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惜物

语录

 

原文——

节用而爱人。(《学而》)

 

译文——

节省用度而关爱人。

议题1 惜物力

珍惜物力是仁爱之情在物质领域的反映,是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其要义是尽量减少对物质资源的消耗。

我们都知道,孔子重礼,在仪式上从不含糊,也舍得花钱。学生林放请教礼的问题,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八佾》)有关礼的活动,譬如治丧、祭祖,如果在铺张和简约中进行选择,孔子提倡从俭。

林放

春秋时期,楚国败于吴国。楚国君主楚昭王在撤退中发现自己的一只鞋子开裂了,便脱下来背在肩上继续赶路。由于走得急,鞋子掉了也不知道,等到察觉时,已经走出了30步。昭王掉头捡回鞋子,然后接着赶路。侍从问怎么连一只开裂的鞋子都舍不得丢下?昭王回答:楚国虽然穷,但也不至于对一只坏了的鞋子恋恋不舍。我想的是,鞋子跟我一起出来,也应该随我一起回去才是啊。从此楚国形成了一种风气,再没有人随便丢弃破旧的东西了。(《新书·谕诚》)

说楚国穷,纯属谦虚之词,实际上楚国富得流油,资源之丰饶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匹敌。人们喜欢说“弃之如敝屣”,破旧的鞋子最是低贱,楚昭王却宝贝似的背着它,这里的奥秘不在物而在情。人在一起容易日久生情,物也一样,所谓敝帚自珍。

这是对物,如果是活物,情的分量更重。

孔子养的一条狗死了,吩咐子贡埋掉,叮嘱道:我听说,破旧的帐子不要丢掉,可以用它来埋葬马;破旧的车篷不要丢掉,可以用它来埋葬狗。我很穷,没有车篷,但不能让狗的头接触到土,就给它一领席子吧。(《礼记·檀弓下》)

应该多说一句,有人以为只要是自己的钱就可以任意消费,盖超大别墅、用超豪华汽车完全是个人私事,别人无权说三道四。不错,钱是你的,但你占用的土地、车位和路面,消耗的建材、钢铁和汽油,排放废气的空间等则是公众资源,你的过分消费等于侵占别人的权益,所以有钱也不能任性。

议题2 惜民力

惜物力的后面是惜民力,道理很浅显,物质财富是人的劳动作用于资源的结果,物与人是分不开的。就此可以这样说,惜物意味爱人,伤财必定劳民。鄙视他人的人是不会有好报的。

春秋时期,有个诸侯国叫莒(jǔ)国,它的国君好大喜功,决定修建一座跟晋国都城一样大的城池。大臣认为不现实,晋国是一流大国,修城用了整整三年,百姓不堪忍受,莒国的人口和国土不到晋国的百分之一,用这么点力量去做那么大的工程,可能吗?退一步说,即使把城池修建起来,拿什么去守卫它呢?把全国青壮年都动员起来也只够防守城墙的一个边角,这不等于没有设防吗?国君根本听不进去,下令拆除旧城筑新城。人手不够,把老人孩子甚至残疾人都赶上工地,人们苦不堪言。五年过去,城池还没有建成。楚国趁机出兵,百姓纷纷逃跑,莒国灭亡。(刘基:《郁离子·治民》)

议论3惜物是价值标准

与爱人一样,惜物也是价值标准。

(汉画像石)网鸟

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看见猎人四面张开大网捕捉野兽,口中祷告道:但愿从天上飞落的、从地下钻出的、从四方跑来的野兽统统进入我的罗网吧!成汤命令猎人撤去三面网,命他祷告:从前蜘蛛作网,现在人们效仿它;野兽啊,你们想从左面逃的就往左边去,想从右面逃的就往右边去,想从空中逃的就往高处去,想从下面逃的就往低处去,我只获取那些命中注定撞入罗网的生灵。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说成汤的仁德达到了顶点,竟然把恩惠扩大到禽兽身上。于是40个诸侯前来归顺。刘向说:猎人四面张网却不一定能捕捉到鸟儿,成汤去掉三面网,一下子网到了40个国家。(《新序·杂事第五》)

这就是惜物的价值。

相反,劳民伤财则是负价值,就像前面那个莒国的故事那样,带来的是众叛亲离。在这一点上,古人说得最多。

春秋时期有个贤人叫由余,告诉秦国君主秦穆公,奢侈这个东西最要不得。尧帝坐天下,用土烧制的容器盛饭盛水,但拥有的土地,南边到交趾,北边达幽都,东边至日月升起的地方,西边抵日月降落之处。在如此广阔的疆域上没有不臣服的。到了舜帝坐天下,从山上砍来木料制作食器,把砍削过的地方打磨光滑,还在器具上涂抹黑漆。诸侯们看不过舜的行为,不服从管辖的国家有13个。轮到禹,祭器用黑漆涂抹外面,用红漆涂抹里面,用丝织品做席垫,草席子上还编出花纹,觞、酌、樽、俎等用具也都进行了装饰。不服管的国家增加到33个。到了殷商接掌天下,专门为天子制作了大车,旗子上系着飘带,食具上雕刻着花纹,酒具上镂刻着图案,宫墙和台阶涂成白色,坐垫和席子上都编织出了凹凸起伏的纹饰。不服管的国家增加到53个。(《韩非子·十过》)

怎么做才好,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