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花令·雪(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 素心落雪编著
- 3594字
- 2020-06-24 23:10:42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今巩义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民间疾苦,题材广泛,寄意深远,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被誉为“诗史”。杜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格律严谨,感情真挚,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对雪
唐·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释
战哭:指在战场上哭泣的士兵。
新鬼:新死去士兵的鬼魂。
愁吟:哀吟。
尊:通“樽”,似壶而口大,盛酒器。
愁坐:含忧默坐。
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字。
简析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而又无能为力的苦恼心情。
“战哭多新鬼”,一个“多”字,足见动乱之中,战场上战斗之惨烈。“愁吟独老翁”,一个“独”字,凸显了诗人之孤独无助。“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两句,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诗人困居长安,生活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柴火也所剩无几。“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前线战况和家人的消息都无从获悉,诗人只能忧愁地坐着用手在空中画字。
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年间,杜甫陷居长安时所作。杜甫在写这首诗前不久,宰相房琯率领唐军与安禄山叛军展开大战,大败,死伤几万人。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被押解回长安。
名家点评
〔元〕方回:他人对雪必豪饮低唱,极其乐。唯老杜不然,每极天下之忧。(《瀛奎律髓》)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蒹葭
唐·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注释
蒹葭:植物名,即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一般生长于沼泽、河沿、海滩等湿地。
摧折:摧残折断。
自守:保卫自己,坚守自我。
若何:怎么办。
花戴雪:暗指花开。芦苇花为灰白之色,花开如同顶着白雪。
江湖后摇落:此处江湖引申为退隐。
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简析
诗人借蒹葭感叹岁月无情流逝,通过蒹葭生命的脆弱和衰败景象,寓情于景,抒发自己的不得志。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写蒹葭面对摧残不能保全自我,何况又被瑟瑟秋风吹打。“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诗人感叹蒹葭花期短暂,只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之后叶子很快就会沉入水中。“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描写蒹葭生命的脆弱,蒹葭在形体柔弱的时候如果有春风拂过,那么春风来得太早;当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太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诗人通过此句感慨时光易逝,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
岁暮: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底。
边隅:边疆地区,指被吐蕃扰袭或攻陷的陇蜀一带。
雪岭:松潘县南雪栏山。
江城:诗人所在的梓州。
请缨:将士自动请求出兵击敌。
敢:岂敢,何敢。
爱:吝惜。
简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时局艰难,朝廷却无人请缨抗敌,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
“岁暮远为客”,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之叹。“边隅还用兵”,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一个“还”字,隐含着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动”字既写出了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峻,又暗示了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颈联高度概括了安史之乱以来的时局。内忧外患,百姓生灵涂炭,而昏庸无能的官员却无动于衷。“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诗人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只能在寂寞无聊中打发岁月,令人烦忧。
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广德元年(763)年底,吐蕃攻陷蜀郡西北的松州、维州、保州,时杜甫欲下江东。拟由阆州乘船沿嘉陵江南下。此诗或作于离梓之前,或作于抵阆之后。
名家点评
〔清〕仇兆鳌:“烟尘”“鼓角”,蒙上“用兵”。当此“流血”不已,“请缨”无人,安忍惜死不救哉?故虽“寂寞”之中,而壮心忽觉惊起。可见公济时之志,至老尤存也。(《杜诗详注》)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野望二首(其一)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维、保三州。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风尘:比喻战乱。
迟暮:指年老。
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极目:极目远望。
简析
这首诗写野望所见,抒发忧家忧国之情。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首联写西山与锦江之景。白雪覆盖的西山护卫着三城,万里桥横跨成都南面清澈的锦江。“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诗人由眼前景联想到失散的兄弟,海内处处都有战争的烟尘,兄弟被分隔在遥远的异乡。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天涯,因为思念亲人而泪洒衣裳。“惟将迟暮供多病”,诗人转而描写自己。诗人体弱多病,不能为朝廷尽力让他感到忧伤。由此一颗赤子般的报国之心天地可鉴。“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尾联写诗人骑马来到郊外极目远望,看到世事日益萧条,更加重了心中的忧伤。全诗由景入题,语言淳朴凝练,感情真挚深沉。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身居草堂之时,杜甫以“野望”为题,抒写心中的忧虑与感怀。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霁(jì):雪停。
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指诸葛亮。
跃马:指公孙述。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寂寥:稀少。
简析
这首诗写冬夜景色,暗含伤乱思乡之意。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首联点明了时间。“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诗人把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来,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拂晓前所闻。一听到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发出无限感慨。曾经的智者,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感伤的情绪。
这首诗是杜甫律诗的典范之作。全诗运用了正面烘托、对比等表现手法,笔调苍凉,音调铿锵。
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杜甫的好友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名家点评
〔明〕王嗣奭:此诗全于起结着意。而向来论诗止称“五更”一联,并不知其微意之所在也。“卧龙”句终为自家才不得施,志不得展而发,非笑诸葛也。(《杜臆》)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今江苏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成都浣花溪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衬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一个“鸣”字把黄鹂描写得更加生动活泼。“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此句表明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思念故乡。
全诗看起来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了统一的意境。
这首小诗,四句诗一句一景,景物描写有声有色,意境优美。
背景
这首诗为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夏之交杜甫于成都草堂所作。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即兴写下此诗。
名家点评
〔清〕杨伦:此皆就所见掇拾成诗,亦漫兴之类。(《杜诗镜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