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成活律—包容律—联结律

一 小句成活律

居于汉语语法系统的中枢地位的小句,在构成和使用中存在能否成活的问题。小句成活律,揭示小句成型和生效的必要条件。基本规律有二。

成活律1:句子语气+可成句构件语法单位=小句成型。

成活律2:句子语气+可成句构件语法单位+意旨的有效表述=小句生效。

(一)关于成活律1

小句的成型,有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二者不可或缺。

1.句子语气

有了句子语气,小句才能成立;有了不同的句子语气,小句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语气类型。比方:

又看到一个亮点

没有句子语气,这只是可成句的构件语法单位,还不成为小句。假若甲告诉乙一个事实:“又看到一个亮点。”这时这个语法单位带上了陈述语气(有相应的语调),才形成了属于陈述句的一个小句。假若几个人注视着远方,甲忽然惊叫:“又看到一个亮点!”这时这个语法单位带上了感叹语气(有相应的语调),才形成了偏向感叹句的一个小句。假若乙问甲:“又看到一个亮点?”这时这个语法单位带上了疑问语气(有相应的语调),才形成属于疑问句的一个小句。

陈述、感叹、祈使、疑问,这是句子语气的四大类型。它们配合意旨表述的需要,为形成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服务。

凡是句子语气,都有相应的句子语调。大体说,有两类:一类是降调,一类是升调。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采取降调,一部分疑问句采取升调。稍稍具体一点说:陈述句一般语调平匀,末尾稍微下降;感叹句的语调一般是先上升后下降;祈使句的语调一般是逐步下降;一部分疑问句的语调则是句末上升。

语气也好,语调也好,实际上都相当复杂。语气、语调的具体情况如何,语气和语调之间的具体联系怎样,必须通过精密的语音分析手段才能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

2.可成句的构件语法单位

小句的形成,缺少句子语气固然不行,缺少可成句的构件语法单位同样不行。

可成句的构件语法单位,指的是能够独立地反映一个“意旨”、一个“意图”的词或短语。

一个词,如果能够反映一个意旨或意图,那么,只要有表述的需要,就可以同特定的句子语气相结合,形成小句。这样的小句是“单词句”。比如:

熊猫! (名词单词句)

谢谢! (动词单词句)

漂亮! (形容词单词句)

谁? (代词单词句)

哦? (叹词单词句)

一个短语,如果能够反映一个意旨或意图,那么,在有表述需要的时候,可以同特定的句子语气相结合,形成小句。这样的小句包含各种各样的结构关系,一般根据具体的结构关系来命名。比如:

熊猫很温顺。 (主谓句)

有人? (动宾句)

好聪明的孩子! (定心句)

好说! (状心句)

痛得他大声叫喊。 (心补句)

上车买票! (连动句)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兼语句)

小句可以是短句,也可以是长句,当然也可以是不长不短的句子。有的构件语法单位很大,包含有几十个甚至一两百个音节。由这样的语法单位构成的小句,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关系的长句。

并不是任何构件语法单位都可以成句。比如“加以”“和”“吗”这样的词,由于它们很难单独跟某一“意旨”或某一“意图”联系起来,因而很难跟特定语气结合起来形成小句。

(二)关于成活律2

小句的生效,还需要第三个必要条件:意旨的有效表述。成型的句子,不一定是都能够存活的句子。有的句子,已经成型,但如果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便是病句,不能存活,不能生效。

意旨的有效表述,指的是:通过所用的小句,能够有效地把说话的意旨或意图表述出来。是否有效,跟希望取得的效果有关。把话说得清楚而准确,这固然是有效的;为了让对方摸不着头脑,有意把话说得模糊含混,这也是有效的。要做到意旨的有效表述,需要顾及下面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个方面是小句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应该具备的成分不可缺少;成分之间配搭得当;语法手段使用正确。常见的病句,或者成分残缺,或者配搭不当,或者不能正确使用语法手段,都是未能调整好内部因素。比如:

(1)这一期我们发表了评介张力的小说《山里人》,梁东斑的小说《亮光》,戴莉莉的散文《家乡的小河》。

(2)游击队包围和截断了敌人的退路。

(3)在他和我闹了一场之后,把小凯送到幼儿园去了。

前一例,“发表了”什么?缺少了一个可以成为宾语中心的“(的)文章”。中间一例,退路可以截断,却不能包围。“包围”和“退路”配搭不拢。后一例,介词“在”错位,即摆不对地方。应把“在”移到“他”的后边,或者干脆不用“在”。

另一个方面是小句的外部因素。主要指的是语境,包括对话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在许多情况下,语境可以弥补小句内部因素的不足。有的小句,孤立看成分不齐备,但有了语境的补足便可以生效。比方,孤立地看“我不是”,缺个判断宾语,意思不清;如果出现在特定语境之中,情况便不同:

[对话]

甲:你是他的同伙?

乙:我不是。(=我不是他的同伙。)

甲:你是他的亲戚?

乙:我不是。(=我不是他的亲戚。)

[上下文]

我父亲是公司董事长,可我不是!

(=我不是公司董事长!)

我哥哥只想当个副手,但我不是!

(=我不是只想当个副手!)

这里的“我不是”,都能有效表述意旨。

再看几个实际用例:

(4)我拉着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黄果树下,一下子就走到的。”(冰心《小桔灯》)

(5)不光孩子,连大人都乏呀!(锦云等《“大能人”趣话》)

(6)连土地都难以做到旱涝保收,何况人?(李国文《花园街5号》)

前一例,答句由问句得到补足:“(我的家)就在山窝那棵黄果树下,……”;中间一例,上句由下句得到补足:“不光孩子(乏)”;后一例,下句由上句得到补足:“人(自然难以做到旱涝保收)”(比喻说明对人不应过分苛求)。

小句依赖于语境而出现的成分不齐备现象,是不影响意旨有效表述的一种成分简省现象。简省的主要类型有四。

其一,受结构制约的简省。简省的内容可以意会,但不能直接在句子中补出。使用范围较窄,只见于“尚且……何况……”“连……别说……”之类句式。若要把简省的内容补出,就必须删除“何况”“别说”。如例(6)。又如:连一只兔子都没看到,别说熊猫了。→连一只兔子都没看到,熊猫更看不到了。

其二,为避免重复的简省。简省的内容可以根据对话或上下文明确地在句子中补出。包括:a.对话简省。某成分因对方话语里已经出现而简省。b.承前简省。后小句某成分因前小句里已经出现而简省。c.蒙后简省。前小句某成分因后小句里将要出现而简省。如例(4)是对话简省,例(5)是承前简省。又如:

(7)“书记他们哪?”“都上堤啦!”(管桦《暴风雨之夜》)

(=“书记他们(到哪儿去了)呢?”“(书记他们)都上堤啦!”)

(8)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杨朔《荔枝蜜》)

(=……我却总不大喜欢(蜜蜂)。)

(9)吃那些没收进主人家仓房里的东西,我还一次也没有被人家抓到过。(张洁《挖荠菜》)

(=(我)吃那些主人家没收进仓房里的东西,……)

前一例是对话简省,中间一例是承前简省,后一例是蒙后简省。

其三,只突出一点的大幅度简省。即只突出强调某一个着眼点,别的语言成分通通简省。这种简省说到底还是为了避免重复,但它不是小片断的,而是大幅度的。比如:

(10)甲:小三儿刚刚沿着铁路疯一般地跑。

乙:沿着铁路?

(11)甲:你打算什么时候走?

乙:马上。

这里有两个大幅度简省:“沿着铁路?”“马上。”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

(12)本来嘛!

(13)所以咯!

这也是大幅度简省。

其四,造成意会性主语空位的特殊简省。指的是:前后两个小句连用,后一个小句的主语留有空位,空位上的内容即前一个小句的内容,这可以意会。例如:

(14)如果你不这样做,势将引起不良后果。(毛泽东《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

上例是个假设复句,包含两个小句,两个小句分别成为前后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是“你不这样做”,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实际上也是“你不这样做”。这便形成一种特殊的意会性简省。如果一定要在形式上给后一个分句补出主语,那么,只能补上“这”或“那”。这时,“这”或“那”便成为纯粹起语法作用的主语。例如:

(15)如果一辈子都不同工人农民见面,就很不好。(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6)由于遵义会议以后,全党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才使得张国焘的错误没有能够发生更大的危害。(刘伯承《回顾长征》)

前一例是假设复句,后一例是因果复句。两例的第二小句都用“这”作为主语。这里的“这”是纯语法主语。如果不用“这”,就形成特殊简省现象。

二 小句包容律

从结构关系的联系看,不管是短语还是复合式合成词,其结构关系都为小句所包容。小句包容律,揭示小句对“短语-合成词”的包容关系。包容律表明“小句-短语-合成词”为什么结构关系基本一致,同时也表明“短语-合成词”的结构关系可以认为是小句结构关系的投影。基本规律有二。

包容律1:小句—句子特有因素=短语。

包容律2:小句—句子特有因素—短语常备因素=合成词。

(一)关于包容律1

短语的任何结构关系都为小句所包容。小句,除了短语所具有的结构关系之外,还具备句子特有而短语没有的多种因素,即“句子特有因素”。

大多数短语不像词,它们不是在造句之前就已储存在词库之中的定型材料,而是随造句的需要临时组合而成的语法单位。从小句减去句子特有诸因素,才可以得到这样那样的短语。

句子特有诸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句子语气

从小句得出短语,首先要减去句子语气。

这里有两个前提:第一,假设小句的直接构件是短语。如果小句的直接构件是词,减去小句语气之后得出的自然不会是短语。第二,假设构件语法单位和句子语气是可以分离的。就实际情况而言,一个构件语法单位(不管是短语还是词)只要单独从口头上念出来,就会带上某种语气。一般是陈述语气。所谓减去句子语气,是从理论上说的。当我们把某语法单位作为一个短语来分析的时候,我们已经撇开了这个短语念出来时所带的语气。

2.复句关系词语

从小句得出短语,第二个要减去的因素是典型的复句关系词语。

小句和小句联结成为复句,有时使用复句关系词语。结果是,复句关系词语往往为小句所夹带。下面是使用了典型复句关系词语的例子:

(1)你既然不愿意工作,国家为什么还要照发工资呢?(邓小平《当前钢铁工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2)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您就是著名记者陆琴方同志吧?(张笑天《公开的内参》)

(3)李珲虽说是高干子女,干起活来没有那种自视清高的娇气劲儿。(郑万隆《红灯黄灯绿灯》)

前一例,第一小句(分句)带有“既然”;中间一例,第一小句(分句)带有“如果……的话”;后一例,两个小句(分句)分别带有“虽说”和“却”。在减去句子语气的同时减去这些关系词语,剩下“你不愿意工作”“我没有记错”“李晖是高干子女”“干起活来没有那种自视清高的娇气劲儿”,才得出短语。前三个是主谓短语,后一个可以认为是连动短语。

复句关系词语有时也用在单句的两个成分之间。例如:

(4)只有杨新,对代销店与施工队的关系感兴趣。(贺寒星《高空跳板》)

(5)不论在经济方面,在文化、教育、科学方面,都已经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首先减去句子语气,同时减去“只有……(才)……”“不论……(都)……”,才得出“杨新对代销店与施工队的关系感兴趣”和“在经济方面,在文化、教育、科学方面,已经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两个短语。它们分别是主谓短语和状动宾短语。

3.语用成分

从小句得出短语,第三个要减去的因素是小句中的语用成分。

小句语用成分有两类:

一类是独立成分,包括呼语、感叹语和各种各样的插说成分。如:

你这种人,老兄,实在没出息!

你这种人,哼哼,实在没出息!

你这种人,依我看,实在没出息!

你这种人,总而言之,实在没出息!

减去句子语气,并且减去“老兄”“哼哼”“依我看”“总而言之”,得出“你这种人实在没出息”,这才是主谓短语。

另一类是外位成分。如:

这碗酒,你把它喝下去!

我实在拿他没办法,这个死不要脸的人!

“这碗酒”是前外位成分,“这个死不要脸的人”是后外位成分。减去外位成分的办法有二:一是直接删除,二是让外位成分把句中的“它”“他”之类替换出来。在减去句子语气之后再减去外位成分,得出“你把它喝下去”“你把这碗酒喝下去”“我实在拿他没办法”“我实在拿这个死不要脸的人没办法”,这才是主谓短语。

带语用成分的结构,一般都被排除在短语之外。这样可以将麻烦问题放到句子结构的分析中去解决,避免短语问题的复杂化。然而,这么做,恰恰反映了小句问题可以包容短语问题的事实。

4.成分逆置现象

从小句中得出短语,第四个要减去的因素是句子中成分逆置的现象。

相对待的两个成分,比方主语和谓语、状语和心语,通常按前主后谓、前状后心的次序顺置。由于语用的需要,把主语放到谓语后边,把状语放到心语后边,这是逆置。例如:

(6)多么好,生活!(柯岩《奇异的书简》)

(7)祝福吧,为那些平凡的妻子和母亲。(艾之明《火种》)

逆置现象,短语里不存在。上面的小句,减去句子语气,并且减去逆置现象,得出“生活多么好”和“为那些平凡的妻子和母亲祝福”,这才成为主谓短语和状心短语。

5.成分共用法所造成的特殊状况

从小句中得出短语,第五个要减去的因素是成分共用法所造成的特殊状况。

成分共用法,是指甲成分和乙成分共用于丙成分的一种句法。这种句法大量进入现代汉语书面语,并且得到发展,跟“五四”以后翻译外语作品有关。从语用上说,这是一种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凝炼性的有用句法;从结构上看,这一句法造成了许多特殊状况,有的突破了短语的通常建立的模式。比如:

(8)不论中国是否愿意和是否能够成为“超级大国”,将军的善意却是无可非议的。(边震遐《化剑为犁》)

这个例子的前一小句(分句)里,包含有:

是否愿意和是否能够成为“超级大国”

(是+否→愿意)+(是+否→能够)→成为“超级大国”

对于这个语言片断,起码可以提出这么几个问题:“是否愿意”或“是否能够”的结构关系是什么?“是否愿意和是否能够成为‘超级大国’”的结构关系又是什么?如果是短语,它们是什么结构的短语?

假如把“是否愿意和是否能够成为‘超级大国’”加以分化,又可以得到:“是否愿意成为‘超级大国’”,“是否能够成为‘超级大国’”。那么,还可以问:它们的结构关系是什么?如果是短语,它们是什么结构的短语?

诚然,如果把成分共用现象全都放到短语框架下面来讨论,就会碰到种种困难。再看两个实际用例:

(9)同伴劝我甚至要推我下水。(李明《那一个夏天》)

(10)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毛泽东《实践论》)

前一例的“劝我甚至要推我下水”=“劝我下水+甚至要推我下水”。即表意上包含两个兼语结构。后一例的“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正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即表意上含两个判断式动宾结构。问题在于:作为成分共用现象,“劝我甚至要推我下水”也好,“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也好,如果作为短语来分析,都难于断定其结构关系。

成分共用法是值得作专题研究的一种句法。这种句法所造成的特殊状况超越了通常罗列的短语覆盖面,宜于放在小句句式分析中作深入的发掘。小句分析可以涵盖短语分析,短语分析却不能代替小句分析,这也说明小句对短语具有包容性。

(二)关于包容律2

小句减去句子特有因素,再减去短语常备因素,便可以得到合成词。

需要解释三点:

第一,从短语跟小句的关系看,短语有直接成句短语,有间接成句短语。减去句子特有因素之后直接得到的短语,这是直接成句短语;包含在直接成句短语之中的短语,是间接成句短语。讨论短语结构关系和合成词结构关系的联系时,短语既指直接成句短语,也指间接成句短语。

第二,合成词有两种,一种是复合式合成词,一种是附加式合成词。包容律中所说的合成词,主要指复合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和前缀或后缀构成,有的跟小句结构关系没有牵连,比如“老三”“第三”“胖子”“花儿”之类。但是,有的附加式合成词,如“非卖品”“突击手”,其前缀、后缀还有较强的词汇意义,仍然可以看到跟小句结构关系有牵连的痕迹。

第三,短语常备因素,是跟合成词相对而言的。有两类:一类是结构因素。即:短语构件的组合比较灵活,构件之间往往可以插入“的”“了”等语法成分。比如“看花鼓戏”是短语,既可以说成“看电影、看球赛、看画展”,也可以说成“听花鼓戏、演花鼓戏、唱花鼓戏”,还可以说成“看了一场花鼓戏”“看过南风剧组新创作的花鼓戏”。另一类是音节因素。即:短语音节较多,有的可能音节很多。除了少量名词(如“解放军、冲锋枪”),凡是上了三个音节的,一般都会是短语。

从汉语发展史上看,复合式合成词跟短语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上古汉语里,主要是单音节词。单音节词和单音节词组合成为短语,经过语言实践中的反复结合使用,就出现词化倾向,进一步就形成复合词。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指出:“复合词大都经过临时组合的阶段。最初只是两个单音词临时组合成词组,由于经常连用而逐渐凝固成为一个整体。……不要以今律古,误解了原意。”比方说,“消息”“响应”“睡觉”是复合词,在下面的例子中却是词组短语:

(11)天地盈盈,与时消息。(《周易·丰卦》)

(12)天下云集而响应,……(贾谊《过秦论》)

(13)云髻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白居易《长恨歌》)

“消”是减,“息”是增长;“响应”是“像回声一样应和”,“响”指回声;“睡觉”是睡眠醒来,“觉”是醒的意思。

现代汉语里,合成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涌现。就复合式合成词而言,都是由短语减去短语常备因素而形成的。以1949年以来出现的新词来举例。

a.主谓:   体检 ← 体格检查

体改 ← 体制改革

环保 ← 环境保护

b.动宾:   表态 ← 表明态度

扶贫 ← 扶助贫困户

纠偏 ← 纠正偏差和错误

c.定心:会标 ← 会议标帜

邮编 ← 邮政编码

硬卧 ← 硬席卧铺

d.状心:简介 ← 简单介绍

彻查 ← 彻底清查

普测 ← 普遍勘测

e.心补: 逼和 ← 逼得讲和

拓宽 ← 拓展宽大

引进 ← 吸引进来

f.联合:   调研 ← 调查研究

短缺 ← 短少缺乏

供求 ← 供给和需求

g.连动: 拆迁 ← 拆除搬迁

筹拍 ← 筹划拍摄

围观 ← 围拢来观看

h.其他:

(兼语变式)送审 ← 送交上级审查

劝退 ← 劝说某人退出(所在单位等)

(因果) 病休 ← 因病休假

病退 ← 因病退学或退休

假如用A代表第一类短语常备因素——构件组合灵活,用B代表第二类短语常备因素——音节较多,那么,可以列成三个基本公式:

短语—AB=合成词

短语—A=定型短语

短语—B=近似短语词

首先,如果同时减去短语的构件组合灵活因素和多音节因素,出现构件组合相对稳定的双音节单位,这便成为合成词。比如:

毛泽东的著作(短语)→毛泽东著作(短语)→毛著(合成词)。

其次,如果只减去短语的构件组合灵活因素,保留多音节因素,出现构件组合相对定型的单位,这便成为定型短语。定型短语包括专名、成语、惯用语等。比如:

建造起来作为商品出售给用户的房屋(一般短语)

→商品房(定型短语-专名)

由国际大学生联合会举办的世界性运动会(一般短语)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定型短语-专名)

缘木而求鱼(一般短语)(《孟子·梁惠王上》)

→缘木求鱼(定型短语-成语)

投鼠而忌器(一般短语)(《汉书·贾谊传》)

→投鼠忌器(定型短语-成语)

再次,如果只减去短语的音节较多的因素,出现构件组合相对灵活的双音节单位,这便成为近似短语词的现象。比如“吃饭|走路|讲话|唱歌”,它们的构件单位有时各自保持独立性,得承认它们是短语,但它们也可以出现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之中:

吃饭时不要东张西望!

走路时不要东张西望!

讲话时不要东张西望!

唱歌时不要东张西望!

这里的“吃饭|走路|讲话|唱歌”重在表明“吃、走、讲、唱”的动作,有词的倾向。

如果说,短语反映小句的基本结构关系,那么,合成词,特别是复合式合成词,便是反映小句-短语的基本结构关系。由于短语和复合式合成词具有传承关系,二者之间自然存在纠结现象,不可能一刀两断。某些语法单位,有时似乎既可以认为是短语,又可以认为是合成词。这时只存在怎么操作怎么处置的问题,而不存在这样科学那样不科学的问题。我们以为,在两可情况下,两个音节的可以处理为合成词(或者当成短语词),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可以处理为短语(有的是定型短语)。

三 小句联结律

从小句跟更大的语法单位的联系看,小句是复句和句群的构成基础。对于复句和句群来说,小句存在联结律。小句联结律,揭示小句的联结同“复句-句群”的产生二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并且反映出汉语“流水句”的基本面貌。基本规律有二。

联结律1:小句联结+小句分句化=复句。

联结律2:小句直接间接联结+句子集群化=句群。

(一)关于联结律1

小句和小句相互联结,可以产生复句。

从产生过程看,复句是由小句和小句联结而成的句子。从造句结果看,构成复句的每个小句都是分句,因而又可以说:复句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的句子。

小句联结,这是形成复句的实体基础。就是说,复句这种语法实体,建立在小句语法实体和小句语法实体相互联结的基础之上。比如:

小李跟他有亲戚关系。

小李不应该单独找他。

→既然小李跟他有亲戚关系,小李就不应该单独找他。

→尽管小李跟他有亲戚关系,但小李不应该单独找他。

小句分句化,这是促使复句得以形成的动态条件。只有小句分句化,才可能出现包含“分句+分句”的复句。

所谓小句分句化,指的是:小句在复句中成为分句,带上分句的特点。有关问题,本书第三章讨论复句问题时将做进一步的阐述。

(二)关于联结律2

小句和小句相互联结,还可以产生句群。

从产生过程看,句群由小句和小句直接地或者间接地联结而成。从造句结果看,句群所包含的句子虽然各有独立性,但它们又结合为一个群体,共同表述一层意思。因此,可以说:句群是表述一层意思的句子群体。

小句联结,这仍然是形成句群的实体基础。不过,对于句群来说,小句联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句直接联结,一种是小句间接联结。

小句直接联结,是小句和小句直接集结成为句群。换句话说,句群所包含的句子都是由小句充当的单句。例如:

(1)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福临路工房的二千左右包身工,属于五十个以上的带工所管。他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所以,每个带工所带的包身工的人数,也就表示了他们的排场和财富。(夏衍《包身工》)

前一例,两个小句(单句)直接集结成为一个句群;后一例,三个小句(单句)直接集结成为一个句群。

小句间接联结,是小句和小句先联结成为复句,然后再联结成为句群。在这种情况下,集结成群的句子可能都是复句,也可能单句和复句都有。例如:

(3)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老舍《骆驼祥子》)

(4)一面想,一面做。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胡绳《想和做》)

前一例,两个句子集结成一个句群。两个句子都是复句。小句和句群的关系都是间接联结的关系。后一例,三个句子集结成一个句群。前两个句子是复句,小句和句群的关系是间接联结关系;后一个句子是单句,小句和句群的关系是直接联结关系。

从上可知,句群是比复句更大的语法单位,但句群不一定都由复句集结而成。说到底,构成句群的最基本的单位还是小句。

如果说小句联结是句群产生的实体基础,那么,句子集群化便是促使句群得以形成的动态条件。所谓句子集群化,指的是:句子集结成群,共同接受群体关系的制约。有关问题,将在第三章里讨论句群问题时做进一步的阐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小句联结为基础,可以联结成复句,又可以进一步联结成句群,还可以更进一步联结成更大的句群。这样的联结,有连有断,似断似连,断连之间有相当大的随意性。这反映汉语这种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的语言在篇章句法上的流水式特色。正因为汉语篇章句法具有流水式特色,有的文章可以只在开头出现一个主语,后头一个接一个地跟着说出承前简省的小句。也正因为汉语篇章句法具有流水式特色,甲所用的复句或句群,可以在用词全然相同的情况下被乙所改组。例如:

(5)张老便叫人请女儿女婿来,嘱咐了几句,就把一纸遗书与他,女婿接过看道:“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女婿看过,大喜,……(《初刻二刻拍案惊奇》初刻卷三十三,岳麓书社1983年9月版)

(6)知县对那女婿说道:“你妇翁真是个聪明人,若不是这遗书,家私险被你占了。待我读与你听: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同上)

上例中出现了意思完全不同的两个复句:“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这虽然是文言例子,但类似现象在现代汉语里是存在的。比如:

货到全交款

→ a.货到,全交款。

b.货到全,交款。

上例中的“货到全交款”见于一份购销合同。甲方认为是:“货到,全交款。”因此在把一部分货物交给乙方之后就要求乙方全交款。乙方则认为是:“货到全,交款。”因此坚持只有在收到全部货物之后才交款。于是,打了一场官司。由于“货到全交款”的确可以形成意思不同的两个复句,法院判决:乙方付给甲方已收到的货物的钱,但该合同终止履行。


主要参考文献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开明书店1952年12月。

张涤华、胡裕树、张斌、林祥楣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

王维贤主编:《语法学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著:《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

李行健等主编:《新词新语词典》,语文出版社1993年5月。

李达仁等主编:《汉语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7月。

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向 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何玲龙、沈建华:《少一个标点引起一场纠纷》,《语文建设》1996年第3期。

邢福义:《“学者+教育家”的气度》,载《张志公语言和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选集》,语文出版社1993年7月。

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中国语文》199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