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历史演进中的生活质量理论与发展

早在20多年前,生活质量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者卡利就曾指出,人们总是试图建构各种社会指标和测量体系,但对生活质量的理论研究却漠不关心(Carley, 1981,转引自Sirgy, 1986)。他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从评估社会指标转变到关注生活质量理论的发展与界定上来。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那么现存各种社会指标体系中的建构有效性等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目前,关于生活质量相关理论已有较多研究,但对理论观点对话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梳理仍然显得非常缺乏。生活质量理论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而不同理论之间实际上也存在着某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对这些相关脉络进行梳理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生活质量的理论试图通过个体评价来决定人们自身对生活质量的体验,来描述认知、感情和表述。由于各种理论研究的角度不同,它们对事物的认识、视角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也不一样。那么,这些主要的理论观点有哪些呢?它们为生活质量指标的选择及应用又做出了哪些贡献呢?我们今天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它们的贡献并吸收其合理成分呢?这是下面将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从古希腊哲学家的幸福研究开始,对生活质量问题的探讨就众说纷纭,但每个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迹。要回答好生活质量的内涵就必须回答好谁来评价生活质量、评价谁的生活质量、评价生活质量什么的问题。在两千多年的生活质量探讨过程中,人们逐渐从外界评价的幸福状况发展到现代的基于外界和内在双向耦合的系统评价,实现由“外在强制的评价”发展到照顾“外在压力”和尊重“个人自治”平衡的过渡。之所以被称为评价,是因为这是第三方对于个体或社会状态的一种价值判断。如果说生活质量评价来自政府,肯定更多的还是偏重于物质方面的改善,或者是客观和主观的综合,但很少会去照顾到“主体间性”的理解和关切。当前对生活质量评价的应用,例如审慎价值的理论,就非常强调被评价个体对生活或个体的理解和把握,但这也不仅仅是能力学说所提出的“能力发展”的问题。只有厘清了上面的问题,我们才能看清楚不同学派在评价什么、研究什么、改善什么。

此外,围绕生活质量评价的内容,不同历史时期学者的看法也不一致。1950年以前,学者们主要围绕幸福问题展开哲学思考,尚未付诸定量方法的实践研究,而将生活质量的定量评价付诸实践,则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不管怎样,学者们对于生活质量评价的机制问题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不同学派的思想差异所在。古代对幸福的思考主要基于个体的德性观和苦乐观,更多的是从个体的主观感受出发的,对物质基础和幸福体验的关系进行了哲学上的思辨,但基于个体发展、宏观因素和制度安排等的思考比较少,也就是说,在现当代的生活质量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将思考的出发点放在哪些物品(goods)的不平等拥有导致了生活质量上的差异,这些物品的不平等又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