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久而弥新的社会救助事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本人负笈港台,潜心观察当地社会,千禧之年“混得”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被“引进”到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课程。其时社会福利与救助被视为“旁门左道”,极为冷僻,而今却渐成“显学”,于我感触颇多!

在社会救助的教学过程中,本人“痛感”教学材料的匮乏与过时。其原因甚多,学者的总结与研究未能跟上我国社会救助发展的步伐便是其中之一。从那时起,自己暗下决心,有生之年一定争取完成一部社会救助的教材,哪怕自此“金盆洗手”。这既是发自个人的良知,同时亦算是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会救助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而在近年社会转型期却又变幻多样。作为国家和社会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社会救助的定位已成人们的共识。在财力日渐雄厚之后,我国对社会救助的投入开始增加,社会救助的范围和力度逐渐加大,管理亦逐渐加强。然而与文化制度相伴而生的一些问题,却又如影随行般地羁绊着社会救助事业前行的步伐。只有在理清了这些障碍后,社会救助才能轻装上路。我国的社会救助事业期待人人的参与,更期待认真的思考与总结!

本书的编撰历时六载,本人也历经了从头发茂密到“聪明绝顶”的人生转型。与其说拙著见证了自己数年来的艰辛历程,不如说本书乃集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与研究的大成。言语或显轻狂,或显谦卑,无论如何,社会呼唤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乃属事实与心声。

本书的编撰引用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些均在页下一一注释清楚。本人负责全书的总体设计与统稿,并撰写了第一、五、六、十三章;郭洪亮撰写了第二、十章;高鹏撰写了第三、九章;刘芳撰写了第十一、十二章;陈欢撰写了第四章;叶博撰写了第七章;王彬撰写了第八章。

尽管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时间,但相信问题和错误一定存在,期待您的批评指正,可通过电子邮件(huwuu@tom.com)告知。社会救助事业同样离不开您的参与!

胡务

2009年国庆节匆匆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