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 用志愿服务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中共吉林省白城市委 刘红霞

【案例描述】

一、案例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白城市是国家大兴安岭南麓片区重点连片特困地区,也是吉林省唯一的扶贫片区市,全市5个县(市、区)中,有3个国贫县、2个省贫县,贫困发生率23.6%,比吉林省高13.2个百分点,贫困人口20.1万人,占全省的28.2%,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白城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发出了“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号召,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役。

2016年2月,我出任白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更好地找准定位,如何更好地动员全市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如何更好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进行了深度思考。通过深入调研和细致论证,确定了全面开展志愿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思路。围绕党的十八大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开展了以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文明创建为主线,以网络化建设、项目化设置、社会化运作、品牌化培育和专业化服务为格局的“全民志愿·公益白城”系列活动。

二、挑战和困难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党政推动难。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依托党政推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把握方向、整合资源、协调各方的强大优势,组织凝聚社会服务与管理各部门、各行业和各种所有制单位力量,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宣传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在整体的沟通协调上存在一定难度,在工作推动和督导上没有优势,一旦推动不力、落实不好,各项工作将流于形式。

二是结合融入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社会需求,志愿服务不再是单纯的服务,而是要放在经济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放在社会管理创新、民生福祉改善的大局中来谋划。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志愿服务的社会效能,充分发挥其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彰显为民服务情怀、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强化为民服务效果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凸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价值追求。

三是整合资源难。志愿服务是新的社会工作,不仅需要财政资源的有力支持,而且需要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但是,大部分志愿服务组织仅能完成志愿者的统一注册,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项目机制、档案管理制度等,导致志愿服务团队管理不足、凝聚力不够强、组织机构分工不够细,此外还存在志愿者来源渠道单一、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和经费短缺、组织间缺乏良性交流与合作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探索对策

根据白城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情况,我通过深化“四个建设”,推动“四大发展”,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募集各方资源,在文化惠民、教育扶智、科技支农、医疗保障、慈善救济等方面,形成了全民参加脱贫攻坚战的良好局面。

(一)深化制度建设

推动“全民志愿·公益白城”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以三个“实”为抓手,促进体制机制不断发展完善。一是在建章立制方面下实功。完善了《白城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章程》,落实了《关于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了《吉林省志愿服务条例》,并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着手制定《白城市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发展、三年上层次”的工作思路,将脱贫攻坚作为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中心和关键,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在组织建设方面出实招。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为顾问的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明确了协会章程,征集了会歌、会徽,配置了专(兼)职工作人员;构建完善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志愿服务体系,实现组织机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城市,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均建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在农村,全市918个村和96个社区全部组建了志愿服务组织。截至目前,白城市共有各类志愿服务组织1500多个,志愿者近2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基础。三是在活动管理方面出实招。结合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和志愿服务联合会章程,创新方式方法,规范志愿活动流程。一方面,通过“公益白城”微信平台、短信平台,发布志愿资讯、承接群众诉求,实现政府(管理者)—志愿组织(组织者)—志愿者(参与者)和服务对象(需求方)无缝对接;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在完成全市既定活动的前提下,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开展自选活动,实现志愿服务“一县(市、区)一品”,确保活动“和而不同”。

(二)深化队伍建设

推动“全民志愿·公益白城”系列活动专业化发展。脱贫攻坚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个体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难以满足任务需求。我们通过推动“三个一”建设,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正规化程度。成立了一批专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组建了医疗卫生、送教下乡、科普惠民、抢险救灾、法律援助和文艺志愿服务团等36支专业化志愿服务组织,在贫困地区和受灾人群中开展志愿服务。推广了一个系统平台。为全面推进志愿者注册工作,提升注册志愿者比重,规范扶贫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服务保障和项目发布流程,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推广使用了“志愿云”管理平台。为了扩大终端链接,方便人群使用,白城市创造性地将“志愿云”系统和“公益白城”微信平台链接,使PC终端和移动终端互联,实现微信在线注册,提高了系统使用效率。培养并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持续开展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倾力扶持白城爱心社、草根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基础好、影响大、活动实的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引导市民参与公益事业。

(三)深化文化建设

推动“全民志愿·公益白城”系列活动社会化发展。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深入人心的志愿文化是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保障。我们通过“三步走”战略,促进脱贫攻坚志愿文化绚丽绽放。第一步,以培训引导为抓手,以推广传播为宗旨,促进脱贫攻坚志愿文化落地生根。组织召开了全市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志愿服务先进事迹报告会和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召开志愿服务工作现场会,旨在通过经验推广、典型引领、任务分解和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广大志愿者的思想认识和服务技能。利用媒体宣讲、道德讲堂讲述、公益广告刊播、大型图片故事展、网络发布等形式,传递扶贫真情,弘扬志愿理念,使志愿服务的种子播撒到每个人心中。第二步,以文艺宣传为纽带,以凝聚人心为重点,推动志愿文化茁壮成长。除常规宣传外,白城市另辟蹊径,开创了文艺宣传新篇章。发动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坚定脱贫信念、传播主流价值、既叫好又卖座的优秀文艺作品,让人们于无形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催生志愿文化枝繁叶茂。第三步,以帮扶优待为依托,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实现志愿文化开花结果。制定《白城市先进典型优待办法》,在就医保障、子女入学、景区游览以及政治待遇等方面优待礼遇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使志愿文化在白城大地硕果累累。

(四)深化主题建设

推动“全民志愿·公益白城”系列活动项目化发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等全市重点工作,明确了三个服务主题,开展了“5个100”脱贫攻坚服务项目。一是以“帮扶关爱”为主题,推出了系列精品服务。相继开展了“四关爱”“五进社区”“六走进”“邻里守望”和生态环保志愿行等活动;联动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吉林志愿者在行动”等项目;推广了大安“九大微”行动、镇赉“党员双认领”等特色活动,宣传了洮南市“7712345”志愿平台和镇赉“双十工程”,唱响白城志愿服务最强音。二是以“全民行动”为主题,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三是以全市“四项工作”为主题,组织系列创新活动。鼓励志愿者认领认捐,让受助者和志愿者直接对接、对口帮扶。为推进老城改造、生态建设和“四城联创”工作,将每周五下午设定为全市志愿服务日,组织党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走上街头、走进街道(社区),开展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服务活动。2015年以来,“全民志愿·公益白城”系列活动共帮扶贫困学生1236人(其中结对长期帮扶贫困学生314人,圆梦大学256人),募捐及协调助病款项110万元;为136名贫困妇女及200余名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并帮助协调创业项目贷款,变“输血”为“造血”,提升了弱势群体自我脱贫能力。

四、主要成效

“全民志愿·公益白城”系列活动影响日渐扩大,作用日趋明显,目前已超额完成既定目标。该活动多次受到省、市媒体专题报道,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都引起了较大反响,被称为志愿服务“白城现象”。

一是汇集力量,凝聚共识,有效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全民志愿·公益白城”既是口号、又是主题,既是项目、也是品牌,已成为白城市志愿服务领域的灯塔,鼓舞全市人民众志成城、风雨共进。“公益白城”汇集了200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了数十万颗公益人士的爱心,成为20.1万贫困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强有力外援。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收到帮扶款物约合3280万元,爱心帮扶项目1561个,帮扶困难群众近万人(次),使1000多名群众彻底脱贫。

二是坚定信念,提振士气,有效弥补扶贫政策调节不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场全民战,需要整个社会参与和支持。在“全民志愿·公益白城”系列活动的感召下,数十万志愿者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到脱贫攻坚主战场。这其中有九年公益如一日的“中国好人”吴大义,有带领30多名乡亲致富的残疾人创业模范程云起,有带头组建全省第一个村级慈善组织的爱心人士杜尚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志愿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公益白城”。

三是科学施策,勇于创新,有效提升全市整体文明程度。结合“全民志愿·公益白城”系列活动,制定了多个规章制度,完善了《市民行为规范》,编印了《市民手册》,实施了文明风尚教育和主题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实现了志愿服务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志愿服务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志愿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目标。

【案例反思】

在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女性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思维,立足高远目标,统筹把握全局,从四个方面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一是要增强学习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就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把境界放得更高一些,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把眼光看得更远一些,处理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成为豁达大度、心田似海的女性领导干部。

二是要增强感召力。女性具有温和、细腻、耐心等柔性特征,这些特质带来的优势使得女干部更易于化解矛盾,更易于协调关系,更易于树立亲民形象。特别是在具体工作中,女性领导干部要善于发挥自身思维谨慎缜密、情感认真细腻、意志坚韧耐劳的优点,坚持“以柔克刚、以柔统刚”的柔性化领导方式,乘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坚持原则、执行政策的同时恰当地把握灵活性,根据客观形势变化,采取灵活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工作做好。

三是要增强决断力。只有决策正确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女性领导干部更应该敢于决断、善于决策。“全民志愿·公益白城”系列活动筹划时,一些干部觉得白城的文明素质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开展时机还不成熟。但我认为脱贫攻坚是唤醒爱心、倡导奉献的最佳时机,又是国家和省市重中之重的工作,只要找准结合点,就一定能取得成效。事实证明,只要依靠群众、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一定能做好决策、干好工作。

四是要增强执行力。“没有任何借口”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没有执行力,任何决策、任何工作都将无从落实。对于领导干部来讲,既有自身执行力的问题,又有提高团队执行力的责任。这项工作之所以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与所有工作人员一以贯之、不计代价、兢兢业业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作为领导干部、团队“领头羊”,提高执行力特别是团队执行力是重要能力之一。

【案例点评】

决策是领导行为的核心和基础,是领导行为的关键,也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点,也是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决策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白城市的扶贫工作与党和政府的大战略紧紧联系在一起,做好顶层设计,依托党政推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把握方向、整合资源、协调各方的强大优势,从而为扶贫开发工作起到坚实的保障作用。

决策二要抓住关键和找准突破口,结合实际,以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为抓手,整合资源,全面推动志愿服务和扶贫工作。

第三,领导干部要有担当,依靠群众,尊重科学,增强决断力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