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传统时期,潘家湾自然村的农户虽然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自我消费,但是家庭生产能力的有限性又迫使他们不得不打破家庭界限,依靠血缘、地缘等纽带与其他农户建立消费联系。

一 消费决策

传统时期,家庭是潘家湾最为基本的消费单位。在家庭消费上,家主、家主的妻子、成年的儿女都有消费权,未成年的儿子与女儿没有消费权。

家主是一家之主,负责整个家庭的总体消费,但主要掌握农业生产、日常生活重要物品的消费权以及重要人情往来的消费权,前者如家庭农具、贵重物品(如烟、酒、肉)的购买,后者如红白喜事的消费支出等。家主在家庭中拥有消费决策权。

家主的妻子(家主一般由父亲充当,如果家中由母亲充当,则情况相反)主要掌握日常生活细小物品的消费权,如醋、油、盐等物品的购买。在重要物品或重要人情消费上,家主的妻子拥有建议权,没有最终的决策权。

成年儿子的消费权利主要体现在代表家主行使消费权。不过,成年儿子的消费权必须得到家主的认可与委托,不能随意行使。在重要物品或重要人情消费上,成年儿子拥有建议权,没有最终的决策权。

成年女儿,如果未出嫁,也拥有一定的消费权,主要表现为购买自己的小物件、衣服。但是金额较大时,必须经过家主的同意才可以购买,不能擅自决定。在重要物品或重要人情消费上,成年女儿没有建议权。

在未分家时,除了成年女儿外,其他人的收入必须交给家主,不能存下私房钱。成年女儿可以自己养蚕获取收入,这部分收入不用上交,自己保留,自己支配。

表3-16 潘家湾家庭消费权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此表是根据村中老人讲述整理而成。

二 消费活动

在潘家湾,主要的消费活动主要体现在日常家庭消费、重要人情消费、节日宴请消费以及信仰消费几个方面。

(一)日常家庭消费

传统时期,潘家湾的日常家庭消费主要包括粮食、菜油、酒肉、蔬菜、布匹、学费、看病几个方面。

1.粮食

传统时期,潘家湾自然村的村民主要以水稻为主食,辅之以小麦、大豆、红薯等杂粮。年景好的时候,可以吃到“白的”,即大米与白面(颜色呈白色);年景不好的时候,只能吃到“黑的”,即大米、白面配上红薯粉等(颜色呈黑色)。有时,村民也会用“吃白的”与“吃黑的”说明各家各户的贫富程度。地主、保长、“大老爷”们经常“吃白的”,表示富裕;平民百姓经常“吃黑的”,表示贫穷。

对于粮食的消费,以水稻为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自家口粮消费。一般贫困人家,除去地租、税费,所剩余的粮食,基本上够家庭成员的口粮,不会产生多余的粮食。不够时,需要用红薯、篱豆等杂粮充饥。当然,也可以借粮食。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借粮,贫困人家一般向本家、亲戚、关系好的朋友、邻居借粮食,基本不向东家、地主、保长、“大老爷”借,也不会向市场上的商贩、商铺借。除非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大量粮食时才会向这些人借粮食。

二是变卖粮食。当有余粮或者遇到紧急情况时,农户会变卖粮食。变卖余粮时,一般在次年的秋收之前,评估收获的新稻可以养活家人的前提下,才会变卖余粮。变卖时以价格优先,不会对本村的朋友、邻居、东家、地主、保长、甲长、“大老爷”等打折,关系好的近亲可能会便宜一点。一般近亲之间不交易,即近亲不会主动去购买该农户的粮食,因为不好谈价格,“谈钱伤感情”。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虽然会考虑价格,但价格不是主要考虑因素,而是考虑是否能够及时交付全部金钱,这时不会赊账。谁能全部支付得起,就卖给谁。这种情况下,农户一般优先向市场商贩出售,其次才会向东家、保长、“大老爷”出售。

2.菜油

传统时期,潘家湾的食用油主要是菜油和猪油。一般人家很少能买得起猪肉。如果买得起,都会买肥肉,越肥越好。因为肥肉可以炼出猪油,也很解馋。由于很少食用猪油,这里主要说明菜油。

菜油,又称为菜籽油。一般农户都会在自家的菜地里种植一些菜籽,用于榨油。潘家湾没有油坊,邻村有一个。去榨油时,基本上都是以家户为单位,独来独往,很少有约在一起共同前往的。相约前往的一般是关系好的本家或者邻居,除了关系好,还因为彼此住得近。相约榨油时,双方可以相互帮助,但要各付各的油钱,亲兄弟之间也要明算账。根据村中老人讲,榨一斤油大约需要一斤大米。如果不想榨油,也可以用菜籽换取油坊榨好的菜油,1斗菜籽可以换15~20斤菜油。除非老板的亲戚或者与老板私人关系很好,一般价格都是一样的。农户很少以菜籽换菜油,因为成本较高,不划算。地主、保长、“大老爷”一般让自己的长工或短工帮助榨油,不会用自己的佃户。长工或短工榨油后,地主会称重,有时也会问油坊老板,防止长工或短工偷取菜油。菜油很贵重,不进行市场交易,也不送人,留在家里食用。

3.酒肉

酒肉,对于农户来讲,属于奢侈品。一般在重要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时才会购买。另外,在感谢别人的热情帮助,如帮工等环节上,也需要购买酒肉,表示答谢。这里的肉一般是鱼肉或猪肉。潘家湾村民不买鱼,因为潘家湾水塘是共有的,大家都可以自由捕鱼。购买猪肉一般是在邻近的小店村的肉铺或弋江市场。邻村肉铺虽然距离近,但一般价格高些。所以,除非急用,一般都到弋江去购买。如果自己行动不便,也可以委托与自己关系好的亲戚、朋友或邻居代购,有时也会请关系好的地主代购,但不会请保长与“大老爷”。猪肉购买后,先炼油,炼过油的肉才炒菜。放多少肉,要由家主决定。在家庭内部的肉类消费上,一般要让家庭男性劳动力先吃,剩下的才会轮到老人、小孩,一般妇女、女儿轮不到。让男性劳动力先吃的主要原因是,吃了肉,男性劳动力才有力气干活,才能养家。酒、肉比较贵重,地主等富裕人家一般都是自己购买,不会委托长工或短工购买。

4.蔬菜

潘家湾村民一般不会购买蔬菜,蔬菜主要由自己种植,自产自销,自我供给。农户一般会在自己房屋的前后留一块菜地,用来种植蔬菜。佃户如果没有菜地,一般会与东家商议,希望留一块旱地作为菜地。只要能按时交租,东家一般不会干涉。

蔬菜如有剩余,农户一般会将蔬菜进行腌制,制作成一些如雪菜之类的腌制品,储备起来,用于冬季消费。一般不会送人,除非多余到用不了,或者还对方人情。如果欠别人人情,蔬菜以还人情优先,其次才给本家、亲戚。本家、亲戚不需要的,才会给关系好的朋友或邻居。若先给朋友或邻居,而不给本家、亲戚,本家、亲戚会不满,会认为“与自己关系不亲”。

5.布匹

传统时期,潘家湾的布匹消费基本是自产自销。普通农户通过自己纺织,生产麻布衣服,自己穿戴。一般不会购买布匹,也不会变卖布匹。遇到一些重要事情,如儿子结婚、老人去世等,才可能购买一些麻布。一尺麻布大约需要0.5升稻谷。富裕人家,如地主、“大老爷”、保长等,会购买一些好的布匹,如缎子,色彩鲜艳,手感柔滑。所以,在潘家湾有“穷穿麻,富穿缎”的说法。富裕人家,如地主、“大老爷”、保长等,不会把穿旧的缎子衣服送给佃户或打工者,一般会拿到市场卖掉。当然,也不能用布匹或旧衣服顶替打工者的工钱。普通农户之间可以借布匹。一般向本家、亲戚、关系好的朋友和邻居借布匹,有时也会向关系好的东家、地主借布匹,但不会向“大老爷”、保长等权贵人家借。借布匹要求借什么还什么,借多少还多少,强调对等。

6.学费

这里的学费主要是私塾学费。学费在立秋时缴纳,每人一年2石稻。地主、保长、甲长、“大老爷”、普通农户以及私塾先生的亲戚朋友的孩子都一样,不会有优惠。当年无法交清的,明年立秋时补交。补交没有利息。若第二年再无法交齐,私塾先生就不让其子女读书,但所欠学费仍要交齐。中间退学,所交学费不退回。私塾先生的亲戚朋友也是如此。过年时,家境较好些的人家,会给私塾先生送礼,一般是5~10个鸡蛋,由家主包好,由学生交给先生。

在潘氏宗族内,对于家境困难、学习优秀的小孩儿,采取学费资助的方式。家主可以向本家的家长汇报情况,由家长带领家主去面见族长,请求族内支持。族长会对家主的家风、品行、小孩子读书情况进行考察。家风正派,小孩子读书较好,可能有出息,族长会批准,给家主一些稻谷加以支持。本家中有房田,一般由家风正派、小孩儿读书较好的家里耕种。小孩儿考初中、高中、大学时,家主可以报告本家的家长,由家长报告族长,族长会给予相应的资助与奖励。具体奖励额度不定。一般而言,小孩儿读书层次越高,奖励的额度越大。

7.看病

看病是农户的重要消费之一,能够占到家庭消费的10%。具体消费情况如下:(1)请土郎中看病。土郎中出诊的诊费不高,一般1~2斗稻谷,如果有偏方,一般需要2~3斗稻谷。另外,不需要给土郎中其他礼物,也不需要请吃饭。(2)请神婆看病。请神婆的花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神婆看病费用。神婆看病需要给稻谷,大约10斤大米,不需要送礼物,也不需要请吃饭。地主等富裕人家请神婆,费用一般比穷人家高。二是委托人费用。如果与神婆关系不熟,家主是请不来的,需要委托与神婆关系好的人,如邻居,前去请神婆。请来后,不用给委托人礼物与工钱,但要请吃一餐饭。(3)管家看病。管家生病,小病的话,一般由管家自己负责,费用由管家自己支付。大病的话,东家负责给管家看病,费用由管家与东家各出一半。管家家里人生病,东家不管。(4)徒弟看病。徒弟学艺期间生病,小病的话,师傅负责为其看病,费用由师傅出;大病的话,师傅要告知家主,师傅负责看病,但费用各承担一半。(5)放牛娃看病。放牛娃生小病,东家负责看病,诊费由东家出;若生大病,东家要通知家主,东家负责看病,诊费各出一半。(6)长工看病。长工生病,不论大小,长工自己看病,自己出诊费。(7)丫头看病。丫头生小病,东家负责看病,诊费由东家出;生大病,东家要通知家主,东家负责看病,诊费各出一半。

(二)农业生产消费

根据村中老人回忆,传统时期,潘家湾自然村的农业生产消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置办牲口消费,二是置办农具消费。

1.置办牲口消费

在潘家湾,置办牲口主要是置办耕牛。置办耕牛的消费情况如下。

(1)询问价格。置办牲口,属于家中重要消费项目,由家主决定。母亲、成年儿子有发言权与建议权,但父亲具有最终决定权。女儿、儿媳妇、小孩儿没有发言权。大约需要花费多少钱,家主要心里有数。家主不懂,可以找关系好的、熟悉市场行情或最近刚置办过耕牛的农户去询问。询问的顺序一般是本家人、四邻、亲戚、朋友。佃户可以询问东家,四邻可以询问地主、甲长、保长、“大老爷”。如果与对方不熟悉,可以委托与自己关系好的,且与对方熟悉的人代自己去询问一下。无论是自己询问还是委托他人询问,都不需要带礼物,也不需要请吃饭,只要道声感谢即可。

(2)准备费用。置办牲口,可以用稻谷换取耕牛,也可以用钱买耕牛。农户很少用钱买耕牛,原因有二:一是普通农户家中很少有钱;二是将稻谷换成金钱,会受损失。普通农户要买一头耕牛,大约需要准备几年甚至十几年。如果家中费用不够,可以借稻谷。置办耕牛,一般优先向本家、亲戚借稻谷,其次向关系好的朋友、邻居借。佃户可以向东家借稻谷,四邻可以向关系好的地主、族长、保长、“大老爷”等人家借。如果自己与对方不熟悉,可以找一位中间人牵线搭桥。中间人一般是品德端正、为人正直、与双方关系较好的人,本家、亲戚优先担任中间人。请中间人不需要带礼物,但要请吃一餐饭,表示感谢。如果去找地主、族长、保长、“大老爷”借稻谷,可以根据家境情况,准备一点小礼物;向其他人员借稻谷,不需要准备小礼物。置办牲口,一般借稻谷的数量较大一些,除了本家与亲戚外,需要保人在中间担保。保人由家境较好、为人正直、能说会道的人担任。保人优先调解双方矛盾,同时,如借方无法偿还,保人要代替借方偿还。如果借粮成功,借方要请保人吃饭,并给一些礼物。无论是本家、亲戚,还是朋友与邻居,都要计利息。

(3)费用保存。因为置办耕牛需要花费较大的一笔费用,所以农户会提前两天把所需稻谷准备好。所准备的稻谷一般放在父母的房间,由父母进行看护。若父母感觉不安全,可以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在旁边,进行照看。一般由身体好、机灵的儿子担任。若长子符合条件,长子优先。发生问题时,看守的儿子会呼喊其他兄弟。四邻听到声音后,也可前来帮忙。

(4)具体花费。置办牲口的当天,父亲与一个儿子一起去牛市。此时不会把费用全部运走,而只是带一部分订金。等到交易成功后,再把剩余费用交清。耕牛的价格,根据耕牛的牛力、年龄、健康程度、卖家的紧急程度以及市场行情而变动,具体金额不定。置办耕牛的具体花费情况如下。一是请懂牛人的费用。农户想去买牛,而自己又不会挑选,这时可以请懂牛人一起去买牛。所谓的懂牛人,一般是指具有买牛经验、懂得识别牛力的老人。请懂牛人,需要一定的花费。交易成功后,买主要请懂牛人吃一餐饭,饭菜要好一些,要喝酒。同时还要给懂牛人10斤大米或者一些烟叶。若交易不成功,买主只要请懂牛人吃一餐饭即可。不管交易是否成功,如果在牛市需要吃饭,买主都要管饭。来回的交通费用,也由买主承担。二是请看牛人的费用。若不请懂牛人,买牛人去牛市买牛,可以请牛市上的看牛人。买耕牛时,买主可以直接进牛市,不需要交钱。买卖成功,买牛人要给看牛人一定的报酬。不成功,不给看牛人报酬。报酬必须是现金,金额不多,数额不定。买牛人不用不请看牛人吃饭。三是给大老板的费用。交易成功,买牛人要给牛市的大老板一定的报酬,金额不定。交易不成功,不需要给大老板报酬。四是其他费用。因为距离较远,中午需要在周边吃饭,需要支付一定的餐费。一般人家会找最便宜的地方稍微吃点即可,家境较好的人家会去餐馆吃饭。另外,从潘家湾到牛市,距离较远,需要乘坐马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如果是熟人,可以不用支付费用,道声感谢即可。如果不是熟人,要给一点费用,一般是几斤大米。

(5)费用分摊。自买耕牛,费用分摊分两种情况:一是未分家时置办耕牛,费用由大家庭统一支付;二是分家后置办耕牛。分家后,小家庭很难置办耕牛,需要大家庭一起置办。所需费用由父亲、结婚的儿子(不管是否分家)共同承担,费用均摊。结婚后不打算分家的儿子,所摊费用由大家庭承担;打算分家的儿子,所摊费用自己承担。成本由大家庭承担后,而又想分家的儿子,要补偿所需费用。没有结婚的儿子不需要分摊成本。农户合作置办耕牛,成本由双方平均分摊。

2.置办农具消费

在潘家湾,根据农业生产需要,置办的农具主要有锄头、耙、耖、犁、耘草耙、镰刀、水车、禾桶等。若家中没有农具,就需要置办。置办农具时,由家主独立决定,儿子、母亲具有建议权,父亲具有决定权。未成年的儿子、女儿以及儿媳妇没有发言权。置办农具有两种方式:一是请木工打造;二是去集市购买。置办工具采取“能打造绝不购买”原则,即村中木工能够制作的,就请木工打造;木工不能打造的,如镰刀,则需要从市场购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木工打造价格更加实惠,同时不需要花费市场来往的交通成本。请木工打造一般是技术熟练者优先,价格便宜者优先。市场购置主要去弋江镇市场。购置时,一般家主单独前往,如果工具较大,家主要让身体好、处事稳重的成年儿子一同前往。市场置办农具,一般以家户为单位。路上遇到关系好的会一同前往,但到了市场会各自置办。

因为置办农具所需费用较少,所以不会出现借粮食等情况。置办农具,所需费用如下。一是木工打造费用:①水车,木工打造,需要支付1石稻;②耙,木工打造,需要支付1石稻;③耖,木工打造,需要支付1石稻;④禾桶,木工打造,需要支付4~5石稻;⑤犁,木工打造,需要支付1石稻;⑥风车,木工打造,需要支付3石稻。二是市场购买费用:①耘草耙,弋江集市购买,需要支付2~3斤大米;②镰刀,弋江集市购买,需要支付1~2斤大米;③锄头,弋江集市购买,需要支付3~4斤大米。由于弋江镇比较近,农户都是步行前去。遇到地主等人家的车辆,关系好的农户可以乘坐,关系一般或不好的不能乘坐。乘坐免费。农户一般不会乘坐保长、“大老爷”的车辆。家境贫穷者,不会在弋江吃饭,置办后回家吃饭;家庭较好的农户,会在弋江吃餐饭。请别人代购,不需要支付费用。

在费用分摊上,未分家时置办农具,费用由大家庭统一支付。分家后置办农具,小家庭可以独立置办小型农具,费用由小家庭支付;大工具,一般由大家庭统一置办。所需费用由父亲、结婚的儿子(不管是否分家)共同承担,费用均摊。结婚后不打算分家的儿子,所摊费用由大家庭承担;打算分家的儿子,所摊费用自己承担。成本由大家庭承担后,而又想分家的儿子,要补偿所需费用。没有结婚的儿子不需要分摊成本。

(三)重要人情消费

在潘家湾,人情消费是村民重要的消费活动,也是较大的家庭消费开支之一。尤其是在重要的情景下,如红白喜事,消费很大。根据村中老人回忆,传统时期,红白喜事有时能够占到整个人情消费的50%。这里以结婚、过寿、丧葬为例。

1.结婚

结婚主要包括儿子娶媳与女儿出嫁。儿子娶媳比女儿出嫁更为隆重。儿子娶媳时,要请媒婆说亲,需要给媒婆一定佣金。富裕人家还会给媒婆买一点布匹。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家里交一定的结婚定金,大约1石稻。同时,父母还要置办新衣服、新被子,收拾房间等,并要雇轿夫、吹鼓手等等,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一大笔消费。所以,在潘家湾,有些家庭因为置办一场婚礼,而被迫卖地,由此家庭走向贫困。女儿出嫁,家庭要准备一些嫁妆。富裕人家会多准备一些嫁妆,贫困人家会准备简单的嫁妆,如一床被子。不管家庭如何贫困,一般都要准备一点嫁妆,没有一点嫁妆而又收取聘礼的人家,会被视为“卖女儿”,别人会看不起。结婚时,一般都是本家、亲戚、关系好的朋友及邻居参加。普通农户家结婚,关系好的地主、保长、甲长、“大老爷”有时也会参加,但概率很小。普通农户人家不能去请地主、保长、甲长、“大老爷”,他们参加的话,会自主前来。地主、保长、甲长、“大老爷”等人家的儿子娶亲或女儿出嫁,佃户等人家不用参加,也不用去帮忙。

2.过寿

当老人60周岁、70周岁、80周岁时,家人要为老人过寿,需要为老人购买新衣服、寿桃、寿面等物品。年龄越大,过寿越隆重。男性过寿比女性要隆重。富裕人家,男性与女性老人都会过寿;家境一般的人家,一般只给男性老人过寿;家境较差的人家,男女老人都不过寿。

老人一般不会自己发起。老人过寿,一般由长子发起,征求其他兄弟的意见。若其他兄弟想发起,一般要将过寿意见告诉长子。长子同意,其他儿子才会发起。出嫁的女儿、女婿有建议权,他们一般会征求老人的儿子们的意见,儿子们不同意的,不能发起。

给老人过寿,参与者一般是本家、亲戚,结拜干亲的也要参加。朋友、邻居一般不参加。关系好的朋友、邻居要参加,但不能邀请。因为参加过寿,要送礼物,主动邀请朋友或邻居参加,意味着给别人要礼物,大家会认为这户人家“不讲究,财迷”。所以,过寿时,朋友、邻居是不能请的,本家与亲戚可以请。本家与亲戚是不请不来。地主、保长、甲长、“大老爷”等人家给老人过寿,普通农户、佃户不会参加。普通农户、佃户或长工、短工家给老人过寿,地主、保长、甲长、“大老爷”等也不会参加。“大老爷”家的老人过寿,保长一般要参加,长工或短工需要帮忙。男性老人过寿,参与者多一些。女性老人过寿,参与者少一些,主要是本家、亲戚、结拜干亲的人员,邻居或朋友一般不参加。

客人带来的礼物,要登记入账,作为人情保存下来。过寿的家庭、本家一般不能自己记账,要请记账先生。记账先生由有文化、为人正直的人担任,一般为教书先生,也可以是关系好的邻居或朋友。长子要请记账先生。请记账先生时,不用带礼物。记账先生一般为两人,一人负责记账,一人负责收礼物。过寿家庭要管记账先生吃饭。结束后要给记账先生一些礼物,不给工钱。

有管家的,一般由管家主持。没有管家的,一般由长子主持。长子能力不够的,也可以由能力突出的儿子主持。其他儿子一般在门口迎接客人,表示感谢。给老人过寿,晚辈要向老人跪拜,说祝福语。本家晚辈、亲戚晚辈、干亲晚辈(干儿子或干女儿)、义子义女要向老人跪拜,顺序依次是亲生儿女、干儿子干女儿、义子义女本家晚辈、亲戚晚辈。邻居、朋友不需要跪拜,只需要祝贺即可,没有特定顺序,一般谁先到谁祝贺。长工不需要向过寿老人祝贺,参加的佃户需要祝贺。

过寿时,需要请客人吃饭。吃饭时,过寿老人坐在第一席的正位,老人的妻子坐在老人的左侧。长子坐在老人对面,负责陪酒与道谢。本家长辈、亲戚长辈、四邻长辈坐在老人周围。若有“大老爷”、保长等人参加,“大老爷”一般坐在第二席的正位,保长可以坐在“大老爷”的左侧,也可以坐在第三席的正位。过寿老人的其他儿子一般分散坐在第二席、第三席的末位,负责陪酒与道谢。如果是女性老人过寿,一般是女性老人坐在第一席的正位,本家女性长辈、亲戚女性长辈作陪,按照辈分高低与年龄大小落座。女性老人的丈夫与本家男性长辈、亲戚男性长辈坐第二席,按照辈分高低与年龄大小落座。其他人可以随意坐其他席位。长工可以吃饭,但不能入正席。吃完饭后,过寿人家要给客人发点喜糖或糕点,表示感谢。有邻居、朋友帮忙,结束后第二天要请帮忙的人、记账先生一起吃饭,表示感谢,并赠送一些小礼物。

老人过寿,一般要花费1~3石稻谷。男性老人花费高于女性老人,年龄大的老人花费高于年龄小的老人。过寿花费由儿子均摊。在外未参加的儿子也要分摊费用。未出嫁的与已出嫁的女儿都不用分摊。已经出嫁的女儿可以根据自己家境,适度承担一些费用。出嫁的女儿帮助承担的费用,兄弟不用偿还。如果有儿子赖着不出钱,长子会代替父亲进行训斥。如果长子不出钱,其他兄弟会一起讨要。

3.丧葬

家中有人去世,需要置办丧葬。不满18岁的去世,不置办丧葬。年龄大的老人去世,丧葬更加隆重,一般称为“喜丧”。置办丧葬,要购买棺材、火纸、寿衣等物品,同时还要请吹鼓手,置办酒席等,这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一笔较大的开支。一些贫困人家,老人去世时,需要卖地安葬老人,导致家庭贫困。根据村中老人回忆,一场老人丧葬,可能要花费3石稻谷。与过寿一样,丧葬费用由儿子均摊,出嫁的女儿不分摊费用。本家与亲戚要请,不请不来,朋友、邻居不能请,他们会自动前来。普通农户、佃户或长工、短工等一般不参加地主、保长、甲长、“大老爷”等人家的丧葬,地主、保长、甲长、“大老爷”等也不会参加普通农户、佃户或长工、短工人家的丧葬。

同时,在红白喜事上,当地还存在“赶人情”。赶人情主要发生在邻居与邻居之间。村外赶人情较多,村内赶人情较少。一般家境适中、好交朋友的家庭赶人情较多,如果有求于对方,也会去赶人情。通过赶人情,可以将双方联系起来,建立关系。

(四)节日宴请消费

传统时期,潘家湾比较重要的节日主要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三大节日,需要走亲访友,宴请亲朋好友,需要一定的消费。根据村中老人回忆,当时,三个节日宴请消费可能要占到整个人情消费的40%。

1.春节

春节时,走亲访友比较频繁,范围也比较大,消费较多。此时不再仅仅局限于亲戚之间的走动,关系好的朋友、邻居也参与进来。这段时间也比较长,一般在正月初二到元宵节之间。此时主要花费有三个方面。一是走亲戚所需要的礼物。礼物要比平时贵重,需要有糖、果子、肉之类的物品,一次一般需要消费10~15斤大米。二是酒菜消费。与平时比,酒菜也要丰盛一些,要有酒有肉,一次一般需要花费10~15斤大米。三是红包。长辈要给晚辈准备好红包。民国时期,红包一般为几毛钱。春节期间,整个消费较重。

2.端午节

端午节时,也会走亲访友,需要购买粽子等之类的礼物。端午节当天中午,要请前来的亲戚吃饭。吃饭也要有酒有肉。同时,亲戚带来的礼物也不能全部留下,也要还回一些。还回的礼物较轻。端午节期间,整个消费一般。

3.中秋节

中秋节时,整个消费一般,主要消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走亲戚时需要购买的礼物,如白糖、红糖等,价格较低,一般3~5斤大米即可。二是酒菜消费。当亲戚中秋来访时,需要给亲戚准备酒菜。与春节相比,酒菜层次要低一些,但一般要有酒有肉。一般需要花费10斤大米左右。

表3-17 潘家湾家庭节日宴请消费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此表是根据村中老人讲述整理而成。

在上述宴请中,普通农户一般不主动请族长、保长、甲长、地主、“大老爷”、官员等,除非二者私下关系较好或有亲戚关系。如果这些人员参加,也要按照长幼有别的方式决定落座顺序。一般年龄最大、辈分最高者坐首席,族长、保长、甲长、地主、官员等因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较高,一般坐第二席位。

(五)信仰消费

传统时期,潘家湾村民有崇拜祖先、神灵等信仰,需要一定的花费。这里以神灵崇拜消费为例。

潘家湾村民的神灵崇拜主要表现为请观音和请土地公公,前者称为做观音会,后者称为做土地会。做观音会的主要目的是保佑家庭安宁,子女兴旺,一般由关系好的5~15户人家联合做会,每年2次,一次1天,轮流做会。做观音会的主要花费有三个方面。一是请和尚的费用。东家(轮到做观音会的人家)要请和尚做法事,需要十几斤大米。二是请做会家主吃一餐午饭,需要购买食物。三是购买火纸、香烛等费用,这个费用由所有做会家庭按户均摊。做土地会与做观音会花费一致,不再赘述。

另外,潘家湾还有一个香教,涉及几个村庄。每年都要去请菩萨。参加请菩萨的人家要交会费,不参加者不需要交纳。会费金额根据自家去的人数多少而定。会费主要用于成员来往的住宿、吃饭、香火等。剩余费用不退,用于明年开支。

三 消费习惯

(一)谨慎开销,量入为出

传统时期,村民家庭消费,虽然没有文本上的记账方式,但是每个家主心里都有一个账本,一年的消费心里明明白白,除非遇到特殊情况,一般绝对不会超支。一般情况下,家主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家庭的消费情况。例如,当红白喜事较多时,会压缩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消费,做到量入为出。用当地人的话说,“家主心中有笔账,没账的人家过不好日子”。

同时,村民家庭很少有存钱,所以特别讲究“钱要花在刀刃上”,主要用于必要的日常生活生产开销、人情往来开销等方面,不会随意花费,做到谨慎开销。即使在一些必要的日常生活生产物品的更新或购买上,也一般遵循“能修则修、能借则借、能做不买(即能够由木匠等打造的就打造,不去买)”的原则。只有当需要但不能借、修、做时,才会去购买,去消费。

(二)精打细算,勤俭生活

潘家湾自然村的村民崇尚节俭持家的理念。村民将精打细算、勤俭节约、会过日子的行为视为勤俭,并作为衡量一户人家是否老实可靠、值得交往的重要标准。虽然崇尚勤俭,但在日常生活中,村民对于勤俭行为并没有专门的褒扬,用老人的话说就是,大家都很穷,都很勤俭,勤俭是生活所迫,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对于那些过度节俭,不懂人情往来,经常算计小利、爱占便宜的人家,常常被村民视为“小气鬼”“不讲究的人家”,村民一般不与这样的人家交往。同时,村民还会将那些顾前不顾后,无钱还乱花费、死要面子的行为视为浪费、败家,这种人家是最不值得交往的人家。遇到这样的人家,本家亲戚有时也会拉远距离。对于败家子,大家虽然看不起,但是又认为这是别人自己家的事情,他们不想过好,与自己关系不大,本家、亲戚、邻居、朋友等都不会帮忙,原因是“自己不想好,帮了也无用”。对此,村中老人江家谟回忆道:“顾前不顾后的人家,根本就是不过日子的人家,是败家子。遇到这样的人,谁都会远远地躲开。不过日子的人,理他干什么。如果他遇见你,无非就是借东西,你要是借了,就别想着他会还,他也不会还。旧社会,大家过得都不好,都很穷。借给他们,可能自己就会挨饿。”来源于江家谟老人的讲述。

(三)讲究脸面,必要浪费

在潘家湾,人情观念与面子观念比较浓厚,这些观念主要体现在红白喜事、节日看节走亲戚等方面的人情往来上。在潘家湾,面子的大小与财势成正比。村民常说“有钱有面子,有势有面子,无钱无势没面子”。在村落中,一般家境较好、过见世面、能说会道、人品较好的人最有面子。在和村民说话做事时,尽可能要客气,不能撕破脸面。撕破脸面意味着让对方丢面子,双方会因此而发生较大的纠纷。调解矛盾时,双方要相互给对方面子,这样才能和解。村民很少打官司,因为打官司意味着彻底撕破脸面,很难再恢复关系。

村民一般都看不起“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浪费行为,但有时也会认为一些浪费行为是必要的,是人情往来中的面子行为。例如,A小孩出生,B上礼钱给了2元,等到B小孩出生时,A要给2.1元。如果此时A没有钱,只有稻谷,按照便捷与成本原则,直接按照2.1元折合成稻谷送给B较好,但这不符合以礼还礼的原则,所以A要将稻谷卖掉,换成金钱还给B。虽然这是一种浪费行为,但又是必要的。

(四)礼尚往来,消费有别

人情消费特别讲究礼尚往来,以礼还礼。通过礼尚往来,双方可以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如果不礼尚往来,双方关系可能由此破裂。以礼还礼,一般不讲究绝对的对等,还礼时多一点或者少一点,都不会感到吃亏。一般情况下,还礼时,都会比原来礼金多一点,至少不能比原来的礼金少。即使家庭困难,也要借钱还礼。不还或少还,大家会认为该家不懂礼数,不规矩,丢面子,长期下去会影响自己与本家、亲戚及周边邻居的关系。

在人情消费中,不同人交纳的礼钱不同,存在消费有别的现象。以嫁姑娘为例。嫁姑娘时,本家、亲戚、邻居、朋友等都要参加。所给礼金存在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缘关系远近。本家长辈要搭礼金,送被子、毯子等礼品,大约折合20多元;亲戚长辈搭礼金,送被子、毯子等礼品,大约折合30多元;朋友搭礼金,大约10多元;邻居搭礼金,大约8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本家长辈血缘关系较近,不能太多,多了见外,也不能太少,少了说明关系不好,外人笑话;亲戚血缘关系不远不近的,需要多一些,尤其是母舅,金额最多,因为母舅最大,其他亲戚按照近亲与远亲的顺序,金额依次减少;朋友与邻居没有血缘关系,主要是面子钱。二是对等原则。不管是本家、亲戚、朋友还是邻居,所交金额都按以礼还礼的方式决定。例如,A嫁姑娘,B要根据自己嫁姑娘时A给的礼金决定自己给A的礼金。如果A没有给,B也不用给,除非赶人情。第二个原则起主导作用。

四 消费关系

(一)家庭消费中的主佃关系

传统时期,潘家湾家庭消费中的主佃关系相对简单。根据村中老人回忆,东家的情况不同,家庭消费中的主佃关系也会有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东家是地主。传统时期,潘家湾及其周边村落的地主,虽然拥有大量的土地,家庭富裕,但没有权势,也没有权威。当地的村民经常用“除了地多,东家与我们差不多”的话语表示地主的身份与地位。因此,对于佃户而言,在主佃关系上,除了“租种土地—缴纳地租”的关系外,在家庭消费上基本没有太多关联。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之类的事务上,二者之间基本上没有交往。如果有交往,基本上是源自私人关系。

二是东家是“大老爷”。“大老爷”在村中地位很高,家中有钱有势。在家庭消费这一层面上,佃户与“大老爷”之间也基本上是所谓的“租种土地—缴纳地租”关系,在家庭消费上基本没有太多关联。因为村民认为,“这些老爷高高在上,穷人是高攀不上的”。

三是东家是保长。保长在村中地位较高,家中有钱有势。在家庭消费这一层面上,佃户与“大老爷”之间除了所谓的“租种土地—缴纳地租”关系外,一些佃户会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事上赶人情,主动帮助东家做一些事情,或者将新收获的稻谷送给当家尝鲜。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长负责抓壮丁,与保长搞好关系十分重要。对此,村中老人丁新民回忆道:“以前的穷苦人家,种了东家的地,一定是要交地租的,这是常理。佃户与东家除了按时交租,基本上没其他关系。富裕人家,特别是有钱有势的,穷苦人家攀不上。他们也不会帮助穷苦人家。你要是种了保长家的地,有些穷苦人家会想办法赶人情,因为保长要抓壮丁。与保长搞好关系了,抓壮丁时,不是自己就好一点嘛。”来源于丁新民老人的讲述。

(二)家庭消费中的农户关系

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从家庭消费层面看,主要体现在人情关系与交易关系。

1.人情关系

农户与农户之间的人情关系比较浓厚,尤其是表现在节日走亲访友和红白喜事等重要事情上。例如,在调查中,农户曾经回忆了自己家中当时家庭消费的各项开支。家庭消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消费、生产投入消费、养老消费、人情往来消费、教育投入消费、节日消费、看病消费几个方面。具体金额不详,但从比例上依次为:日常生活消费,约占30%;生产投入消费,约占15%;养老消费,约占5%;人情往来消费,约占25%;教育投入消费,约占5%;节日消费,约占10%;看病消费,约占10%。如果将节日消费与人情往来消费都列为人情关系消费的话,比例能占到35%。

在家庭消费中,人情关系的顺序有别。从人员关系顺序上看,由近到远,一般是本家、亲戚、关系好的朋友、关系好的邻居、一般关系的邻居。关系不好的,一般不产生人情关系。从消费水平上看,由高到低,一般也是本家、亲戚、关系好的朋友、关系好的邻居、一般关系的邻居。不过,消费金额的高低,主要由双方礼单上的数字决定。

2.交易关系

除了人情关系外,潘家湾自然村的村民在建造房子、制作农具等方面,还要请村中工匠,如石匠、瓦匠、木工等做活。这些技术工除了亲戚关系外,不会做帮工,需要支付给他们一定的报酬,表现为一种农户与农户之间的交易关系。

对于建房屋、造农具的家庭消费,村民以手艺优先。不管关系再怎么亲密,村民会优先考虑这些技术工的手艺情况。一般情况下,手艺好的工匠,工钱会贵一些,而手艺一般的工匠,工钱会便宜一些。所以,一般家境好的人家会选择一些手艺好的工匠,而家境一般或较弱的人家会选择一些手艺一般的工匠,但是没有人家会选择手艺差的工匠。对此,村中老人说道:


工匠的工钱是有差别的。好的贵些,不好的贱些。找手艺好的,还是找手艺不好的,家主可以看看自己的家境喽。家境好,就找一个手艺好的。手艺好的,做出的东西耐用。一分钱一分货嘛。大家都不会去找手艺很差的,手艺差的也要钱。今天给你做了,明天就坏了,钱不是白花了嘛。有手艺才有饭吃。来源于丁新民老人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