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拒绝拖延,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人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不能像工厂一样,在工作中可以有幽默,在生活中也可以有浪漫,所谓的时间管理绝对不是让你变得机械化。但人们在人性化工作、生活中,往往会迷失时间管理。这时关键是要学会说“不”,对浪费时间的事情、不良习惯说“不”!

聚焦,把所有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是明智的选择。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目标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就能突破工作困境。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至于因为一下子想做太多的事,反而一件事都做不好,结果两手空空。

做事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直到你这个目标实现为止。也许,一些不同领域成功人士的经历对普通员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李斯特在听过一次演说后,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最出色的律师之一。

伊斯特曼致力于生产柯达相机,这为他赚进了数不清的金钱,也为全球数百万人带来了无比的乐趣。

海伦·凯勒专注于学习说话,因此,她尽管又聋又哑,而且双目失明,但她还是实现了她的目标。

可以看出,所有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把某一个明确而特殊的目标当作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你不是不甘平凡吗?只要你的需求合乎理性,并且十分热烈,那么,“专心”这种力量将会帮助你得到它。

把精力放在一个目标上,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不要让你的思维转移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专心于你已经决定去做的那个重要项目,放弃其他所有的琐事。

把你需要做的事想象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并且让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

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便会很快做出成绩,脱颖而出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也是这样,对于自己的目标,应把握好坚持与放弃的分寸。确立目标时应审时度势、充分考虑。认为目标切实可行,具备成功的可能性,就矢志不渝地瞄准这一个目标去坚持,并且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义无反顾、坚持到底,必定能取得成功;另外,意识到目标不正确,应及时调整,使目标更有意义,更切实际,更有可能实现。

抢先一步才会赢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每天都存在着竞争。比如在草原上,羚羊和猎豹每天都在进行生命的赛跑,谁跑得快谁就赢得生存的权利。羚羊慢了,就会被吃掉,猎豹慢了就会被饿死。而在人类中,这种竞争更是屡见不鲜。

当年,贝尔在研制电话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人也在进行着同样的研究。结果,两人同时取得了突破!但贝尔还是先行了一步,他在时间局赢了——比格雷早了两个钟头。当然,他们两人彼此是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为这120分钟而一举成名,誉满天下,当然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香港知名的财富大亨霍英东凭借慧眼处处抢占先机,独步商界的故事更是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霍英东的成功之道在于习惯比他人先行一步,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刚刚兴起,霍英东慧眼顿开,迅速行动的习惯使他一下子感觉到发财的机会来了,并立即设立了立信置业有限公司。同行之中的人都纷纷投来怀疑的目光。

他的第一招就令人刮目相看:在香港,房地产都是出售“整栋楼宇”,而霍英东却推行住宅与高层商厦结合的方式,并且采用“分层”销售、预定楼房、分期付款等新方法,很快成为香港知名的房地产商人。就在同行纷纷效仿他时,他又先行一步转战他处。

霍英东看到大家都在全力修建房屋,于是又把眼光盯在了盖房子所需要的沙子上。一想到他就开始做,他马上花重金到国外买回来了大型挖沙船。这种大型挖沙船二十分钟就可以挖出两千吨沙子,沙子进船就近卸货,白花花的“银子”就到手了。很多人看到霍英东“发”了,急忙奋起直追……可是,此刻的霍英东已经取得香港海沙供应的专利权了。

在激烈的竞争中,霍英东心里非常清楚:香港的土地寸土寸金,填海造地大有前途。这一招他下了快棋!立即从荷兰、美国等地购买各种设备,放开手脚,开始了香港规模最大的国际工程——海底水库淡水湖第一期工程。这一工程的开始,标志着外国垄断香港产业的格局被打破,霍英东也因此财源滚滚……

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没有超前的意识和过人的胆识,只能被市场的洪流所淹没。大浪淘沙,留下的永远是精品。先行一步,在变化到来之前,当别人还在徘徊之际,你已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样的生命,才活得精彩。

成功在于先行一步,而失败者的悲哀就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在商战中,如果你思维敏捷,眼光独到,并能积极行动,你就能掌握先机,大获全胜。在职场中亦是如此。

每个人的成功都取决于某个关键时刻,这个时刻一旦犹豫不决或退缩不前,机遇就会失之交臂,再也不会重新出现。

“快!快!快!为了生命加快步伐!”这句话常常出现在英国亨利八世统治时代的留言条上,用以警示人们,旁边往往还附有一幅图画,上面画的是没有准时把信送到的信差们在绞刑架上挣扎的场景。当时还没有邮政事业,信件都是由政府派出的信差发送的,如果在路上延误要被处以绞刑。

在古老的、生活节奏缓慢的马车时代,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危险的跋涉才能走完的路程,我们现在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穿越。但即使在那样的年代,不必要的耽搁也是犯罪。文明社会的一大进步是对时间的准确测量和利用。

马萨诸塞州的州长安德鲁在1861年3月3日给林肯的信中写道:“我们接到你们的宣言后,就马上开战,尽我们的所能,全力以赴。我们相信这样做是美国和美国人民的意愿,我们完全废弃了所有的繁文缛节。”

1861年4月15日那天是星期一,上午他从华盛顿的军队那边收到电报,而第二个星期天上午9点钟他就做了这样的记录:“所有要求从马萨诸塞出动的兵力已经驻扎在华盛顿与门罗要塞附近,或者正在去往保卫首都的路上。”

在某些情况下,一分一秒就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在一些关键时刻,任何的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都会使你的人生从此黯然无光。

快,为了生命加快步伐,机遇一旦错失,也许你就从此与成功无缘。

拿破仑非常重视“黄金时间”,他知道,每场战役都有“关键时刻”,把握住这一时刻意味着战争的胜利,稍有犹豫就会导致灾难性的结局。他说,自己之所以能打败奥地利军队,是因为奥地利人不懂得五分钟的价值。

然而,在滑铁卢战役中,那个性命攸关的上午,拿破仑自己和格鲁希因为晚了五分钟而惨遭失败。布吕歇尔按时到达,而格鲁希晚了一点。就因为这一小段时间,拿破仑就被流放到了圣赫勒拿岛上,从而使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那种你认为在以后任何一个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远都不会有时间再去做。与其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务千方百计地拖到明天,还不如用这些精力把工作做完。而任务拖得越久就越难以完成,做事的态度就越是勉强。在心情愉快或热情高涨时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迟几天或几个星期后,就会变成苦不堪言的负担。

所以,有了目标就马上行动吧!每个人的成功都取决于某个关键时刻,这个时刻一旦犹豫不决或退缩不前,机遇就会失之交臂,再也不会重新出现。

方法正确,效率才更高

一位著名科学家说:“无头绪地、盲目地工作,往往效率很低。正确地组织安排自己的活动,首先就是要准确地计算和支配时间。”

然而,很多人恰恰因为做不到这一点,不得不在工作中充当“消防员”的角色,每天都被一些紧急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仿佛总有处理不完的危机。一天下来,他们总是身心疲惫不堪,但实际上并没有干成几件要事。

为了“救火”,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处理最该处理的问题,去思考最应该思考的要事。不是他们不想做要事,而是他们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了其他琐事上,以至到最后不得不办时,早已错过了处理的最佳时机。如此日复一日地恶性循环,让自己像一个“危机管理人”那样,完全被大小事务控制住了,由此失去了驾驭工作和生活的主动性。

18世纪,天文学家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找到了一颗小行星。为了搞清它究竟是行星还是彗星,便请数学家计算它的运行轨道。“数学泰斗”欧拉计算了三天三夜,当数据出现时,他的右眼因劳累过度而失明了。与欧拉同时接受计算任务的数学家高斯,首先革新了欧拉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方法,引入了一个八次方程,仅花1小时就得出了更加精确的结果。人们循着高斯计算的运行轨道,终于找到了这颗小行星——谷神星。高斯深有感触地说:“若是我不变换计算方法,我的眼睛也会瞎的。”

因而我们说,只有做事的方法正确,我们才能提高效率。有的人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另外的人可能几个小时就完成了,那是因为后者找到了适当的方法。企业要想得到更大的收益就必须提高劳动效率,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要从管理入手,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高效率的员工必然成为企业的追逐对象。

要想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要认清问题的本质,抓住事物之间的主要矛盾,这样才能够一击而中,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有一次,美国华盛顿广场杰斐逊纪念大厦的一处墙面出现了裂纹,为了保护好这幢大厦,有关专家进行了专门研讨。最初大家认为损害建筑物表面的元凶是侵蚀性的酸雨。为此,专家们设计了一套又一套复杂而又详尽的维护方案。

但是,经过进一步研究却发现,最直接的原因是每天冲洗墙壁所用的清洁剂对建筑物有酸蚀作用。那么,每天为什么要冲洗墙壁呢?是因为墙壁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鸟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鸟粪呢?是因为大厦周围聚集了很多燕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燕子呢?是因为墙上有很多燕子爱吃的蜘蛛。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蜘蛛呢?是因为大厦四周有蜘蛛喜欢吃的飞虫。为什么有这么多飞虫呢?是因为开着的窗子阳光充足,大量飞虫聚集在此,超常繁殖……

由此,专家们发现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拉上大厦的窗帘,不让昆虫在此繁衍生息,一切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此前设计的那些复杂的维护方案也就都成了一纸空文。

只要拉上窗帘就能每年节省几百万美元的维修费用,这就是系统思考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处理问题时,若能从看似不相干的东西中找出必然的联系,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每天多做一点点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苦恼: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兢兢业业,可就是没人注意到你;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比竞争对手差,业绩也是显而易见,可是一到关键时刻受宠的总是对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可能,差距只是那么一点点,做到了就会四两拨千斤,让你在职场上拨云见日;忽视了它们你就有可能一直在黑暗里摸索。那么,差距到底是什么呢?以下的几点建议也许会有助于你。

勇于承担责任

在职场当中,有一些人常常惧怕承担责任,把责任看成是一种痛苦和负担。所以,当问题出现或者困难当前的时候,我们听到最多的话是“这不是我的错”,“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也无能为力”……

其实,责任并不像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种阻力,很多时候,责任更是一种机会,当别人面对责任都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如果你能鼎力扛起来,不管最后成功与否,领导都会佩服你的勇气,欣赏你的果敢。在同等条件下,你的机会就会比别人多很多。

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

早半小时到办公室,不但有利于你在领导面前树立好的职业形象,而且还会真正影响到你每天的工作状态。

想想看,当别人刚刚起床,或者正急匆匆赶拥挤的公车时,你已经坐在办公室开始对一天工作进行规划,日积月累,你们的差别会有多大?这看起来很小的优势会让你在一段时间内和所有的竞争对手拉开很大的距离。

善于学习

一个人要想成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往往是一些看似无关的知识会对你的工作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很多报纸、杂志看起来只是一些庞杂的知识,实际上却起到了开阔视野、激发灵感的作用。记住一句话:开卷有益。

快速反应,立即行动

永远要记住:上司的时间比你的时间更宝贵。所以,对于上司临时指派给你的工作一定要尽快完成,千万不要让上司找你、催促你,而应该接到任务后迅速行动,然后主动汇报。

如果你总是能够高效地完成上司指定的工作,那么在上司心中,你的价值就会大大提高。

保持冷静

遇到紧急事情,发怒、生气都无济于事,最重要的反而是保持冷静。保持冷静固然不会改变局面,但是起码能够让你清醒地思考如何应对问题。那些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往往都是面对困境能处之泰然的人。

很多人在职场当中之所以得不到提拔,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情绪,喜怒皆形之于色,心中藏不了事情,这样的人领导怎么放心地委以重任,你又怎么能够成为他的心腹?

保持平常心

即使你做好了上面的一切,也不一定会升职。成功需要机遇,即使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也有可能出现复杂的变化。因此,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只会对你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尤其是当你以为成功就在眼前的时候,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它不但能够减轻你的失落感,同时也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清醒、更多的机会。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拖延

“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式的忧郁。很多人正是由于这种凡事拖延、犹豫不决的性格导致了生活中的一次次遗憾和失败。

今天该做的事却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个月……

在我们的工作中,实在有太多的拖延。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工作,一旦决定去做的时候就要及时行动。如果把事情拖延下去,只会有害无益。有些人经常说:“唉,这件事很烦人,还是先做其他的事情吧。”结果事情越积越多。不论他们用多少方法来逃避责任,该做的事还是得做。而拖延则是一种相当累人的折磨,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的压力反而会与日俱增,这会让人觉得更加疲惫不堪。

千万不要一味松懈,把昨天就能完成的工作拖延到明天。如果一旦完成就不要愚蠢地等到老板开口来问的时候,才匆忙呈上自己的成绩,而应该在工作完成后主动汇报才对。

避免拖延的唯一方法就是“现在就做”。万事开头难,但是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果。

有个美术系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交给教授,很诚恳地说:“教授,请您指导一下,我怎么才能把画画好呢?”教授指着画布回答道:“你把这个地方修改一下。”学生高兴地说:“谢谢您,我明天抽时间休整一下。”教授皱了皱眉说:“不行,你必须马上动手,万一你今天晚上死了怎么办?”

这就叫活在当下,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这种心态。决策之后就立即行动。诸如“再等一会儿”、“明天开始做”这样的语言或者这种心理意念,一刻也不能在我们的心里存留。

从现在就开始,立即去做自己一直在拖延的工作吧。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拖延时间毫无必要,从而逐步消除拖延的烦恼。

许多人做事总喜欢万事俱备了才开始行动,殊不知这样的条件不是等来的,而是在行动中创造出来的。只要做起来,哪怕很小的事,哪怕只做了五分钟,也是一个好的开端,就能带动我们着手做好更多的事情。

所以说,无论干什么事情,只是停留在嘴边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行动,不妨参照这样一个建议:列出四个你已经拖延很久,想做却一直没有做的事情,比如洗完放在床底下的一盆衣服、做完今日老板交给你的任务……把它们都写在一张纸上,并按重要程度排序,然后立即着手第一件事。

面对任务,不要再犹豫,请立即行动起来吧。具体可参照下列步骤。

合理安排你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排好队,让事情变得井井有条,而不是一团糟。

提高效率,砍掉枝枝节节;简化办事流程,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

把大块任务切割成小块。假如你想写一本200页的书稿,每天写上两页,三个多月就可以完成。若想一下子完成,只能被目标吓倒,也许一年都完不成了。

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立即行动起来”。

无论何时,当“立即行动”这四个字深入你的潜意识时,你就已经具备了成功者的基本素质。有时,立即行动的决定能使你最荒诞的梦想成为现实。

法国生理学家、外科医生亚历西斯·卡雷尔第一个提出要研究血管的缝补,竟被当时的名流讥为“旷古未闻的痴想”,“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卡雷尔并没有因此迟疑,而是立刻埋头实践,终于获得成功,创造了前古未有的业绩,获得诺贝尔奖奖金。

现在,你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立即行动,而是如何行动,如何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以下几种方式可供你参考。

尝试新事物

努力去选择并尝试一些新事物,即使你仍留恋着熟悉的事物。就算是失败了,也要突破狭隘的着眼点,努力为自己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英国有家叫巴金的航空公司,董事长原本是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他白手起家,短短十几年就建立了年收入240亿元的出版企业集团,现在个人的资产约有80亿元。

对于这样一个人,多数的人会说:“哦,他一定很特殊。”但是,这种想法可是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个人十分普通,和我们身边的人几乎没什么不同。

这位董事长所率领的巴金集团是以唱片公司或节目制作公司为中心,但是年轻时的他,并没打算将来成为大财团的董事长,他只想当新闻记者。

所以他首先报考报社,但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他竟没有被录用。

在当时,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报考失败的他,心中并未产生这种想法:“我这个人太没出息、太无用,没人会录用我,这表示我没有才能,我还是去找一份卑微的工作吧!”

与此完全相反,他扩大了自己的愿望:“啊,既然不被录用,也无所谓,我就自己创立出版社吧!”于是他说干就干,立即开始自己创业。

下定决心就去做

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不要费心去为你做的事找借口,当别人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你不用过多去解释,只需淡淡地说一句:“我就是喜欢这样做。”战国时期的大政治家苏秦,就是一个典型。

苏秦年轻的时候,就很有雄心壮志,他一心想学以致用,成就伟业,可惜因为出身贫寒,屡屡不被重用,还被人瞧不起。但他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决心回家发愤读书。他苦心研究纵横术,经常彻夜不眠,有时实在太困了,就一边骂自己没出息,一边用一把锥子刺疼自己的大腿,以此驱赶睡意,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经过多年的苦熬,他终于学有所成,掌握了各国的地形、政治、军事知识,成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

不要畏惧失败

你不必设想绝对完满的结局,更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要记住,即使是做了一件你喜欢却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的事,你也已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并且从中获得了经验和教训,这就够了。

爱迪生做了一万次实验才发明了电灯。有人问他:“如果第一万次实验也失败了,你会怎么办?”爱迪生回答:“我就不会在这儿与你谈话了,此刻我会把自己锁在实验室中,做第一万零一次实验。”

一个人在成功之前,一定会遭遇到很多挫折,甚至遭遇某种程度的失败。在失败重重打击一个人时,最简单和最合逻辑的方法就是放弃不干,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想的。

但爱迪生不同,他遭遇失败后,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下一次尝试之中,哪怕失败的次数是一万。这就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秘诀。

平时就要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只有这样,一旦发生了紧急事件,或者当机会到来时,你才能做出最快、最强有力的反应。

立即行动起来吧,无论成败,在所不惜。

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工作没有效率,难以产生业绩。很多人在工作中看似忙忙碌碌,却一点进展都没有。做事没有效率,绝对是职场中的一大弊病。只有改掉这一毛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才能在职场中行走得游刃有余。

在职场上,常常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许多人看似在忙忙碌碌,却没有对公司做出多少贡献,有的甚至是在进行负效劳动!事实上,每天有接近一半的人在按照低效率的标准和方法工作。也许他们也想把工作做好,却不知道怎样迅速高效地去做。于是,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白白浪费在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上。

小林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合资企业,工作后只有一个感觉——忙!

她从事的是会计工作,记账、理账、订账,其间还不断接待客人,或与有业务关系的单位联系。每天早早上班,迟迟下班,忙得像个陀螺,仍觉得活还没做完。

一天上午,上司让小林到办公室去。落座后,上司用很关切的口吻问她近来的工作情况。小林也不谦虚,把进单位后的各种忙碌,以及所做的事务详尽地作了汇报,末了,还即兴发挥地表达了“我忙碌,我快乐”的感想。

凭小林本人的感觉,以及上司听她汇报的神情,估计要受到表扬……

不料上司听了她的汇报,沉默半晌说:“在你之前的老王会计,他是单位的总账会计,兼管了下面一个小厂的账目,还不算紧张。你顶替了他的位置后,我怕你一时不适应,就没让你兼职。我观察了些日子,看到你这般忙碌,这样吧,给你两天时间休息和调整,把电话摘了手机关了,天塌下来也不要管,两天后再来上班。”

依照上司的吩咐,小林把自己关在家里,断绝了一切与外界的联系,专门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再次上班后,小林把近期手头的工作列了个清单,然后排了个时序,用电话一一安排下去,对前来报账、结账的人边接待边告知他们下次来的时间段……又经过两天的调整,她办公桌前围的人少了,电话也不一个劲地响了,她也有空站起来泡杯茶,跟同事们说说话了。半个月后,上司再次找她,把那个小厂的账目也一并交给了她。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效率。每天疲于奔命却又无效,不仅自己辛苦,领导看了也会怀疑你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上讲究迅速高效,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讲求效率,要求做事干练,眼力好,出手快。此外,一开始就将事情做好,不返工,不重复劳动,这是强调品质管理的德国人成功经验。“倒流程”是丰田的发明,不积压,不浪费,也就是高效率的产生。

“迅速高效”是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心态,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然而很多员工并不追求高效,他们信奉的是“差不多哲学”,凡事只求差强人意即可。尽管从表面看来,他们很努力、很敬业,但结果却总是无法让人满意。

工作没有效率,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还会给上司带来工作上的不便,更会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你还忙吗?当然!但希望是高效率地忙着,而不是进行无意义的忙碌。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迅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是你的职责,也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假如把借口换成美元

工作日的早晨,你家里是否经常上演这样一幕:

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想着今天还要上班,于是就一遍遍地提醒自己:该起床了。可是被窝里暖暖的,实在不愿意起来。就这样,你不断为自己赖在床上寻找各种借口,在忐忑不安中,又躺了五分钟,甚至十分钟……

拖延是一种恶习,对于拖延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位成功人士这样说:“你的借口如果能换成美元的话,相信你的财富会超过比尔·盖茨。”

富兰克林说:“把握今日等于拥有两倍的明日。”而当我们把今天的事情拖延到明日时,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至少是正常时间的两倍。

拖延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人一旦开始遇事拖延,就很容易形成一种习惯,直至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恶习。因此,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自作聪明,以为事情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一厢情愿的拖延与等待,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还会给自己或他人造成巨大的损失。懒惰和拖延对于任何渴望成功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与自己的奋斗目标背道而驰。

拖延的习惯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会造成个人精神上的重大负担。事情不能及时完成,以至于越堆积越多。心情总是无法释然,该做而未做的工作始终给人一种压迫感。拖延不仅不能省下时间,反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曾有一个喜欢拖延的人,在其自白书中这样写道:在我20多年的生命里,曾有7年时间不知快乐为何物,因为我没有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但又没有充分的理由去解释。写论文之前,我离开大学城。此后,我的自我约束力日渐消失,但内疚、自责和失败感却没有离我而去。那真是痛苦的回忆。7年来,我无法安心地读一本书,总是惦记着写论文的事。我把它看成无形的绳索,总是缠绕着我的脖子。

我真希望能告诉世人,我不想再拖延了,但我终究没有战胜自己。我找到一份工作。老板公布了一项任命书:“莱弗利,硕士,刚被任命为……”我看见这份文件时,脸色顿时变得苍白。我说:“可是,我告诉过您我还没拿到硕士学位。”老板温和地笑了,目光中透着坚定,“面试时,你告诉过我你的论文快要写完了,我希望你能拿到学位。”

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拿到学位。我首先向学校申请延期,然后连续6周每天晚上下班后写论文。

在飞回母校参加答辩的路上,我第一次愉快地读书消遣。我发誓再也不让拖延毁掉我的生活了。

以前,我总是不太习惯一大早就起来工作。但那时候我坚持每天早晨6点起床,然后不停地写作。我的论文很不错,让我顺利拿到了学位。直到今天,我都非常感谢老板对我的殷切希望。

你是否像他一样,也经历过或面临着拖延的折磨?

不要总是自欺欺人地暗示自己:只需等待,美好的未来便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希望不在明天,更不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也不会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一天出现。我们应该学着从今天开始,而不是用一个期待来画饼充饥。

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等于拖延,只能说明我们在思考,而拖延意味着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却不去做。对于习惯拖延的人来说,一个借口就可以让自己心安理得地把今天应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了。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喜欢拖延的人之所以拖延成瘾,关键在于他们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在一本《要结果,不要理由》的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明确的观点:结果第一,理由第二。意思就是说,只要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任何理由都是没有说服力的。

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老鼠斗猫”的故事:

有一个人买了一套房子,一直没有住。等到两年后他搬进去时,发现楼梯、过道、墙角几乎所有的地方,都留下了老鼠的粪便。到了晚上,老鼠这边咬咬,那边啃啃,胆大的甚至跑到了床上,闹得他不得安宁。怎么办呢?他赶紧上街买了一只猫。

两天过去了,老鼠已经损失了十几只。老鼠商量说这样不行,这是我们的天下,怎么能拱手相让呢?有一只老鼠献策说:“我有对付猫的办法,等到猫白天睡觉时,我们悄悄地在它脖子上套一个铃铛,它晚上再出来活动,我们马上就能听见,就赶紧钻回洞里躲藏起来。”大家都说这个办法行。

可是到了晚上,又有几只老鼠被猫吃掉了。老鼠们再次召开紧急会议,这回有一只老鼠说:“我们在洞口拴一根绳子,猫跑过来就会被绊倒,把它摔得断胳膊断腿的,就不敢再来骚扰了。”老鼠们齐声赞同道:“果然好办法。”于是老鼠们准备了不少绳子。

可是没想到,天亮后老鼠们逐一清查,又少了三只。老鼠们痛感威胁越来越大,又聚在一起开会,说这回这样吧,“在离猫不远的地方设一个岗哨,大家伙轮流值班,及时报警”。结果呢,轮到谁谁就胆怯地逃避了。

很快半个多月过去了,最后只剩下一只老鼠。这只老鼠开始反思了:为什么我们一百多只老鼠,没有斗过一只猫?想来想去它总算明白了:我们曾经制订了那么多的计划,也有很多很好的办法,可是就是拖拖拉拉地没有去实施和行动,所以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天天地直到失败。

一个做事犹豫不决、拖拖拉拉的人,注定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而讲求效率和速度,尽管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但总比失去机会好。这和“不去尝试可以避免失败,但却永远不可能成功”是一个道理。现代企业更需要的是效率和创新。与其想着如何避免走错,不如想着如何走得更快更好。

最可怕的、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就是那种有着像恐龙一样庞大的身体却又有着像跳蚤一样敏捷的身手,集两大优势于一体的企业。所以,我们要在大脑中将所有的行动计划与方案进行快速加工、快速完成,形成一套完整的计划和方案。

你想走出拖延的泥潭吗?答案毋庸置疑。但这个念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多少次呢?我想,我想,我们一直在想,为什么不马上行动呢?实际行动是实现一切改变的必要前提。如果不马上行动,而是想得太多,思考得太多,结果常以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而告终。所以,不要把期待留在明天,从今天开始做起吧!

公司不会等你慢慢长大

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但企业并非学校。

有些人总是表现得很谦逊,一见到上司,尤其是见到老板,总喜欢说自己在多么努力地学习、成长,却不知这种话说过头了反而会有害。

要知道,企业雇用员工,其直接目的就是让员来创造效益,就算员工学习,也应该针对如何使企业创造更多有效益的东西。一些人选择读自考,上周末MBA什么的,自己上也就罢了,还总是当光荣事迹般时不时地拿出来作为自己好学上进的宣传资本。殊不知,此话讲多了,难保老板心里没有意见,或许就在心里嘀咕:“是不是我这庙子容不下你这尊大佛啊?是时候考虑有人顶替你的岗位了。”

如果遇到一位心胸不那么开阔的上司,你每天还孜孜不倦地学习,说不准就会被认为是只会将心思都用在读书上,对工作一定不会用心的人。一旦上级对你有了这个印象,那你注定要扮演疑邻偷斧中那个被疑的邻居了,做什么都像贼。

有一个年轻人,天生好学,经常拿最近又在读什么什么书的事情到公司去讲,虽然他工作业绩不错,甚至比许多同事还强一点,但老板却总说他工作不够努力,还可以做得更好。刚开始,心里还有些沾沾自喜,以为是老板重视他,在勉励他,时间长了不免疑惑,自己到底哪里还要做得更好,哪里还不够努力?当某天老板再次听到他讲正在读什么管理名著时,若有所指地说了一句:“如果你把公司的业务资料跟工作相结合再多读几遍,收获也会很大。”此时,他幡然醒悟,原来老板是觉得他太好学,将心思大半放在了学习上,故工作自然不够努力了。反之,如果他把学习的劲头都放到工作上,岂不是会做得更好。

在这个例子中,老板的逻辑,还真不能算错,虽然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大部分朋友考试并不是为了跳槽,而是为了使自己更加充实,竞争力更大。结果证书拿到与没拿到毫无区别,最终加薪提拔这类好事都落在不如你学历高的人身上,甚至连老板的眼神都不如以前亲切了,郁闷之余难免大骂别人,殊不知祸根都是自己平时埋下的。

比较恰当的做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以企业,或以老板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不管是上级有意问你,还是路上遇见没话找话打个过场,你都要记得汇报你做了哪些事,为企业创造了什么效益,再随便点几句正在努力学习某某对企业发展更有用的新东西。

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向上级、老板表达最诚挚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为你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达一下你的忠心。顺便说一句,学习和成长是必需的,但别把自己弄成个不务正业、空闲时间很多的反面典型。

咬定目标不放松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甚至争议。其中有一部分人对这句是这么理解的:不是每个做士兵的最后都能当上将军,既然做士兵,就要先想着做好士兵的本分,至于有没有可以当上将军的那一天,那得看能力和机遇等等。

的确,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有朝一日踏上将军的位置,但作为一个没有想过当将军的士兵,除非机缘巧合,否则他一定做不了将军。

抱着这种先做好本职工作,对以后持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的人,在成功的路上,注定要走更多的弯路,浪费更多的时间。做好本职工作没有错,但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做导向,在工作和人生中迷失的危险将会非常大。

有这样一个案例:

有两个年轻人,是某名校MBA的同班同学。李某在参加了几十次面试后,最终选择到一家生产型企业做一个部门经理。因为它听起来“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机会”,而且这份工作的工资也是蛮高的。上任之后,李某很快发现了部门和公司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于是他运用所学,很快进行了改组计划。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本来支持他的总经理,后来不得不干预,改组暂停。接下来,李某发现部门和公司存在更严重的问题,于是他以高度的热情、责任感和勇气,再次发起改革。但是情况迅速恶化,他的部门人心涣散,其他部门也对他冷眼相向。勉强支撑一年后,李某黯然离职另谋工作。

王某呢,在读MBA的第二年便开始准备工作,花了大量时间分析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以权衡可能的最适合工作。毕业后,他选择了一家与他的目标和价值观相吻合并且是他有经验和能力驾驭的工作。开始工作前,他先花时间了解了部门状况和下属最大的需要,上任后便在总经理的支持下解决了部门的部分需要,赢得群众信任,同时大家看到总经理如此看重他,更是肃然起敬。前几个月,王某与几乎所有人和所有部门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半年后,他针对部门存在的问题,开始小幅度改组。一次一次的小成功之后,不到一年,王某的部门便成为公司的样板。公司上下已经在议论,王某很可能就要获得更高的职务与权力。

人们很容易把李某与王某的不同结局,归结为能力或运气。其实不然,他们除了在建立工作所需的权力和影响力时采取的方式不同外,更重要的区别在他们求职时即已显露。王某有明确的自我分析、目标和定位,再根据目标与定位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企业,而李某则只是对所有的工作机会进行相互比较,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发展空间大、薪水高的职位。由于目标不同,也可以说,由于李某的目标并不明确,他在推动工作中采取了危险的方式,失败也许有运气的因素,但并不出人意料。而王某,则根据自己的规划找到最合适的职位,一步一步看似慢实则快地走向终点。

进入职场以后,很多年轻人身陷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没有勇气去追求什么。对于他们而言,劈头就讲人生的终极信念与目标也许显得过于空洞。处于这种迷失状态的朋友,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和行动。

人生就像一座黑暗的迷宫,迷宫中有许多道路和房间,每个房门后都会放有宝藏,只有那些勇敢地在迷宫中行进的人们才能够得到上天赐予的这些宝藏。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将一扇又一扇的门打开,一直不停地向前走下去。

在黑暗的迷宫中,坚信一定能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宝藏,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唯一理由,这一信念就像黑暗中的烛火为我们带来了光明。然而,如果你的内心体会不到人生的终极信念、使命和目标这样的东西,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一个不断在追求更好,不断在超越自我的人,最终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

“如果我们的行动和方向是正确的,那么最终我们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无数人以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去奋斗。这句话也确实有它的道理,但在工作中,我们要先认清“正确的结果”,再根据结果去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做正确的事”,最终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这绝非“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式的无厘头讨论。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结果”,那你又如何能判断自己是否在做“正确的事”呢?根据美国管理协会曾做过的统计,新成立的小企业十有八九会在六年内倒闭,余下的只有十分之一会在第二个六年后发展成中大型企业。研究这些最终不仅能存活,而且能发展壮大的新兴企业,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公司成立之初,创业者就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