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在恋爱中修行(2)

转化贪爱的习气

爱欲之意是常流之水,习气与我慢也是如此。我们的思维与认识受爱欲的染污;我们掩埋真如实相因而蒙蔽了自我无所照见。

——《爱欲网经》偈十

习气以种子的形式存在我们每个人之内,有些种子沿袭自我们的祖先、祖父母和父母,有的是由此生经历的困难所创造。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未觉知到这些能量在体内的运作。我们想要忠守一段关系,但习气在我们的认识上着色,引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艰难。

修习正念,我们开始觉知这些沿袭而来的习气。我们或许会发现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他们在这些习气面前同样也是不堪一击。我们可以不带判断地觉知这些负面习气根源于我们的先辈。笑对我们的各种缺点,笑对自我的习气。

或许在过去,在意识到自己无意识间在做一些事,一些可能是承袭而来的行为模式时,我们会把这归咎于个体的孤立自我。修习觉知,我们开始明白自己的行为有更深的根源,并且可以转化这些习气。

修习正念,我们辨识到惯性的欲望。正念与正定帮助我们观察并发现知己行为的根源。我们的行为可能是昨天发生的一件事所引发,又或许根植于我们的祖先,源于三百年前的某种经历。

笑对外在激怒不动心,引导性能量投向善业,这时我们能够觉知自己的能力,珍视它,并继续下去。关键在于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有觉知。正念帮助我们理解行为的根源。

如果我们还不能转化习气,那么,即使跳出一段关系的牢笼,也不过是再次堕入了另一座牢笼。我们与伴侣或配偶相处过程中一旦遭受挫折和痛苦,就会想到分手和离婚,这是普遍的做法。离开对方,我们以为自己就将获得自由。认为对方造成我们的痛苦。但事实上,即使分手或离婚之初,我们可能会觉得更加自由,但往往不多久又会与新人纠缠不清。我们想忠实这段新的关系,但最终还是重蹈覆辙。我们都是习气的受害者。思维、言语和行为的方式并未因为新人换旧人而有所改变。我们的行为给旧人带来的痛苦,现在施加在新人身上,于是制造了另一座地狱。

但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有觉知,就会知道这些行为是否有益,从而决心不再重复它们。如果我们对自身的习气有觉知,更加留心我们的思维、言语和行为,那么我们不仅可以转化自己,还可以转化种下这些种子的祖先们。我们能这样做,这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也有能力笑对愤怒。如果一个人保持冷静并笑对愤怒,整个世界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和平。

去除贪爱,先去除分别之心

傲慢与习气是同流之水。它通常与性的自我价值感紧密相关。如果有人被我们吸引,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傲慢获得了满足。我们感觉自己拥有某种价值、吸引力或优秀品质,所以对方才会依恋我们。我们希望与某人为伍,以此证明自己的才干或美貌。如果是孤身一人,这通常会被看作是自己无趣或不够美的证明,并因此感到痛苦。

我们总是在不断攀比。周围经常看到的形象以及自己对他人肤浅的认识,这些都巩固我们的想法。我们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要么高人一等,再不然就是琢磨如何争个不相上下。这三种我慢——低等、高等与平等——与我们的性能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维持一个独立有我的观念是所有我慢的根源。我们看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因而要与人比较并分出个高低贵贱。然而深入观察,我们发现没有一个“我”可用来比较。二元思维是我们执着与贪爱的基础。

我们有两只手并为它们取名,一只叫左手,另一只叫右手。你有见过这两只手相互争斗么?我是从未见过。每次左手受伤,我注意到我的右手自然会过来帮忙。所以身体内部必定是存在如同爱一般的东西。有时,我的双手相互帮助;有时,它们各自行动,但它们从不争斗。

我的右手鸣钟、写作、练字、倒茶,但它不会看低左手而侮慢地说道:“诶,左手兄,你真是一无是处。所有的诗篇,都是我写的。所有德语、法语和英语的书法,也都是我写的。你一点用都没有。真是一无是处。”右手不曾遭受我慢情结的苦。左手也从未遭受自卑情结的苦。这多么美好!当我的左手出现问题时,右手就会马上赶来。它从来不会说:“你一定要报偿我。我经常过来帮你,这是你欠我的。”

经书中阐述欲望之流如何与我慢流水一同流淌。我们希望证明自己是个人物,体现自我的价值,所以需要找个人来认同自己,这种我执把他人也拽入了痛苦的深渊。多么可悲。当能够洞见自己的伴侣,如果不再是与我们分离的个体,不再是高于我们,低于我们,甚至也不是与我们平等的人,如此便拥有无分别的智慧。我们把他人的快乐看做自己的快乐,他们的痛苦是我们的痛苦。

看着你自己的手。五根手指就像家里的五个兄弟姐妹。设想我们是一家五口。当我们记得一个家人遭受痛苦,所有人都会一同受苦时,便拥有了无分别的智慧。而当对方感到快乐时,我们也会觉得快乐。

极少有人可以用无常与无我的慧光观照爱与浪漫。成就无我的境界,我们得以在亲爱人之中看到自己,也可以在自我之中看见亲爱人。那时我们会变得健康、轻松与快乐。轻视或赞美亲爱人就是轻视或赞扬我们自己。无我智慧帮助化解情欲障碍。我们不否定爱,而是要在无我智慧的光照下看到真正的爱。

爱的真正含义是感知无分别。我们应当拥有包容、平等的心性,这样才能没有界限地去爱。包容、平等心,即是三种我慢——高、低、平等——的止息。我们不再分别,能够包容一切,不再受苦。没有分别之爱的地方,就是痛苦灭去的福地。

觉悟,放下

心念如流水自由流淌,爱欲若葛藤抽芽纠结。唯有真正的般若智慧能够清晰分辨此一真实,帮助我们斩断心念的根本。

——《爱欲网经》偈十一

觉悟之后不久,佛陀回到自己的故国。他看到国家的政治状况十分恶劣。父亲已经过世,很多高级政府官员贪污腐败。贪爱的化身魔罗现身说道:“佛陀,你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政治家。如果你决定回来成为国王,你能挽救自己的国家,挽救整个世界。”佛陀回答道:“魔罗,我的老友,环境的改变需要很多条件,而非只取决于国王是谁。七年前,我为了修习离开这个王国。自那时起,我已领悟到很多的真相,我能够帮助无数的人,这要比我成为国王所能帮助的人多得多。”

每个人心中驱使我们的欲望是魔。内心的魔念道:“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不过魔在说这些话时,我们必须知道它们出自魔罗之口。“我知道你,你是我心中的魔。”每个人心中都住着很多魔。它们现身并对我们说话。一旦意识到这个负面的能量,我们可以说:“我亲爱的魔,我知道你在那里。你不能驱使我。”

情欲生起时,你说:“我亲爱的情欲,我知道你的根本。你是错误认识生发的欲望。但我现在心无贪求,所以你不能左右我。即便你在那里,也无法驱使我。我没有更多的希望,对你也不再有错误认识。你如何显现?”

现在,你就像那条已经知道饵里藏钩的鱼。你知道诱饵不是滋养来源,所以不再被它捕获。你头脑清澈。你已觉醒,不再受种种诱惑的驱使。

放下我慢,深入观察我们的习气,这时贪爱也消散了。我们灭除指使我们的能量,解开驱使我们的心结。我们从地狱中解脱出来。看得越深,理解就越透彻。解开所有的心结,然后便自由了。

第四节 成为自我的皈依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种欲望,希望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并被人认识和理解。这是一种心灵深处的自然渴求。然而,这样一种渴求,却往往促使我们等待身外之物。

通常,我们还没时间了解我们自己,就已经找到了爱的对象。又或者,我们不断等待外在事物来满足我们。如今生活在工业化国家的人们,很多人不是一直在打电话,就是在查看邮箱,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所有人有时都会感到孤独和空虚。这些感觉袭来时,我们通过消费食物或酒精,或参与性活动来填补空虚感。然而,纵使我们享受其中,空虚感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愈发深切。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以及我们的亲爱人,我们才能够转化这样的孤独感。

两个人即使在一起有了孩子,仍然是分离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种分离感不是两人同居,抑或保持性的关系,甚或拥有共同的后代就能够排遣的。只有修习正念,真正回归自我并相互守护,我们才能够驱散相互间的分离感。

接纳自己的情绪

自囚于爱欲的罗网,恰如蚕儿作茧自缚。智者斩断并舍弃引发欲望的认识。无分别观照爱欲的所缘,所有痛苦不再近前。

——《爱欲网经》偈十七

经书中利用蚕的形象譬喻世人。蚕缠丝绕茧裹缚自己,待结茧完毕,它就在里面休眠。蚕筑造自己的茧。我们选择注意的对象也为自己筑造了一个茧。注意有不同类型。有一种注意对我们是有益的,比如注意我们的呼吸或钟声。这种注意称作如理作意。注意对象决定我们内心的平和与否。比如说,我们专注于钟声时,心神自然平静下来且安然不动。

感受有苦受和乐受之分。眼观一相或是耳闻一声时,我们对它辨识并生起感受和认识。我们的感受引发认识。认识跟随并从属于感受。我们以为事物有丑陋和美好,喜人与厌人之分。喜悦感觉是乐受,忧苦感觉为苦受。

我们的感受通常都是错误的。我们接触对象并以为它是爱乐我净的化身。以为爱是柔情蜜语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我们把自己的痛苦归咎于他人或其他群体,又或者是时运不济,然而外在因缘并不是痛苦显现的原因。痛苦早已在我们心中。

一个人的降生不是生命的开始而是延续。我们出生时,所有各色种子——善的种子,残忍的种子,觉醒的种子——就已潜藏心中。然而,究竟是善的显现还是残忍的显现却赖于我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滋养了什么种子。心中真实的伤痛感受,强烈情绪和烦恼认识,让我们骚动或是恐惧。但在正念能量的庇护下,我们可以与这些不良情绪共处而不是逃跑。如同父母拥抱孩子一般拥抱它们,对它们说:“亲爱的,我就在你身边;我回来了。我会好好地照顾你。”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照顾自己的情绪、感受与认识。

接纳自己的身体

众生散乱,心念放逸,妄计爱欲所缘为净,殊不知此种执着的迅猛生长将去除我们所有的自由,生发莫大的痛苦。

——《爱欲网经》偈十八

正念之人能够照见爱欲所缘不净的本性。如此,他们得以舍弃欲望,逃离束缚并斩断老死的忧患。

——《爱欲网经》偈十九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在外在形象上投入大量资源。对形体美的执着,是我们需要舍弃的东西,然而似乎大多数人对此却追逐不息。在全世界各大都市,你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现象。化妆品商店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产品承诺可以让我们变得美丽而时尚。人们跑去看医生,要求改变他们的身体或面部。依赖手术刀和化学药品来切割调整自己的身体部位,以为这会让他们变得更有吸引力。

眼识色相便受之迷惑,乃是无明世事无常所致。愚蒙之人妄计色相圆满而美好。殊不知,外相都虚妄无实,流转不息。

——《爱欲网经》偈十六

每一个人都希望他们的外貌更加迷人,然而外貌即无法持久,也非真实。纵然如此,我们仍受自己镜像和他人外表的迷惑。我们能够确信的一件事是外貌和肉身终将改变,因而执着于此毫无用处。数以百计的杂志和网站都告诉我们,为了成功,我们的外貌必须是这样或是那样,必须使用这样或那样的产品。因为无法接纳自己的身体,无数人为此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被人接纳。

接纳自己的身体对平和与自由至为重要。每一个生命的降生,都是人性田园里的一朵花。世上每一朵花都各不相同。不能接纳你的身体,你的思想,你就无法成为自我的归属。很多年轻人都拒绝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却妄想成为他人的依靠。然而一个飘零无着没有归属之人,如何又能够庇护他人?

我曾经写过这样一句书法:“做美丽的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修习。心中建造自己的皈依时,你会变得越来越美。你内在的平和、温暖与喜悦,熠熠闪耀,光芒世间。

心意触摸到愉悦之际,五欲生起。真正的勇士能迅速断除这些欲望。

——《爱欲网经》偈二十九

我们总是被可喜、可爱和迷人的东西俘虏。然而,迷人外表是虚妄。我们受它们引诱,而一旦为之所捕,接下来就要受苦。

佛陀曾讲过饮鸩止渴的故事。一个口渴难耐的人看到一杯清水,他以为喝下这杯水自己就会获得满足。不过,凑近一瞧,他看到上面的标签说这是一杯毒药。喝了它,人就会死去。然而这水看上去是那样清澈、新鲜和芳香。智者会对自己说:“我最好别喝。我会找到其他水源的。”但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外表是如此诱人,我们会说:“我要喝了它。如果死了,至少也死个痛快。”

我们拥有智慧,我们拥有理解。我们知道喝下那杯水自己将会死去。但最终还是喝了。很多人都是这样,随时准备为徒有迷人外表的事物去死。然而有很多水源可以满足我们的渴欲,而又不让我们陷于危险的境地。

佛陀还曾说过水塘游鱼的例子。水塘里一条鱼看到一片诱人的鱼饵,正准备咬的当头,另一条鱼对它说:“不要,不要这么做,那饵里面有鱼钩。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我以前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但是这条鱼还很年轻,涉世未深,还很容易冲动。它说:“不行!鱼饵实在太诱人了,我想吃。我会像你上次一样活下来的。”欲望是如此强烈,我们甚至愿意为此冒险。很多年轻人说:“我想活得爽快。无论什么后果我都会自己承担。”然而,食饵一时爽,痛苦即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