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秩序:成人的规矩

(一)礼

语录

 

原文——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译文——

人的活动要是不以礼为依据,是做不到美好的。

议题1 礼是规矩

孔子格外看重礼。每个月的初一,诸侯都要到祖庙告祭祖先,贡献一只羊,这个活动叫告朔。鲁国的告朔由学生子贡负责,他压缩开支,不想杀掉这只羊。孔子叫着他的字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你在意的是羊,我在意的是礼。

孔子为什么注重礼?礼又是什么?

鲁国君主鲁哀公就是这样问孔子的。孔子告诉他,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遵奉礼。要是没有礼,就没有办事的规矩,不能侍奉天地神祇(qí),没有办法区分君臣、上下、长幼之间的地位和次序,不能区分男女、父子、兄弟、夫妻、亲族之间的界限和关系,所以君子非常重视礼,并且尽其所能地用它来教育民众,发挥它的作用以规范大家的行为。等到民众接受礼制后,就要趁热打铁,推行各种各样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巩固这些区别。最后孔子强调,君主也要遵守礼,用以保持谦卑和节制,这样上下才能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安定团结。(见《孔子家语·卷一·问礼》)

显然,礼的范围很大,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概括说,礼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具有完整结构,是制度化、形态化的东西,包括制度、规章、风俗、习惯、仪式乃至法律等,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从各个方面节制个人以及群体的行为,所以礼常常被称为礼制。

譬如对待老师。礼制规定,学生跟随老师走路,不能跑到路旁跟人说话;在路上遇见老师,要小步快走上前,站直身子拱手迎候,老师开口,学生应答,老师不开口,学生须小步速退一侧;随老师登高,目视方向要与老师保持一致,不要随便指点,不要高声说话;老师的书和琴碍事,学生要跪下将其移开,不能从上头跨过去,等等。

司马迁父子作《史记》,专门为礼立卷,称“礼书第一”,为诸书之首。其中有一句话:“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人的道理千头万绪,其中无不贯穿着规矩。在这里,礼被概括为规矩。刘邦打下江山建立汉朝,跟随他的老弟兄还是草莽做派,在朝堂上喝酒吵架,醉了就狂呼乱叫,拔剑乱砍,刘邦很是苦恼。有个谋臣叫叔孙通,说可以通过礼制解决这个难题,刘邦叫他试一试。别说,还真灵。司马光评论道:礼太伟大了!把它用到人身上,动与静就有了规矩,各种行为也就井然有序了。(《资治通鉴》卷11)

显然,礼就是规矩,体现的是秩序。以知情意划分,礼属于意志,既是秩序的代表,同时也是个人和群体对秩序的信念。

议题2 礼的实质

(玉佩)舞女

鲁国卿大夫季平子在举行祭祖仪式的时候,排出了“八佾(yì)”,也就是八列舞队。按照周礼规定,祭祖时要表演舞乐,舞队排成列,每列8人。大夫一级祭祖,使用4列舞队,由32人组成;国君一级祭祖,使用6列舞队,由48人组成;天子祭祖,使用8列舞队,由64人组成。季氏属于大夫一级,只能使用4列舞队,可季平子野心膨胀,居然动用天子礼仪。但他只有4列舞队,还缺少4列,于是就从国君的舞乐队中抽调4列。这一天也是鲁国君主祭祖的日子,舞乐队被季平子抽走了,只好对付着举行了仪式。

对季氏行为,孔子非常气愤,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要是连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一向好脾气的孔子为何如此愤慨,因为季平子公然践踏周朝的礼制。

北宋大儒程颐说:“礼训别。”(《近思录·道体》)训,训释。礼解释为区别。突出差别是礼的实质。季平子要填平差别,难怪处处奉行礼的孔子要愤怒了。

《史记》引用荀子的话将礼的差别原则概括为三条,即“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史记·礼书第一》)。贵贱是等级,长幼是年龄辈分,贫富轻重是身份,它们的差别最后都可以归结到社会地位上。这就是说,礼所表现的区别,其核心是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譬如长幼,看起来是自然差别,其实不然,因为在自然状态下,这一点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在社会中它才与服从、财产分配等相挂钩。

社会地位不同,承受的责任和享受的权益也就不同。譬如人情往来,按周礼规定,天子赠送的礼品是香酒,诸侯回赠玉圭。卿大夫赠送的礼品是羊羔,大夫回赠大雁。士人赠送的礼品是野鸡,平民回赠野鸭。上位与下位的界限不容错乱。这不是钱的事儿,下位者再不差钱,答谢之物也不敢跟上位者看齐,更不敢超越。礼非常具体,规定全面,边界清晰,什么是你该做的什么是你不该做的,一目了然,明明白白。

区别出尊卑,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就明确了。每个人都遵守自己位置上的责任和义务,不生非分之念,不做越位之事,社会的运行才能井然有序。

议题3 礼的功用

礼具有什么作用?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入手。

个人方面,礼是约束之规。

鲁国有个男人,独居。邻居是一个女人,也是独居。一天夜里,突降暴雨。女人的房子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她夺门而出,跑到邻居家请求避雨。敲了半天门,男人就是不放她进去,大门关得死死的。女人急了,绕到窗子下大声质问:你怎么一点仁爱也不讲?眼瞅着我一个女人家孤零零地在雨地中站着?男人辩解道:我听说,男人和女人不到60岁,就不能一块儿待在一间屋子里。我跟你还都年轻,所以不敢接纳你。女人说:你怎么不向柳下惠学习?他把无家可归的女人当成老妇人收留下来,鲁国没有谁说他淫乱。男人说:我不是柳下惠,他可以做到,我却做不到。我用自己不能做到的,去达到他可以做到的。最后男人也没有放女人进屋。

孔子听到后说:太妙了!这个男人有智慧啊!(《孔子家语·卷二·好生》)

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个男人的做法肯定不对,但在古代就另说了。这个男人有自知之明,孤男寡女,烈火干柴,谁能保证不做出苟且之事?所以他用礼约束自己,通过这个办法来学习柳下惠。柳下惠是鲁国大夫,大家熟知的人物,“坐怀不乱”说的就是他。这个男人没有这份定力,怎样才能像柳下惠一样不乱性?只有遵守规矩,不把红颜放进来。所以孔子表扬他有智慧。

(汉画像石)女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孔子很重视这种作用,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约,约束;畔,反叛。立志做君子的人,广泛地研修学问,同时用礼的规则来要求自己,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社会方面,礼是和谐之基。

孔子做的第一个官是鲁国中都邑的长官。他一上任,便为当地民众制定了生活之礼和丧葬之礼。生活之礼主要包括:区别年长者与年幼者在食物上的分配,区别身强力壮者与体弱者在劳作上的负担,男人与女人在走路时各行一边,不捡拾别人丢在路上的财物,生活器具上不雕琢不装饰。丧葬之礼主要包括:装殓死者的外椁(guǒ)木料厚度为4寸,内棺厚度为5寸;选择靠近丘陵的土地入葬;不建高大坟堆。仅仅一年,中都邑便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各国诸侯纷纷效仿。

两年后,孔子被任命为鲁国司空,主管全国建设。做的虽然是经济工作,但注意在其中贯彻礼制。不久孔子又做了大司寇,掌管刑狱和治安。然而孔子制定的刑法并没有派上用场,由于推行礼制,国家已经没有奸民了。(《孔子家语·卷一·相鲁》)

这就是孔子的治理方法,把礼贯彻到点滴小事之中,逐步造成一种秩序,形成一种习惯,最后达到各个方面的和谐。譬如丧葬,古人敬祖,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矛盾。孔子规定死者安葬在丘陵,就是为了协调人与田地的关系。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礼的运用,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从前君王的治理之道以这一条最英明,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贯彻这一理念。要是遇到不顺利的事,只是一味地求和气,不以礼进行节制,是行不通的。儒家的认识非常明确,和谐不是孤立的,其局面的形成以遵循礼制为前提。

由于礼是约束之规、和谐之基,《左传》说:“礼,生死存亡之体也。”(定公十五年)礼,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根本。

议题4 礼的原则性

孔子尊重人,非常讲礼貌,但也要看对谁。

(商代)箕踞俑

孔子有个老乡叫原壤,约好见面,原壤叉开两条腿坐在地上等孔子。孔子到了,见到他那副德行,骂道:你小时候就傲慢无礼,不讲友爱,长大了也没有值得一说的事迹,现在这么老了还不死,真是白吃饭的贼子。说着,用手杖敲打他那放肆的小腿。(《宪问》)古人重礼,即使亲人之间相对,也要坐有坐相,这种坐姿类似跪,双膝着地,臀部落在脚后跟上。臀部着地,簸箕似的叉开双腿,叫箕踞,等于侮辱人。这让孔子非常恼火,不光骂原壤,还动手敲打他,这在孔子身上极其罕见。

楚国灭掉了陈国。陈国都城的西门在战争中损坏严重,楚国统治者组织陈国百姓修复城门。孔子乘车路过,没有像往常那样扶轼致礼。轼是装在车厢前部的一根横木,人直起身子,头微微低下,手扶在横木上,眼睛注视前方,叫扶轼,是在车上致敬的礼节。子贡拉着缰绳问:按照礼制规定,车子经过三个人集聚的地方,应该下车致礼;经过有两个人的地方,应该扶轼致礼。今天在这里修城门的人很多,夫子您却不扶轼,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国家灭亡了,它的人民却不知道后果,叫作不智慧;知道了后果却不斗争,叫作不忠诚;知道了忠诚却不去拼死,叫作不勇敢。修建城门的人尽管很多,但能够做到上述三条中任何一条的人,找不出一个来,所以我不向他们致礼。(《孔子集语·卷九·论人》)

孔子绝不向自暴自弃者行礼,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无礼。

议题5 礼是价值标准

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身居上位而缺乏宽宏,举行礼仪而缺乏恭敬,参加丧葬而缺乏悲伤,这样的人我说他什么好!是否依礼而行,是孔子衡量人的标准,也是人们的共识。

春秋时期,晋国打算进攻齐国,派大夫范昭做使者一探究竟。齐国君主齐景公设宴招待范昭,请晏子作陪。酒喝到一半,范昭要求用国君备用的酒杯喝酒。齐景公照办,范昭举杯刚要喝,晏子命令侍从撤下酒杯,换用新杯。范昭觉得很没面子,又要求演奏周乐,掌管乐舞的盲太师说:我这个瞎子没有学过这支乐曲。范昭站起身便回国了。齐景公责备晏子,晏子说:范昭这个人并不是粗陋得连礼节都不懂的人,他是在试探我们,所以我必须阻止他的无礼要求。齐景公又责备太师,太师说:周乐是专属周天子的乐曲,只有天子起舞时才能演奏,而范昭不过是个臣子,所以我拒绝了他。范昭回到晋国报告说:齐国不能侵犯,他们懂礼。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好啊!晏子在宴席上就能使千里之外的敌人受到挫折,而太师也起了好作用啊。(《韩诗外传·交道》)

东汉有个梁鸿,娶孟光为妻。梁鸿带着孟光到权贵皋伯通家做工,专事捣米,夫妇俩住在供仆役用的廊屋中。每当梁鸿收工回来,妻子便将饭菜摆在托盘中,低着头举到丈夫面前。此景被皋伯通看见,大为惊异,料定二者绝非凡人,便拨出房舍给他们居住。正是在这个新家,梁鸿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五噫歌》。(《后汉书·梁鸿传》)

以国家而言,守礼意味着秩序良好,内部稳定的国家从外面是难以攻破的。以个人而言,守礼意味着有教养,人格健全的人是值得信赖和尊重的。

举案齐眉

(明)陈洪绶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