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我与姜夔文化研究

我是1986年在南宁出差见到新华书店书架上有一本夏承焘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一书.姜白石姓姜,与我同姓,我就随手翻了翻,又见姜白石是鄱阳人,心里有点亲切感和自豪感,就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我回到部队就捧读起来.一读不可收拾,一有空余时间就要翻翻这本书,真是叫爱不释手了.越读越觉有味,特别是姜夔那词风含而要放,婉转隐约,太吸引人了。

就在这一年,我接触到了家谱,家谱是乾隆四十六年版本,其中

有白石堂,从这以后,坚定了姜白石就是我先祖的认识。

从此以后,我对姜白石越来越感兴趣。天赐良机,在1987年开始,我负责送我部队遗留的病员回乡,共十七人,涉及十来个省,有机会进入大城市的新华书店。如BJ、南京、上海、杭州、重庆、武汉、长沙、广州、福州等。一有空闲,或公务之余就往书店走。现在网上购书、查资料更方便。原则是:凡是有关姜夔的书我都买下,这样,坚持到今天,有四十多本了。书看多了,对姜夔的印象就越来深了,觉得这些书中有两个姜夔:一个是阳光的、潇洒、飘逸的吟唱者、词圣词仙、圭臬、世界文化名人。一个是灰色的、悲凉忧愁的吹簘人、不能成一流作者的低声吟诗唱词人。也就是这么两个有冲突、有矛盾的姜夔,让我拿起了手中的笔。为了读懂学习姜夔,我还上了“中国当代文学”函授班。遗憾的是我十七本笔记本,在1190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时,全部丢失,只剩下十来万的信笺上文字。回到家乡,问了不少人,他们对姜夔了解甚少,只知道有《扬州慢》词。文化人群中,也都认为姜夔是词人,但不算第一流作家。我的心中产生了“让更多人知道姜夔”的想法。

从此,就有了“鸟叫起床”的习惯。天天在早上鸟叫时分起床写姜夔。春天在六时左右、夏天在四时三十分左右、秋天在五时三十分左右、冬天在六时三十分左右。统一的时间是天刚亮,也就是文人们所描述的、能给人们带来希望之光的“曙光”时分。无论天寒地冻、冰封雪地,阳光明媚、花开花落;还是战火纷飞、兵临城下,在“曙光”这个时间点上,鸟儿们是非常精确的要啼鸣。我也坚持了二十多年,写下手稿有近两米高,过了百万字。出版了《姜夔长短句赏析》、《姜夔文化探密》、《姜夔传说》三本书。这三本书对普及、通读姜夔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除此完成了电视台的《清水点白石》五十八集节目文稿之外,我又脱稿了《姜夔文化评述》、《姜夔诗赏析》、《姜夔传》三本书与戏剧剧本《姜夔》的初稿,约六十余万字。这几本书可以说对姜夔文化作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脉络,对姜夔的行迹、姜夔文化的发生、姜夔文化的基本内涵都划岀了路线图;对姜夔精神与姜夔文化的传播提出了一些看法。

通过三十来年的学习与坚守,我对姜夔文化的研究,得到了本地政府与文化界的认可,当地媒体相应作了报道,《检察日报》、《华夏地理》、《江南都市报》、《安徽商报》、《合肥晚报》、《新安晚校》等报刋、杂志及全国有影响的几十家网络也相继作了报道。

下一集讲:几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