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笔者的拙著《证券投资技术分析》作为教材已经有十几年了,至今已经出版了四版。这几年不断接到读者的来信,要求更多地谈谈技术分析技术在实战中的实际使用问题。由于《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是一本教材,书中的内容就要求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应用方面就不可能做得很好。笔者已经指出,那本书中内容相当于武术中的各种套路,与具体的实战还有差异。我们只知道,实战中最后击倒对手的一招,一定是众多套路中的某一种。然而,事先并不知道究竟会使用到哪一招。对于证券投资来说也一样,我们可以肯定,在行情不同时期的关键性位置,众多技术分析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都可以提供有益的信号,但是,实战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选择运用哪些技术分析方法,这就是理论和实战的差异。

在《证券投资技术分析》中,尽管笔者对于实战的部分有所涉及,也列举了很多的实际案例,但这些案例都是“事后验证”,是孤立地对某种技术分析方法进行说明。对于实战来说,这种介绍技术分析技术的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例如,在实战中,用单点黄金分割线预测价格的底部,就至少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实际价格的反弹位置(值得买入的位置)与黄金分割线所预测的价格,一般都存在差异。在实战中,应该在哪个具体位置采取买入行动呢?第二,从价格历史的实际波动情况看,可以认为,在下降过程中价格一般会在某一条黄金分割线附近达到底部。然而,黄金分割线不只是一条,我们事先并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条最终起作用。这样,实战中如果死等某一条黄金分割线,则可能犯两种错误——错过机会和过早买入。对技术分析的批评之一是,技术分析只能作为事后验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本书中,笔者努力想达到的目的是做一些关于实战的事情。具体地说,需要从实战的角度看待技术分析方法。对此,在具体的叙述中,笔者将尽量对技术分析方法在实战中运用的各个细节进行说明。读者在阅读正文之前,需要了解下面几点:

第一,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对技术分析理念的一些认识,第二部分是具体的实际方法和案例的介绍和分析,第三部分是关于美国期货市场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读者往往不愿意阅读关于理念方面的内容,而愿意直接进入关于如何操作的介绍,这样做其实是有害的。这是因为每种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念之上,如果对相关的理念没有深度的理解,将不利于真正理解实际的方法。因此,阅读本书,需要耐心阅读每个部分,虽然有些内容显得有些枯燥。

第二,本书所介绍的是笔者自己的一些实际使用技术分析方法的体会,不是必然导致投资成功的“秘籍”。对此读者需要有清楚的认识。投资者普遍存在的误区是想掌握一种战无不胜的所谓投资秘籍,而陷入这种误区是有害的。在武术中,即使真的有秘籍存在,也只有少数人能够按照秘籍的方式练成真功,而且还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训练。因此,对多数人来说,“秘籍”是根本不存在的。此外,与武术不同,证券投资的实战本身就是复杂的,不仅仅是“刻苦训练和学习”的问题。即使完全按照“合理的”模式进行训练,也不能保证获得成功。这是因为影响投资成功的因素还有天赋和运气,对于天赋和运气在本书中将有专门的阐述。

第三,投资者必须做大量的记录工作。技术分析最根本的做法是,从历史的实际表现中发现规律并应用到未来,因此,记录是必须要做的工作。至于记录的具体内容,不同的人则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人是自己进行分析学习,总结规律;另一种人是利用别人总结的规律,即“听”别人的。这两种人所记录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多数读者所理解的,应该是第一种人。此时,所记录的关键性内容应该是技术图表和曲线所发出的各种交易信号,以及这些信号所对应的实际结果。之后,根据各种信号的成功率,还需要对原来的信号进行调整,目的是提高成功率。需要说明的是,必须要做大量枯燥的事情,就像武术需要每天重复练习枯燥乏味的基本功一样。

有些“想省事”的投资者,自己不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而总是“听专家的”,这就是第二种人。笔者虽然并不认为“听专家的”有什么不好,但仍然需要做记录工作。所记录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专家”的相关说法。具体地说,某某人,在什么时间,根据什么理由,给出了什么结论,说了什么话,以后的实际结果是什么等等,都应该记录下来。目的是避免被重复忽悠。这是因为,根据大量的记录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哪些人是“真”专家,哪些人是假专家。投资者容易犯的错误是“病急乱投医”,行动的时候,把“专家意见”当成心理医生来安抚自己。必须指出的是,市场中真正的专家应该是那些经常“说得对”的人,而不仅仅是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说话的人,也不一定是具有什么“高级”头衔的人,更不是说话尽是模棱两可、不得要领的人。笔者发现,很多投资者在被忽悠之后,往往不知道是怎么被忽悠的,进而被重复忽悠。

当然,每个人都需要向别人学习,从别人身上吸取有益的东西,只是重点有所不同。以自己的分析为主,则属于第一种人;以“专家意见”为主,则属于第二种人。然而,这两种人,都需要自己做大量的记录工作。对于记录,最好用笔记的形式,不能模模糊糊。此外,为了得到较为可信的结论,“样本或案例”的数量应该是大量的。

第四,采取买卖行动一定需要有理由,但理由本身是否合理并不重要。这句话的前半截显然是正确的,下面只想谈谈后半截。这里所说的“理由”,不是学术意义上的,而是实战意义上的。理由本身的内容是次要的,只要能说服自己,并带来满意的结果就是可以接受的理由,这是技术分析的特点之一。在本书关于章鱼预测足球的章节中,对此将有详细的阐述。

第五,本书中分析的实际案例大多数是投资者向我询问的,绝大部分来自沪深股票市场。对于每个案例,笔者都将选定一个时间区间,对整个波动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在哪些位置,技术分析方法有可能发出信号。通过每个案例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于技术分析方法的认识。此外,还有美国原油期货和天然气的案例,那是我应一个朋友的要求,具体跟踪了较长时间的案例。从这几个实际案例中,笔者发现,技术分析可能更适合期货市场。

第六,本书介绍的方式只是众多方式中的一种。本书中只介绍了少数几种技术分析方法的使用。比如,支撑压力线(包括黄金分割线)、MACD、简化的波浪理论(即本书中的三台阶论)、K线组合形态等。至于其他的方法,不作重点介绍。有些只是在实际案例中提到,有些则根本没有涉及。之所以仅仅选择少数几个技术分析方法进行说明,原因有三:一是篇幅所限;二是没有必要涉及每种技术分析方法;三是对有些方法笔者本人尚未有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体会。“没有必要”是指,如果有三种(最多五种)方法共同分析就足够了,笔者所做的选择当然不是唯一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和做法,读者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根据自己的偏好,自行选择技术分析方法的“搭配”。

第七,本书中介绍的买卖信号系统属于谨慎的,不属于冒险的。具体地说,没有考虑“超”短线的交易信号,多数属于一个月以上的投资,至少在一周以上。此外,对于买入信号,一般有两种做法——追涨和买跌。在本书中介绍的信号基本上是买跌,即在下降到某个支撑位置并出现停顿之后才考虑买入。至于准确捕捉热点、频繁换仓的做法,必然会导致追涨或杀跌,那是极少数有特殊天赋的投资者才能使用的方式,多数投资者是不适合的。

第八,亲自验证是必要的。对于想使用某种方法进行实际指导的读者,还需要明确“亲自验证”的重要性。即使某个方法在别人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不能保证这个方法一定会在你自己的身上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是因为投资者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只有某种方法在不同的多种环境下读者亲自重复使用过,并觉得满意,才能认为自己差不多掌握了某个方法。对某种方法长时间不得要领,是不奇怪的,此时应该放弃这种方法,选择其他方法。

第九,技术分析的核心作用是发出交易的信号,而不是预测价格的走势。关于这一点,在第一章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市场中参与投资的人都愿意做一些预测的工作,例如“猜指数”比赛等,这种预测工作当然是应该做的,但不是技术分析的核心工作。在本书介绍的技术分析方法中,支撑压力具有预测的特征,而技术指标和K线组合更具有交易信号的特征。

由于本书的重点是实战和技术分析方法应用时的细节,对技术分析的基础性知识介绍得很少,读者在阅读之前,最好首先具有技术分析的初步知识;否则,对一些术语的理解可能不到位。此外,书中在关于技术分析的相关理念中,提到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这是数学中的术语,学过数学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点。另外,尽管在各章中可能都有说明,但这里还是要强调,书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图形都是经过除权处理的,其价格与实际价格可能有所不同。

最后,笔者还是想再次强调“记录工作”和“亲自验证”的重要性。投资者必须要做大量的,而且可能是很枯燥的工作,听取别人的建议和讲座,不是听评书和相声。如果从讲座中没有学到对你有益的东西,即使演讲人的口才再好,多么让人爱听,对你来说也是无用的。相反地,即使讲座中的内容很枯燥,多么令人乏味,只要有一句话对你有用,就是有价值的。

本书从开始有想法,到现在阶段性完成,经过了3年,书中的每个字都是笔者亲手写的,没有“复制的”内容。其实,也没有地方去找这些被复制的内容。在这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夏语、周婧、李元玮、杜娟、杨阳、朱圣霏、杨勇等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提供了帮助,周开颜、周德亮、杨小庄、蔡宗林、周克等对部分案例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梁福春、陈春莲、王忠贤、李向红、王军丽等对部分文字进行了校对,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对本书的完成有很积极的作用,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李向科

2012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