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中国民族地区发展调查研究
- 王延中等
- 1465字
- 2020-08-29 07:10:51
(二)按照“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民族地区发展差距缩小、但总体建成小康社会难度增大
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0~2012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旨在从总体上对各地区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监测,意在将发展引导到质量效益改进和民生福祉提高上来。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和公众评价(公众评价暂未开展)六大方面,共42项指标、二级指标涵盖内容更为宽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的编制和计算,主要借鉴了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等有关方法,根据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来计算各个指标的评价指数,指数一般介于0~100之间,然后再根据指标权重合成分类指数和总指数。小康社会建设监测体系23项二级指标中除了基尼系数外,其他指标均在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中予以体现。地区和民生发展指数的这一变化是考虑到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反映民生改善情况。2013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0~2011年间的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12月又公布了2012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这对我们研究测算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提供了更加全面、便利的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两次《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统计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全国东中西部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民生指数进展十分迅速。与2000年相比,东、中、西部的发展与民生改善指数分别提高了25.18%、23.5%、24.04%,东部地区2012年发展与民生指数最高为71.57%,西部和中部分别是60.35%和58.22%。与小康社会指标不同的是,西部发展与民生指数提高幅度仅次于东部地区,但是高于中部地区,与东部、中部的发展指数差异明显缩小。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发展基数较低,几乎同样的增长幅度意味着西部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2000~2012年期间,东、中、西部发展与民生指数年均增长3.68%、4.2%、4.54%,西部地区最快,分别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平均增速的123%和108%。按照前12年的平均增速,2013~2020年8年间,全国各个地区发展和民生指数大体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东、中、西部的发展与民生指数将分别达到88%、76%、75%左右。民族8省区与西部地区持平的话,发展与民生指数也将达到75%左右。考虑到进入21世纪第2个10年发展与民生指数增幅已经趋于下降,其中东部下降更加明显(2010~2012年增速为2000~2012年的88%,西部与中部比“十一五”时期增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00~2012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14%和102%)(见表1-2),经过测算,到2020年东部、中部、西部发展与民生发展指数可以调整为86%、76%和77%左右。这样全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与民生指数差距将进一步缩小,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以民生指数将实现全部指数的近八成。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八省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同步化程度明显提高。但是,就全国来说,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差距也明显提高了,尽管这种差距在全国都普遍存在,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还是更加明显,完成目标的压力更大、任务更艰巨。在民族八省区中,除内蒙古发展与民生指数略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数外,其他省区依然位居全国各省区后面(见表1-3),差距比较明显,不可能到2020年完成地区发展和民生指数的整体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阶段性目标难以完成。
表1-2 2001~2012年各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年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2012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统计监测结果》(2013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1-3 2000~2010年3大区域与民族8省区发展与民生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2012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统计监测结果》(2013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