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虚拟世界的重要意义:数字化生存

在工业社会之前,人类的生存强烈地依赖于农业的产出,与自然界进行搏斗是人类的生存状态,“世界1”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快速的发展,产生大量的知识,使得“世界3”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

而近几十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得人类的生存状态发生重大变化,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即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1996)一书中首先提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和工作等。

在数字化生存模式下,相对人类能够感知存在的物理世界(时间与三维空间),“世界3”的存在空间是电脑网络空间(Cyber Space),对人类来说是虚拟的,但却客观存在,所以“世界3”就是虚拟世界。

“世界3”成为互联网联结的数字化世界,包括了人类所产生的行为的总合及其体验和感受。人们每天通过不同的终端(电视、手机和计算机等)与“世界3”交互的时间已经长达数小时,“世界3”中的精神产品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如文学、影视和新闻等。“世界3”对人们的影响与“世界1”对人们的影响同等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事实。“世界3”的丰富化使得人类受教育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甚至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的概念开始大行其道。

波普尔也许没有预见信息社会的到来竟然如此之快,所以他认为的“世界3”是知识构成,而我们今天的“世界3”不仅是知识的世界,同时也是信息的世界,而且将所有人从物理上隔离的状态,通过互联网联结在“世界3”中。传统的“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开始出现部分融合的混沌化迹象。“世界2”与“世界3”,即人的主观世界与网络的关系变得如此密切,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人到底是活在物理世界中,还是活在网络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