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教育·课程: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研究
- 程宜康 吴倩
- 2784字
- 2021-03-28 13:40:46
前言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推动重大的改革,其中探索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技术本科高校或技术应用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重要、最受关注的重大战略举措。由于我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话语系统,相应的理论研究比较充分,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也卓有成效。但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都还仅仅是一种教育行政话语,并没有在理论上得到更多的研究,更没有多少被广泛认同的实践经验。现在我们是否需要回应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是否能够建立一个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的共同话语系统,至少在理论研究上获得某种意义上的统一。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在本书中我们考虑到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概念差异性,以及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特别是因为本书的课题背景是运用技术学范式的研究,因此使用了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表述,表达了高等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概念和意义。这样的教育表述,既表明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独特的教育类型表述的尊重,也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学习本质(广义技术概念下)的强调,当然更是为了便于我们在本书中展开相关问题讨论时予以统称,而无意在这里提出或使用另一种教育类型的称谓。对此,我们希望读者予以理解、包容,毕竟这只是学术性的讨论。
本书所讨论的主题是技术、关于高等技术(职业)的教育和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课程。一段时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关于技术的讨论相对较少,但是,真的很难想象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够只研究职业,而不研究技术,总不能说职业学就是技术学吧。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有一批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教育属性和技术人才培养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尽管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就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来说,基于国外技术与职业教育经验借鉴的研究比较多,对技术本身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技术哲学研究,乃至技术教育的哲学研究,仍然是欠缺的。我们作为高职院校的实践者,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理论上困惑、实践上疑难的问题,因此思考是必然的,正因为有了许多思考,才有了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庆幸的是,我们的思考和研究获得了江苏省有关教育部门和机构的支持,从2010年起,我们承担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论’研究”。本书便是这两个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从技术的哲学思考,引出对教育的哲学思考,这是我们在本书中给予特别关注并深入讨论的话题。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工作”“职业”导向是否应该向“素养”导向转向,这样的转向从根本上看也是根据普遍意义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哲学研究的转向。这一问题其实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之日就始终存在,只是一些表述不同而已。在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产业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必须面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诉求,而技术素养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和规格要求,因此技术素养的培养必将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和人才规格提升成为广泛共识,相应的改革探索已经起步的今天,随着基于技术素养养成的技术教育理念的建立和相应的方法体系研究的深入,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将逐渐丰富与完善,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和技术本科院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将形成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成果。为此,我们在本书中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技术素养导向,作为贯穿于所有讨论话题的核心话语,将技术思维、技术文化作为技术应用性人才技术素养养成的重要目标,并以此作为与中等技术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的重要差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等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需要技术素养。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上述研究思路,能够形成使专科与本科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获得一个能够统一认识的话语体系。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对企业和部分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关于技术素养的调研结果,支持了我们关于技术素养的许多认识和观点。
课程论作为教育学学科范畴的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并不像在基础教育领域那样受到重视。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学术界更多的是关于课程问题的研究,以及基于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借鉴研究,当然也有在此基础上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和实践的创新,一些成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基本指引。但是,以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作为主题的研究课题及成果文献相对较少。由于以往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更多的是基于教育的职业属性,以及对职业工作形而上的认识,因此更多关注的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特征——职业,但是缺少深度关注技术与职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教学特性——专业的技术具性。对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哲学研究,许多学者在课程价值的争论上互不相让,价值研究的二元对立现象非常明显,以至于课程学术问题常常被行政化。从广义技术的概念内涵看,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技术特征在不同的专业或专业领域(工作领域)内具有其专业特性;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学习性质是技术教育的学习,相应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应由技术的本质和特征所决定。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在本书中,我们从理论上提出了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论基本架构,以及课程的职业技术工作逻辑与专业教育逻辑共同组成的双元逻辑,以及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技术素养培养。在实践层面,我们提出了基于“产品、流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及基于技术素养养成的教学模式。
虽然本书已经顺利出版,但是心中仍然是忐忑不安的,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更不是技术哲学的研究者,因此许多理论问题也许并没有完全地想透彻,许多理论性的看法和观点也许还不够严谨,甚至是错误的,一些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践还不够深入,对此,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给予批评和指正。作为长期在高职院校工作的教师、管理者,我们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者和实践者,虽然有时我们还是一些主流观点和主张的疑问者,但是我们和所有在职业技术院校的辛勤工作者一样,初衷是希望我们共同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事业能够科学、健康地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够让社会真正满意,让学习者真正满意。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研究没有止境,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刚刚开始,我们会始终如一地继续关注和实践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把我们相关的研究继续引向深入并完善。
本书的第二章,第五章的第一、第三节,第八章的第一节,由吴倩副教授执笔撰写,其余均由程宜康撰写。
苏州职业大学 程宜康
2016年9月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