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经典导读
- 程样国 胡剑锋主编
- 1904字
- 2020-08-29 06:58:42
22 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
【摘录】
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时,我说:
“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了……全部过程的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夺。这种剥夺只是在英国才彻底完成了……但是,西欧的其他一切国家都正在经历着同样的运动。”(《资本论》法文版第135页)
可见,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
“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被以剥削他人劳动即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所排挤。”(同上,第341页)
因此,在这种西方的运动中,问题是把一种私有制形式变为另一种私有制形式。相反地,在俄国农民中,则是要把他们的公有制变为私有制。
由此可见,在《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既没有提供肯定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没有提供否定农村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使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74~775页
【导读】
写作背景
复信写于1881年3月8日。1877年,俄国伟大的革命家、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俄国是否应当像它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们所希望的那样,首先摧毁农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呢,还是与此相反,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1881年,查苏利奇再一次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向马克思请教。
历史地位
《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关于俄国社会,尤其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历史命运的历史唯物主义篇章。在复信草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出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历史环境,对于完善和丰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着特殊的地位,对未来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东方的社会主义革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主要内容
第一,明确了不能把在《资本论》中论述的西欧社会主义路径教条地、无限制地应用于东方社会。第二,分析了农业公社的不同性质及其不同历史命运。第三,分析了俄国“农民公社”的独特特征,阐述了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历史背景及可能性。第四,在二稿中,表现出了某种忧虑,即在马克思看来,从公社实际的命运来说,当时俄国正遭受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损害。要挽救俄国的农民公社,必须有俄国革命。
【案例】
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案例简介·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们自从通过社会革命确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开始,就面临着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直面具体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道路立足于自身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联系多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对此问题做出了有信服力的回应:要通过改革清除旧社会弊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历史过程,不能急于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对内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体制;应长期保留并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特定形式资本主义,更好地孕育社会主义因素;要通过对外开放实践积极借鉴和吸收各国文明成果。
——摘自张万杰《中国道路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实事求是》2017年第1期,第18~22页
·案例说明·
从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开始,通过社会革命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即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迄今为止,所有历经革命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是世界上的后发国家,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苏联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所遵循的正是马克思晚年所预言的“跨越”路径。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教条化倾向,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了曲折,最严重后果就是苏联的解体与演变,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同样出现了曲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辟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与中国道路的成功,可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不但可以通过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且一旦寻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会异常凸显。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实践者们要在特定国家的经济文化条件之下,结合世界主题及发展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旧有理论框架,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道路。
【思考】
1.如何看待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典路径与跨越路径的关系?
2.苏联的解体演变,是不是意味着苏联社会主义是个早产儿,意味着俄国应该像西欧国家一样先进入资本主义,待经济发展了再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3.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