂不适应大规模生产需要,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必须另寻厂址。1919年春,张作霖亲赴大东边门外东塔农业试验厂勘察新厂址,他看该农场面积约2700亩,非常适合建立大型兵工厂,随即停办农场,并将土地改做兵工厂用地。
1919年,原奉天军械厂厂长陶治平奉命主持东三省兵工厂的建厂筹备工作。陶治平首先成立工程处,着手创办无烟药厂、枪弹厂及枪厂厂房,铺设铁路,修建站台,火车直通厂内。向丹麦兵器公司定购机器设备,为了尽快投产,多方组织技术人员,迅速安装。1921年10月,张作霖命令正式创办兵工厂。次年4月,定名为东三省兵工厂。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败北后,日本为了支持张作霖,一方面卖给他数百万的军械弹药,另一方面尽力援助张作霖扩建兵工厂。兵工厂内部先后建立了第一、第二枪弹厂,第一、第二炮弹厂,第一、第二枪厂,装炮工场,火药厂,炼钢厂,发电厂,化验厂,木工所等。1922年,奉天军械厂归并于兵工厂军械库。兵工厂每年的经费十分庞大,1922年度为奉大洋41万余元,另有军械厂机器附属弹药队的经费74846元。工厂所需大部分军械制造机由丹麦文德公司和德礼洋行承办,并聘请丹麦和德国技师负责指挥设备安装和生产。同时大力引进日本枪炮技术和设备。奉军使用的步枪和野炮、山炮多为日货,工厂同日本驻大连的“机械制造株式会社”签订购买设备合同,购进日本三平商会制造日式子弹、炮弹和引信的全部机器,并聘请日本20多名技术人员担任工厂的设计指导工作。中国技术人员大部分来自上海、汉阳等兵工厂。到1924年,该厂已经能够制造数种炮和炮弹、步枪、机枪和子弹,并被用于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兵工厂由杨宇霆负责,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先后添设炮厂、火具厂、铸造厂、制酸厂、木工所并增添了设备。扩建后的东三省兵工厂规模宏大,设备精良。1928年厂里机器共有8千余部,自备发电机4部,并有各种检测设备。从1925年至1928年,东三省兵工厂一再扩建,不断从德、日、美、奥等国购进大批机器,增设兵工学校、炮兵射击场、制酸所、炸药所、科学研究会等。七九步枪的月产量达到4千支,枪弹月产量达到1500万粒,炸药产量增加10倍,硫酸和硝酸产量增加1~2倍。从1924年至九一八事变前,东三省兵工厂共耗资5亿多元,厂内机器设备共1万余部,共制造各种炮1200门,每年可生产炮弹20余万发,步枪6万支,枪弹1亿~1.8亿粒,轻重机枪1千挺以上,全厂职员最多达1千余人,生产工人经常在2万人以上,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兵工厂,日本人称中国“在奉天建造了号称‘东方第一’的兵工厂”。
张学良执政后,提出“东北新建设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军工生产的一部分转为民用生产,他首先削减了兵工厂经费,从原来现大洋800万元以上减至200万元,其中奉天出100万元。为防止因缩减军工生产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和保存技术力量,成立了兵工厂附设农业机器工具厂,生产农业机械和铧梨工具。在兵工厂的铸造厂和重炮厂院内设立机车车辆厂,专为东北铁路修理和组装机车,制造铁路货车和客车。
2.奉天迫击炮厂
1922年,张作霖鉴于迫击炮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聘请英国人沙敦在原27师修械司旧址设立奉天迫击炮厂,因陋就简,改设厂房,从事迫击炮制造。1926年在沈阳工业区建新厂,用地70亩,称为奉天迫击炮厂,李宜春任厂长。1927年2月,新厂和旧厂合并,沙敦辞职,李宜春继续任厂长,并增加设备用于新厂,制造新式迫击炮。内分炮厂、炮弹厂和装药厂,拥有各类机械设备1500部,职工1400人。该厂主要生产迫击炮、炮弹、炮车、弹药车及其附属品。1929年5月,将奉天迫击炮厂改名为辽宁迫击炮厂。该厂经费在修械司时每年约为78万元,1926年为130万元,1927年后为260万元,1929年减为100万元。
3.东北航空工厂和海军工厂
1923年,张作霖在沈阳成立东北航空工厂,次年投产,厂区占地面积8260余平方米,厂长刑契萃。该厂主要生产飞机的各种部件,如机身、机翼、尾舵、螺旋桨、发动机零件、发动机试验架、冷氨机、始动机、冷氧始动机、单力始动机、冷氧救火机、飞机架尾车等23种。附设印刷厂,并制作和修理木器。1928年还设立了东北海军工厂,为海军机关基地和舰艇以及青岛各机关公司生产无线电台。
4.陆军奉天粮秣厂
1923年,在沈阳小北边门成立了奉天陆军粮秣厂,内设饼干和罐头厂以及蒸米车间,每日生产能力为一磅重(0.45公斤)牛肉罐头1万盒、饼干2万袋、秫米4万斤、6两重蒸米1万袋。在铁路沿线车站多处设有粮秣办事处、仓库、草场和碾米厂。供应粮秣的部队有10万~30万,马骡1万匹~3万匹。1924年,该厂支出经费184万余元。1928年东北易帜后,改称为辽宁陆军粮秣厂。1930年底在北京设分厂。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总厂迁到北京与分厂合并,继续供应东北军粮秣。同年末,该厂被撤销。
三 交通运输业
(一)铁路
1.辽宁自营自建铁路概况
东北地区自建铁路由来已久。188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制定关外干线铁路计划,计划从山海关起,经过锦州、沟帮子、新民、沈阳、吉林,到终点珲春修铁路。1894年春,英国政府为了阻止沙俄势力在东北的扩张,借款给清政府,从1894年开始从山海关修建(沈山线)关东铁路,关外铁路干线修建到中后所(绥中)65公里,甲午战争的爆发中断了该铁路计划的继续实施。1898年6月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山海关—营口”铁路借款合同。1899年营石铁路建成,开辟了营口经大石桥至旅顺之间的铁路联通。到1900年沟帮子至营口铁路建成。东北铁路干线落入日、俄、英三国手中。
清末民初,中国政府利用本国资本相继修筑了齐昂、双城、连葫和通裕4条铁路。其中连葫铁路是清末时期奉天省政府投资修成的标准轨距铁路,距离11.9公里,1911年建成,是专为葫芦岛筑港工程而修建的, 1920年并入京奉铁路,连葫铁路价值59万元。通裕铁路是运煤铁路,由民营投资兴建的标准轨距铁路,1916年5月通车,距离29公里,后来因为大窑沟煤矿停产,1925年通裕铁路停运并拆除。
2.东北铁路营建计划
1922年,东北当局制订了用本国资金和技术力量自办铁路计划,包括在南满铁路西、东两侧修建干线铁路计划。东北当局建设东、西干线的铁路网计划是以京奉铁路为基础,从辽西向北和从辽东向北建筑铁路干线系统。东、西干线都通过京奉铁路连接关内,在东北地区形成本国经营管理的铁路运输系统。其中西干线自打虎山经过通辽向北延伸至齐齐哈尔,与京奉铁路干线共同组成东北地区西部铁路运输通道。东线由沈阳至海龙,向北延伸至吉林省城吉林市,并决定由奉天、吉林两省分别组织铁路建设机构,以海龙为中心,南段成立奉海铁路公司,由奉天省官民共同出资成立,北段在吉林成立吉海铁路局,由吉林出资成立,两局分别用本国技术人才,完全自主地修建这条铁路干线。
1928年,常荫槐代理北京安国军政府交通部总长时期,主持编制了《东北既成铁路里程表》和《东北未成铁路里程表》,后者实际上是东三省交通委员会预计兴建的铁路网计划表。主要内容是扩充西大干线和东大干线,并修建大干线的支线,纵横连成网络。西大干线的北端由齐齐哈尔至黑河,南端从连山湾(今葫芦岛港)起,经过洮南(今洮安)向西北至满洲里;东大干线以奉海、吉海、吉敦铁路为骨干,从敦化起经过宁古塔(今宁安)、三姓(今依兰)、桦川、富锦、同江,终点至绥远(今抚远)。这条铁路网计划的主要特点是以干线为主体,由干线向边疆城镇满洲里、黑河、虎林、绥远(今抚远)、图们、临江等地修建国防铁路,同时也开发当地经济,并具有收回权利的意义。
1930年4~9月,东北交通委员会召开路政会议,经过5个月的认真研究,最终确定了东北自建铁路网三大干线计划。主要内容是:延长纵贯东北自建的东大干线和西大干线;兴建辽西至热河省承德、内蒙古赤峰,由承德至北平的南大干线;三大干线铁路网都以北宁(京沈)铁路为轴心,连接葫芦岛商业大港口,“将来次第兴修,克期观成,于东北经济、国防前途,正有无限裨益也”。并逐步兴建三大干线的支线,连成东北铁路网。三大干线计划全长4307公里,都以北宁路干支线连接葫芦岛商港,并逐步修建三大干线的支线连成铁路网,借此包围“满铁”,让“满铁”自灭。这一计划因东北沦陷而落空。
3.辽宁自建铁路的建设和运营
(1)锦朝铁路。锦朝铁路于1921年4月1日开工,10月铁路铺设至义县50公里。直奉战争期间,工程曾一度停工,战后继续施工。1923年锦州至义县之间的各车站完工,7月大凌桥铁路桥竣工。1924年义县至北票铁路全部完工。锦朝铁路是东北自建铁路中最早完成的铁路支线,从锦县车站起,至北票煤矿止,营业里程112.6公里。
(2)打通铁路。打通铁路又称大通铁路,是京奉路支线,起自京奉路打虎山站(今为大虎山站),终至通辽,全长250公里。它是东北自建铁路网两大干线的南段。1920年为张作霖的八道壕煤矿修筑打虎山和八道壕之间的铁路,开通后展筑至通辽,1927年10月全线通车,共费720万元,一切材料和款项均由京奉路支付。筑路期间,日本几次以“不准铺满铁平行线”的规定向张作霖提出抗议,张作霖在交涉的同时,以5千人力以1日1英里半的速度赶修,造成既成事实,使日本无可奈何。
(3)奉海铁路。奉海铁路干支线营业里程总长337.1公里,干线自奉天省城(沈阳)经海龙县至朝阳镇(今辉南)263.5公里,其中沈阳至海龙干线247公里。奉海(沈海)铁路是东北地方当局用本国资金和技术建成的东北第一条官商合办的铁路干线,资本定为奉大洋2千万元,官商各占一半,商股除张作霖等大官僚和民间认股外,一部分也摊派到各县。奉海铁路的修建,结束了外国技术长期控制东北铁路工程的局面。奉海铁路工程技术人员人才济济,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因地制宜,多所创建,既节省资金,又使工程质量良好。奉海铁路的营业收入连年递增,在1928年的建筑期内,已收入现大洋583万余元。1929年正式营业后,收入和利润逐年增加。在东北自建铁路中,奉海铁路获利润最多,成绩显著。奉海铁路沿途物产丰富,每年运出农产品90余万吨,以大豆等粮食为大宗货物,占货运量的70%,货源充足保证了运输获利。1929~1931年,奉海铁路收入每年增长近200万元现大洋,增长额相当于路产的1/10, 1931年利润最多达457.6万元,相当于筑路投资额的1/5,平均每公里收入1.5万元。这表明东北自建自营铁路获得很大成功。
(4)开丰铁路。开丰铁路是东北的商办民有铁路,1924年6月开始设计,1925年3月从开原石家台开工,建筑工程由日本和登洋行承包,从“满铁”代购轻便铁路材料。1926年5月通车至西丰县城。整个工程共用15个月,由于资金不足,沿线工程简陋,这是商办铁路创业时期的特点,铁路总营业里程63公里,1926年7月全线正式营业。开丰铁路连接开原和西丰两个县城,由于铁路里程较短,长途不能满足东部各县货物运输要求,近途又被马车运输占据,因此每年货运量仅为10万吨。大豆等粮食是货运的大宗,大豆占货运量的70%。
(二)海运——葫芦岛港的部分建设
葫芦岛港位于辽西的锦州湾(又称连山湾),因沿海群山形成葫芦状半岛,伸向渤海,所以称为葫芦岛港。葫芦岛港港阔水深,是辽西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的不冻港。1908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计划借用美国资金修建葫芦岛经洮南至瑷珲的铁路干线,并为锦珲铁路寻找一个不冻港。徐世昌聘请英国工程师休斯沿海勘察3个月,把葫芦岛选为最适当的商港地。计划修筑5400英米的防波堤,并初步建设可以容纳大小40余艘商船的港口,还计划修建连接锦州湾和赤峰的铁路,成为蒙古东部地区的进出口通道。筑港工程预计6年完成。1910年筑港工程开工建设,辛亥革命后工程停建,已经建成连山站至葫芦岛铁路12公里,防波堤4百米。
1919年张作霖与北京政府协议部省合办筑港,由京奉路收益中提出5百万元,奉天省承担5百万元,地方行政权归属于奉天省。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筑港工程再度搁浅,葫芦岛由奉天省建成半军用港。
1927年夏,东北自建铁路打通铁路和奉海铁路即将竣工,急需良好的出海港作为终点出口,葫芦岛筑港计划更为迫切。东北地方当局和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东北物产丰富,而“以无出口良港之故,一切利权尽归外人垄断,一息尚存,不能不亟思补救”,“若葫芦岛开港以后,黑、热两省之物产,势必朝宗与此,而辽、吉两省之货物,亦可由四洮、吉海、沈海各线接运而来。故从地理经济观察,葫芦岛之开港,不足以抵抗帝国主义者之经济侵略,亦为发展农工商业之要图也”。
1929年夏,张学良决心修成葫芦岛商业大海港。1930年1月东北交通委员会与荷兰治港公司签订筑港合同草约,规定工程全部费用为640万美金,由北宁路按月提拨9.5万美元,5年半竣工,修成年吞吐量5百万吨货物的大自由港。
1930年7月2日,北宁铁路局在葫芦岛举行盛大的筑港开工典礼。张学良将军怀着喜悦的心情参加了典礼。“关于商埠计划,现虽未公布,唯理想方面,甚希冀将来能成为世界之一崭新都市。届时拟行划出纵横各三十里之地带,以为建筑商埠之用,并拟以巨额现金,征集全世界工程学者或市政专家之设计图案,俾资开埠之依据。”东北地方当局希望建成以葫芦岛港为中心的铁路—海运运输联网系统,借此同以大连为中心的日本“满铁”运输系统相抗衡。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已经完成主要工程三分之一的葫芦岛港筑港工程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