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立场、视角及意义

1998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项目。2003年以后,各成员国在此基础上还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认定和保护工作。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事件首当其冲,成为2004年中国社会文化的热点话题之一,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强烈反响。人们普遍参与其中,发表了很多如何对待中国传统节日的观点和看法,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也都积极地表明立场,并有所行动。

然而,在撰写该论著的过程中,笔者所看到的端午节资料,却显示出大众流行的说法与学术研究的观点之间相去甚远,这是此项研究探讨兴趣的开端。究竟中国的端午节有着哪些内涵意义和表现形态,如何进行传承,又怎样经历着变迁;在现当代的中国社会中,国家力量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传统节日应该如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加以保护;传统节日在民间的叙事方式与民族国家对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展示及其对民众的期待之间又会存在着怎样的差距等。从端午节入手可能有助于厘清脉络、澄清认识并找到看待这些问题的思路,于是我选定了端午习俗作为研究的主要论题。

从论题的学术价值来看,首先,在绵延的中国文化中,岁时节日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节日,有特定的时间段,通常被看作是特殊的日子,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在口头传统上也有特定的解释和说明,并且在饮食、服饰、行为、活动等方面也往往要采取特别的方式来庆祝或度过这个节日。端午的历史和节日内容,都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它与春节、中秋,有时再加上清明,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节日,是民俗学视角关注人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专题。但另一方面,在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变迁过程中,端午节的节日事象在传承过程中也存在着对传统的“发明”与再创造,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例如,龙舟竞渡成为国内外的体育赛事或政府招商引资的平台,具有了鲜明的现代性与国际性,为学科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从学术研究资料的积累上,端午节的话题拥有较为完整的学术话语的流脉,“岁时”一直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端午为主题的学术研究具有持续性的传统价值。除了较早时期黄石的《端午礼俗史》之外,在1949年之后很长一个时期,由于端午节民俗事象存在诸多“迷信”元素而备受研究者的冷落。而自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端午的各种民俗事象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都加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虽然关于端午事象的描述与介绍性的普及读物就像介绍其他节日的一样多,局部地区的个案调查和研究也有一些论文出现,但是就总体而言,端午节的研究内容常常是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研究的组成部分而出现的,甚至对相关民俗事象的描述或语焉不详,或畸轻畸重,至于专题研究或深入分析的学术性著作几乎没有。因此,聚焦于新时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事象变迁及其相关意义的揭示,不仅具有学术史的延续价值,而且还具有专题研究深入探讨的可能空间。

再次,从民俗学学科本位和笔者就读的《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这一博士课程的专业方向来看,端午节不仅是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传统节日,同时,它也是众多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过时间推移、族群流动、地域传播、事项演化等种种复杂交织的文化变迁,端午节已经融入到少数民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了,但是这一趋势似乎较少为学者们所特别注重,以端午事项为例的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方式与构成,也没有得到过清晰地勾勒或揭示。有多种资料表明,苗族、土家族、白族、傣族、侗族、布依族、彝族、赫哲族、普米族、纳西族、京族、畲族等26个少数民族都过端午节。不过,他们各自端午的具体事象和表现与汉族相比,有的与端午节完全相同,有的或多或少吸收了端午元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化涵化”;还有的只表现出很少的端午习俗特征,其节日的本义却与端午不大相同,以往对这类节日存在着“文化误读”的倾向。这样来看,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个视角,是以往端午研究的多数成果所忽略的,需要再广泛而深入地收集资料,并要有持久跟踪式的调查。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端午节文化,不仅可以补充中国端午节的过节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还极大地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从论题的现实意义上看,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中国也由上至下地进行着对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收集、整理、申报和认定工作,并着手实施国家级的保护项目。由于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界的长期努力工作,江陵端午祭作为韩国政府申报人类非物质遗产的项目,2005年11月,韩国江陵端午祭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系列事件在中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人们思考着国民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学术界和政府也将对传统节日的关注提上了日程。此外,端午节的部分活动(要素),也已经成为国际性的活动或事件,比如说龙舟竞渡,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它已经发展成为体育运动赛事或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策的主角。尤其是在中华民族进入文化自觉、重建文化话语体系的当下,传统往往成为国家寻找文化价值的来源和根基,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是文化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的重要标识。可以说,在这种趋势中,端午节成为了民族国家的文化表述及对内对外文化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学术研究的专题,很有必要较为清晰地梳理出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源流,归纳出端午习俗内容的基本分类,而不再限于对这一节日所包含的某一种事项进行单一化切割式的研究,而且要从整体观的视角出发,对端午节的当前现状和基本文化内涵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索。

综上所述,如下的讨论显得尤为重要:梳理端午节的发展历史和地域变迁的轨迹,在其形成源流和普及流布的过程中分析民俗事象出现或消失的情形;通过考察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各地端午节的不同事象与形态,基于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尝试进行关于端午习俗的基本分类;结合多点田野调查的素材,基于对端午节核心元素的普遍性和变动元素的多样性的分析,来探寻端午节鲜活存续的实际面貌。在此基础上,纳入民俗主义概念作为一种基本认识,将传统的发明和再造视为文化表述的一种手段,探讨端午节在民族国家的文化政策影响下,甚至在全球化浪潮的进程中的状态和走向,分析端午节在现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文化表述情况、发展方向及其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