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与意境的融合:当代书法美学的一个尝试

导论

从本体诠释学的观点看来,草书最富于力动性和隐喻性,力动性是指逸笔草草的书意的灵动创造力,隐喻性是指草书形象的极简性和象征性。此中,意的力动性和象的隐喻性神形相融。因此,草书的象外之象得以显化自然浑成的美学境界,表现草书意境美学的本体创造。草书美学通于西方的非对象性的抽象画的抽象美学非对象的抽象画的讨论,参见Wassily Kandinsky, über das Geistige in der Kunst, Bern, 1952; Wassily Kandinsky, Punkt und Linie zu Flaeche, Bern,1955;最近的专题讨论,参见Gottfried Boehm编,Was ist ein Bild, München,1995;和Christiaan L.Hart Nibbrig, Was heisst“Darstellen”, Frankfurt am Main,1994。,而又表达了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可以融会西方的抽象美学,走出一条未来的融通东方意境与西方抽象的理论与创作之路,深化诗书画一体化的艺术创作。

本文运用本体诠释学,建构草书意境美学的理论体系,探索其融通于意境山水画之处(第一节)。本文继而重检张怀瓘和刘熙载的传统的草书意象论,并指出未来的融会禅意于草书之道,以及继续深化诗书画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第二节)。最后,笔者在第三节就一些笔者自己的意境美学相关的书画创作“意境山水与禅道草书:赖贤宗书画展”,2001年10月8日至10月19日,政大艺文中心。在这次展出之前与展出期间,笔者也与画家詹金水与徐毕华、书法家郑进发和光环舞集艺术总监刘绍炉交换了创作理念,笔者并曾用笔者的意境美学来策展徐毕华与刘绍炉合作的“心灵深戏的共舞:现场即兴创作”,10月6日下午3:00—5:00,首都艺术中心New York New York展示中心;并曾以意境美学理念写作关于詹金水和徐毕华画作的画评,“心灵深戏:徐毕华2001年画展评论”收于《徐毕华:心灵深戏》(台北,首都艺术中心,2001), “画艺与花艺之心灵深戏:徐毕华2001年画展”收于《花艺家》(台北,2001年10月), “詹金水意境山水雨意境美学的本体力动”收于《詹金水:意境山水》(台北,首都艺术中心,2001)。,来阐明前述理论之中的通贯东方意境与西方抽象,融会意境山水画于草书创作、发展新意象论的当代草书创作的未来可能方向。

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延续笔者关于意境美学的本体诠释的讨论,将之运用到草书美学的领域。首先在第一节阐明了草书美学的三个环节:1.“意:一笔书的动态抽象美”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的体验论。2.“象:处虚藏神”的返虚入浑的艺术形象论。3.“境界: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的浑然天成的艺术真理论。笔者也探讨了这三个草书美学的环节与山水画意境美学的三个环节的在本体诠释上的融通之处。

在第二节之中,笔者讨论意境美学中的意象论,笔者讨论从唐代的张怀瓘到清代的刘熙载的相关理论讨论了意象的辩证性,以及意象论在诗书画一体化的理论脉动中的意义,并反省此一意象论在将来可以继续发展之处。最后,在上述的意境美学的基础之上,在第三节中,就草书与绘画在创作之上的当代融合之道,就笔者自己的意境草书与山水画的创作经验,提出一些反省。

笔者在《禅的意境美学:以禅艺合流与石涛的一画论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赖贤宗:《禅的意境美学:以禅艺合流与石涛的一画论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收于《普门学报》第一期,2001年1月,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此文亦收入本书。和《诗的意境美学与禅的意境美学》赖贤宗:《诗的意境美学与禅的意境美学》,初稿写于2000年10月14日。此文之修定稿收入赖贤宗《道家禅宗、海德格与当代艺术》(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10月)一书。讨论了禅的画论的意境美学与禅的诗论的意境美学。笔者也曾在《意与境浑与道家美学》赖贤宗:《意与境浑与道家美学》,初稿写于1999年5月。此文之修定稿亦收入本书。讨论了道家的意境美学。笔者在《从诠释学到中国绘画的意境美学》赖贤宗:《从诠释学到中国绘画的意境美学》,收于《东吴哲学学报》,台北,2001。此文之修定稿收入本书的论文之中。和《崇高美学的重检:康德、迦达默尔和中国雄浑观的对比研究》赖贤宗:《崇高美学的重检:康德、迦达默尔和中国雄浑观的对比研究》,收于《宗教艺术、传播与媒介》,第485—630页,嘉义,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1月。此文之修定稿亦收入本书。讨论了中国画论的意境美学及其与西方诠释学美学的对比。本文是笔者的这些意境美学的系列研究当中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