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花令·花(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 素心落雪编著
- 3318字
- 2020-06-24 23:11:20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大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民间疾苦,题材广泛,寄意深远,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史”。杜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格律严谨,感情真挚,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有《杜工部集》存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恨别:悲恨离别。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胜:能承受。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遭受兵燹之祸的长安城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悲痛情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借景抒情,写长安被叛军攻陷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人民的遭遇更不待言。山河依旧,却已是物是人非。失陷后的长安,满目荒凉,杂草丛生,读来令人深感沉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香鸟语本是美好的事物,应当使人高兴,但想到国家的春天、昔日繁盛的景象却已一去不复返了,诗人睹物伤情,即使美丽的鲜花在眼前绽放,也禁不住流出了眼泪。同时,春鸟啼鸣,如此欢快,而自己却远离家人,无心欣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事紧张,连绵不绝,杀伐不断,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结句通过描写人的动作来表现感情,着意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诗人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形象。忧国忧民的感情逐渐具体、深入、强烈。结尾既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意味深长,是别具匠心的安排。
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后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忠君爱国的杜甫将家小安顿与鄜州后便只身投奔肃宗,不幸中途被叛军所俘,带至长安,被迫长期滞留于沦陷的长安城中,本诗即当时所作。
名家点评
〔元〕方回: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瀛奎律髓》)
〔明〕钟惺: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家书”句)此句烂熟,人口不厌,于此更见身份。(《唐诗归》)
〔清〕纪昀: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瀛奎律髓刊误》)
〔近代〕陈衍: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石遗室诗话》)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黄师塔:指一位姓黄的僧人死后所葬的墓塔。
一簇:一丛。
简析
《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这首诗是第五首,写诗人到黄师塔前看花,描绘了一幅早春的画面,表现了桃花之美及诗人赏花、爱花的审美心理。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诗人于阳光明媚的春日散步至黄师塔墓前,一江的碧波春水径自东流。春和景明,诗人亦想饱览这无限春光,怎奈暖风熏得人微醉,只得倚着这春风小憩片刻。“倚”字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将诗人在微微的懒倦状态下向往美好春光的情状刻画得形象生动。“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师亡无主,桃花却仍自在地开着,字里行间,流露出无人赏识的淡淡哀愁。这里叠用“爱”字,言诗人看了浅红看深红,应接不暇,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仕途不顺,济世梦断,饱经离乱,杜甫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离乡客蜀,并在成都西郊草堂安顿下来,因此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排遣郁闷,隐藏着悲的情调。
背景
本诗约创作于唐上元二年(761),此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逐渐安定,但诗人也已近暮年,内心无限感慨,借赏花遣愁散闷。
名家点评
〔南宋〕陆游:予在成都,偶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盖谓僧所葬之塔。于是乃悟杜诗“黄师塔前江水东”之句。(《老学庵笔记》卷九)
〔明〕陆时雍: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矣。杜子美云:“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余以为深浅俱佳,惟是天然者可爱。(《诗镜总记》)
〔清〕浦起龙:两“爱”字有致。(《读杜心解》)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
蹊(xī):指小路。
留连:留恋。
简析
这首写景小诗是杜甫的组诗作品《江畔独步寻花》中的第六首,全诗通过对春日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鲜艳明快的春光图,表现了诗人欢欣愉悦的心情。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邻居人名入诗,生活情趣颇浓。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则生动呈现了繁花锦簇把枝条都压弯了的情状,“压”“低”二字用得形象准确、生动传神。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写蝴蝶飞舞,流连于花间,暗示出花的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渲染了春意闹的情趣。末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写清脆啼鸣的黄莺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恰恰”二字,极富韵律,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娇”字则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给人心理上愉快轻松的感觉。全诗视听结合,使人身临其境。
背景
这首组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上元元年(760)杜甫在饱经战乱之后,来到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住所。第二年(或第三年)春暖花开,他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时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一组诗。
名家点评
〔北宋〕苏轼: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东坡题跋》)
〔明〕王嗣奭:其六之妙,在“留连”“自在”,春光骀荡,又觉恼人。(《杜臆》)
〔清〕浦起龙:“黄四娘”自是妓人,用“戏蝶”“娇莺”恰合,四更胜三。(《读杜心解》)
〔清〕黄叔灿:“时时舞”,故曰“留连”;“恰恰啼”,故曰“自在”。二语以莺蝶起兴,见黄四娘家花朵之宜人也。(《唐诗笺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潜:暗暗地,悄悄地。
野径:乡间小路。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抒发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开头用一个“好”字来赞美春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仿佛知道人间万物对雨水的渴求而专程赶来。后两句将春雨的形象进一步刻画描绘,“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春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的可贵品质,它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劳动和生活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如此善解人意的春雨,怎会不让人喜呢?“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屋外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江面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中全是黑沉沉的云。由此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十个字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脱离眼前景,转写想象中的景色。经过这可爱春雨一夜的洗礼浸润,明天清晨的锦官城(成都)必然是一片“红湿”,朵朵色彩斑斓、娇嫩欲滴的鲜花将把这座古老的城市装扮得绚烂多彩。全诗通篇流露出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限喜爱及对其无私奉献品质的赞美之情。
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本诗便是这一时期杜甫心境的表达。
名家点评
〔明〕周珽:此诗妙在春时雨,首联便得所喜之故,后摹雨景入细,而一结见春,尤有可爱处。(《删补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清〕浦起龙:起有悟境,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五六拓开,自是定法。结语亦从悟得,乃是意其然也。通首下字,从咀含而出。“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读杜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