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

“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重要又奇妙的存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几乎每一户人家的厅堂之上都有一座香炉,每日早晚祭祀先祖或礼佛时,一家之主代表全家奉上清香一炷,在充满清香的青白色烟霭里,表现的是心中的虔敬与追思。

中国香文化是由各种哲学与宗教思想交互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孕育而成。中国历史典籍里记载的香料相当复杂繁多,但与西域或南方其他国家开始往来贸易之前,香料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香草植物上。以香料礼佛的记载可以溯源至汉代,到南北朝以后佛教迅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再加上对西域及南海各国的贸易开始兴盛的背景之下,从国外大量传入异国香料,改变了中国的焚香文化,这样的变化具体反映在从汉代盛行的博山炉,到后来的手炉、香炉等香器的形式上。

第一炉香:孕育香文化的前秦时期

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祭祀中燔木升烟,告祭天地,正是后世祭祀用香的先声。香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用燃烧柴木与其他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生活用香的历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远古时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出现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炉。到春秋战国时,祭祀用香主要体现为燃香蒿、燔烧柴木、烧燎祭品及供香酒、供谷物等祭法。在生活用香方面,品类丰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香身、熏香、避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熏烧、佩戴、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等做法已非常普遍,生活用香也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并出现了制作精良的薰炉。此外,以先秦儒家“养性”论为代表的“香气养性”的观念已初步形成,为后世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西汉生活用香的跃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甲骨文与香

殷商甲骨文已有“祡(柴)、”“燎”、“香”字等。“祡”字形如“在祭台前手持燃烧的柴木”,指“手持燃木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一个形象注解。“燎”字,形如“燃烧的柴木”,指“焚烧柴木的祭礼”。向神明奉献谷物也是一种古老的祭法,“香”字即源于谷物之香。甲骨文中的“香”,形如“一容器中盛禾黍”,指禾黍的美好气味。

西周春秋祭礼

西周春秋的祭祀用香主要体现为燔烧柴木、燃香蒿、烧燎祭品及供香酒、谷物等祭法。燎柴升烟的祭礼称“燔柴”祭,细分则有“禋(yīn)祀”、“实柴”“槱燎”等,都可概括为积柴燔烧,在柴上再置玉、帛、牺牲等物,燔烧的物品有别,但都要燔燎升烟。概括起来就是两种祭祀仪式:一种是先献上祭品,再以郁金制成的香酒浇灌在土地上,产生香气,进而请求天上神明莅临祭坛前的“礼祖”仪式;一种是以火焚烧祭品,或是借由燃烧香草、柴、玉、黍稷等物品,以及献祭的动物内脏、肉类与油脂等产生一股混合的香气,然后再呈献给天上神明的“实柴”仪式。

战国薰炉

除了用于祭祀,芳香植物还有香身、避秽、祛虫、医疗、居室熏香等多种用途。插戴香草、佩戴香囊。先秦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习惯。香草、香囊既有美饰、香身的作用,又可避秽防病,在湿热、多疫病的南方尤其流行。

战国青铜薰炉

先秦的香品多用于祭祀,日常生活的应用很少,到战国时期薰炉及熏香风气开始流行。

战国陶薰炉

先秦熏香也会使用其它铜、陶器物,西周时已有烧炭取暖的铜炉。

战国时期已有了制作精良的薰炉——博山炉,有雕饰精美的铜炉,也有早期瓷炉,还有名贵的玉琮薰炉。

香料的使用

汉代以前,因为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因素,不适宜木本科香料植物生长,也没有外来香料的传入,因此当时所使用的香料主要是普遍生长在中国各地的泽兰、蕙草、艾叶、菖蒲、香茅等香草植物。

中国北方由国家举行的宗教祭祀场合中,很早就出现香草酿制的香酒,同时也会在仪式中焚烧茅草、艾草等香草植物,但焚香在仪式中的重要性似乎不那么被重视,只是众多仪式用品的一项,所以焚烧香草时,还需要伴随着玉帛、动物肉脂等,与后世直接以焚烧香料的香气祀神的概念仍有出入。

这种对天上神祇所做的祭祀活动中,重视使用火来焚烧祭品,进而产生香气,以及袅袅上升烟气等意象,这时已经存在人们认知的世界,可能也是日后在宗教祭祀时要焚烧香料的缘由,也是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之所以能够很快接受佛教以香供养佛的原因。这是我们理解香料在中国佛教仪式中重要的一环。

记载中国南方巫者传统的《楚辞》,留下巫术仪式进行过程中大量使用香草植物的记录。当时许多仪式的空气中都充满了香草的香气,《楚辞》与《周礼》等记载国家祭典的文献相较,更进一步将香气带入宗教仪式。那时的香料使用方式与场所相当多样化,从屈原所写的诗歌可以详细说明三四十种香料使用的情况,可以想象当时楚国巫觋在祭祀东皇太一、云中君等神祇时,不但在仪式进行之前会先用泽兰、蕙草等香草浸泡过的水沐浴净身,还在衣服上佩戴一些香草植物,同时也会准备奉献给神祇的祭品,如:用香料与米做成充满香气的菜、饭,香料酿成的酒,或是将香草当成盛放祭品的垫子。在所有祭品都准备妥善之后,巫者才开始进行通神与降灵的仪式。这种以香草敬奉神明的图像,是中国南方在祭典进行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所使用的香料通常是植物的叶、花等部位,从楚辞描述的仪式内容,我们得知此时香料的使用方式不一定是燃烧的形式,有些香料是直接佩戴在身上,或是放置在浅碟型的青铜器具里燃烧。这些由香料而来、不同于平日气味,已经被当做是一种帮助人们通往神明世界的工具。

或许是因为气味若有似无、稍纵即逝,而且可以从物质转换为气味与烟雾等特质,透过人们灵敏的嗅觉,被镌刻在灵魂与记忆的深处,让香料从俗世的物质世界转化成为与神明世界的沟通中介。

博山炉暖:汉至南北朝香文化初盛时期

西汉早期,香料使用以中国本地出产的各种香草植物为主,而且在贵族阶层渐渐开始流行焚烧香料借以熏香周围环境或熏衣,在此时也出现了一种专门用来焚香的薰炉,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香炉。现在我们还可以在某些汉墓里发现有的墓主会将生前使用过的陶制薰炉、香囊当做陪葬品,有些被发现的薰炉里面甚至还残留未烧尽的茅草、泽兰等香草碎片。在汉代出现的香器当中,除了能熏香衣物的熏笼,也出现专供烧香之用的陶制香炉,以及放在棉被里熏香的薰球。

王族与熏香

汉武帝时,开始有关于香料的文献记载。汉代贵族可以使用的香料品种已经逐渐增多,例如檀香、沉香、乳香、龙脑香、鸡舌香等各种外国传入的香料已成为贵族的常用配饰。据说,有些官员在上朝时会随身佩戴香囊、口含香料,外国使节会进贡异国香品至中国,甚至皇帝在宫殿里也会烧香礼拜佛陀、神仙等。往后,随着西域道路的开通,对外商业贸易发达,以及佛、道等宗教的烧香习惯发展逐渐成熟等种种因素,更是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汉代用香的兴盛

汉代用香的兴盛(薰炉的普及、香料的增多)属于“世俗”生活用香的范畴,是先秦熏香佩香风气的延伸,少有祭祀和宗教色彩。熏香的主要用途不是祭祀,而是日常生活,如薰衣薰被、居室熏香、宴饮熏香等,被视为一种生活享受,或是祛秽、养生、养性的方法。祭祀主要还是沿用先秦的燔柴、燃萧、供香酒等祭法。

博山炉的出现

汉代薰炉的数量和种类都远多于战国。其材质以陶炉、铀陶炉、铜炉为主,有博山炉、鼎式炉、豆式炉等多种样式。博山炉是一种造型特殊的薰炉。炉盖高耸如山,模拟仙山景象,山间饰有灵兽、仙人,镂有隐蔽的孔洞以散香烟。足座下还常设有贮水的圆盘,润气蒸香,象征东海。焚香时,香烟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宛如云雾盘绕的海上仙山。具体炉具各有变化,后来也有许多铀陶炉、彩绘陶炉。除了居室熏香,博山炉还用于薰衣、薰被、取暖,魏晋后也多用于祭祀焚香。

香料的使用与增加

香料在制作时,依据一种香品里有几种香料的区分,可以分为只有一种香料的单品香,以及混合两种或两种以上香料的和合香(以下简称为合香)。单品香使用的历史可能较合香长久,因为单品香常会受限于香料本身所具备的单一特质、特定的香味,因此用途也只能是单一的。但后来因为对各种香料的特性与香味更加熟悉,也能获得更多不同的香料,慢慢出现合香配方,就像中药配方由不同药材搭配成更为全面的药效,合香的使用不仅发展出香料丰富的作用,也产生了更多样的香气。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薰罩

以竹篾编成,外蒙细绢;用时罩在薰炉上,缕缕清香通过细绢均匀散发,可使室内空气清新。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陶薰炉

盖上镂孔,炉内装高良姜、茅香、蒿本和辛夷等,薰烧时可清新空气。

据记载,从西汉开始已经有人尝试将多种香料依性质、香味等要素的不同进行调配,并且调配出不同于单一香料的合香香方。到东汉时期,不仅使用香料的种类已经相当丰富,而且各种合香的配方也十分考究,如同配制治病药草的方剂般严谨。在汉代之后,合香配方的种类不断增加,制香的水准也愈来愈纯熟,直到明清时期,合香一直居于中国香品使用的主流。

外来香料的风行

在对外贸易还没有非常发达的汉代初期,香料的使用多半是中国出产的泽兰、蕙草等香草植物;但在汉代以后,中国人常用的香料多数来自西域或南海诸国。在汉代开通西域,对外贸易渐渐经由丝路的通道交流,很多现今仍在使用的香料当时就已经陆续传入中国,例如檀香、沉香、苏合香等。在宗教仪式中使用香料方面,不论在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的记载,或是道教教团形成之初,仪式中早就已经有烧香的习惯。

南北朝时期,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进口香料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的生活中,合香配方的种类也大为增加;在此同时,香料也开始进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增加情趣与添加食物风味的物品;另一方面,文人阶层也开始使用熏香,并出现许多描写各种香料的诗文,也记载香料频繁使用在各种宗教活动的景象。

南北朝以后,南方海运更加发达,印度与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南洋国家的香料大量输入,对中国的香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不论贵族或平民,也不限于在宗教仪式或是日常生活里,人们使用香料的机会与能力与日俱增,香料使用的情况也更加普遍,因此慢慢形塑出中国历史文化上人们使用香料的形象与意义。

盛世流芳:隋唐香文化的完备时期

在隋唐时期,香料的使用虽然仍旧无法完全普及民间每一个百姓,但在使用的方法与对香的认识上却有新的发展,并逐渐发展出成熟的香文化体系,包含香的使用、种类和对香的认识。在此之前,虽然中国的贵族富豪发展出精致的用香文化,但许多香料仍属于珍贵稀少之物,限制了香文化的普及。在唐代,随着国力强大、社会富庶与贸易活动的热络,使用香料的人变得更多,使用的场合、种类也愈来愈多元化,不仅唐代皇帝会在国家祭典上大量使用香料来祭祀或在宫廷内熏香,宗教人士也在仪式中使用更多的香品,连一般民众也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习惯香料的使用。

西汉镶嵌神兽纹博山炉

西汉鎏金银竹节薰炉

西汉大博山炉

西汉晚期鸭形薰炉

刻花镂空釉陶薰炉

博山香炉

这一时期的香已进入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香品的种类更为丰富,制作与使用也更为考究。用香成为唐代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务场所也要设炉熏香。整个文人阶层普遍用香,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咏香诗文。香具造型趋于轻型化,更适于日常使用,也多有制作精良的高档香具。

精巧的熏香法

唐代还有一种精巧的熏香方法,“隔火”熏香;不直接点燃香品,而用木炭或炭饼作热源,在炭火与所熏香品之间再“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用炭火慢慢“熏”考香品,可减小烟气,使香气散发更为舒缓。隋唐时期有很多佩戴、口含、内服、涂敷的香品,如香丸、香粉、脂膏等。

开发香料的药用价值

六朝时期,边陲和域外传入的香料,尤其是树脂类香料,主要用于制作香品,药用相对较少。唐代时,则绝大多数的香料都已成为常用的或重要的中药材。香料用于医疗养生,大致有两类方式:其一,以“香品”的形式出现,既可添香,又可养生祛病。由于传统香的制作在用料、配方、炮制等很多方面都与中医相通,绝大多数的传统香都有不同程度的养生功效,所以这一类治病的香与普通的熏香没有明显的界线。其二,以“药品”的形式出现,将香药当做药材来使用,主要是取其“药”性,达到借芳香之气以开窍的目的。

香器的新发展

与前代相比,隋唐香具的造型呈现“轻型化”的特点,博山炉、敦式炉等较为“厚重”的薰炉数量减少,绝大多数的薰炉不再带有承盘。比较多见的是圈足炉及足部较高的四足、五足炉;佛教风格的薰炉比较多,还有“佛塔式炉”,炉盖模拟佛塔穹顶,常为五足或高圈足;博山炉也多有宝珠、花卉等纹饰,炉身常有莲花造型;其他的还有鼎式炉(三足)、高足杯炉等样式。

香具的材质以木器为主,色彩、纹饰丰富,有青瓷、白瓷、彩瓷、釉上彩、纹瓷等多种。出现了许多器形华美的金、银、鎏金银、白铜香具,常以锤击、浇铸成型,再施以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

唐鎏金铜薰炉

隋唐香具的造型呈现“轻型化”的特点,佛教风格的薰炉比较多。

银质薰球

雕镂精美的银、铜薰球,可以随身提带,也可悬挂于室内,或在被褥间暖被熏香。

薰球得到广泛流行,多有雕镂精美的银、铜薰球,可以外出时提带,也可悬挂于室内,或在被褥间暖被熏香。长柄香炉在佛教中使用较多,这种香炉带有较长的握柄,可在站立时或出行时托握使用。

宫廷与富豪权贵的用香

唐代所留下的文献记载中,我们知道当时许多皇帝,如唐高宗、武后、唐玄宗等在日常生活特别钟爱香料,不但会以檀香木做成睡床或桌几,甚至在行走时会用龙脑香等香料铺在地上,或是将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等香料涂抹在皇宫的楼阁殿柱之上。在举行国家祭祀大典时,尤其是对先皇先后忌日的祭祖典礼上,焚烧沉香、檀香等香料已经是常见的景象,到唐代中期以后,更有以三供香取代三牲祭品的记录。

文人与平民的用香

唐代文人继承魏晋文人爱香的风气,创作出很多与香有关的诗词,例如:在民间有一首“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的童谣流传;而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描写庐山风景时写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笔下所描述南方的景象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白居易在家的修行生活是“焚香冥坐晚窗深”,“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以及长年茹素、晚年经常焚香独坐诵经,有“诗佛”称号的王维也留下不少与香有关的作品。从上述例证,我们可以知道在隋唐文人的日常生活中,香品的使用已是一种习惯。

宗教用香

佛教与道教是唐代最重要的两大宗教,这两大宗教对于香料的作用都是采取正面肯定的看法,当时宗教上使用香料的种类与数量可说是前所未见。一般民众因为各种佛教寺院的活动频繁,许多高僧说法、供佛、浴佛等佛事都会使用香料,加上国家也支援各种佛教的活动,佛教徒烧香供养成为普遍的现象;而在道教的斋醮仪式中,道士们也以烧香祈祷的方式,将期盼神仙降临的心意化作一炉香烟,飘向天际。

品香艺术的出现

唐代时期香料已经开始在文人、草药医师及佛、道教人士之间流行,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质、加工方法、产生的作用及不同香料的搭配等方面都有深入的认识。一般会将香品分为日常生活使用的香品、宗教修行生活的香品、医药使用的药香等不同用途,甚至逐渐发展出关于熏香、调配香料、评香、斗香的品香艺术。

在使用的香器方面,香器形态也呈现多元发展,此时除了常见的陶、铜等材料的香炉之外,还出现了大量模仿前朝博山炉等形制的香炉,但相较于古朴的青铜博山炉,此时更常见的是外观华美的金、银、玉制的各种香器。在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专营销售香材、香料或香品的商旅,政府势力甚至介入珍贵香料的买卖,并且对商人收取高额税金,间接也促进了外国香料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创造有利于香文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奠定日后香文化发展的基础。

巷陌飘香:宋代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香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香已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宫廷宴会、婚礼庆典、茶房酒肆等各类场所都要用香;香料进口量巨大,文人阶层盛行用香、制香,也有很多文人从各个方面研究香料及合香之法,庞大的文人群体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成为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

从宋代开始,中国香文化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香晶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具有独特以及不可取代的地位。此时出现了《香谱》等中国使用香料的专书,显见当时对各种香料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了解,香料的使用范围深入民众生活的细节之中。

香品制作

宋代香文化的繁荣由一个坚实的基础,即重视香的品质,合香的制作水平很高,在用香及制香上也讲究心性和意境。而对于一些形式性的因素,如香具的优劣、香的形态等虽有所关注,但并没有刻意追求,也没有出现攀比香料之奇、香具之珍的风气。可以说,宋代的香文化是充满灵性的,富有诗意的,也是“健康”的、“中正”的,繁盛而不浮华,考究而不雕琢,堪为中国香文化真正的高峰和代表。

宋代的香配方丰富,香气风格多姿多彩,香品的名称也常精心推敲,诗意盎然,且有许多以人命名的香。熏香用的炭饼与香灰也很考究。炭饼常用各种物料精心合制,如木炭、煤炭、淀粉、糯米、枣、柏叶、葵菜、葵花、干茄根等。香灰常用杉木枝、松针、稻糠、纸灰、松花、蜀葵等烧灰再罗筛。炭饼需埋入香灰,印香等也要平展在香灰上燃烧,故香灰须能透气、养火。

就香品形态而言,宋代的香除了香炷、香丸、香粉等,还流行“印香”,即香粉回环如印章所用的篆字,又称篆香。制印香的模具常称“香印”,多以木材雕镂而成,大小不等,镂空成各种“连笔”的图案或篆字。

宋代香料的使用

在宋代,香料的使用不论数量或种类都达到巅峰,香料的进出口贸易甚至正式成为国家赋税的项目之一,香料成为市场上有国家认可的商品,香料使用已经完全融入一般百姓的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结合,例如: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习惯每天在大厅及卧房内点上一炉熏香,或是在祭祖拜神、读书考试、宴请宾客、宗教修行与节庆等活动中大量焚烧各种香品,平日也会佩戴做工精美的香囊,或者将香料加入食用的糕点、茶汤甚至书写的墨条之中,也有人在医疗药品中添加香料。

明清时期合香配方的种类繁多,制作工法较前代更为进步,香品的造型显得丰富多元。我们目前发现明清时期已有线香、香饼、香丸等香品样式,顺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人们可以使用不同形状的香品,在使用上更加便利。例如:“香印”是明清时期人为了方便香粉可以持久燃烧,把香粉用模具压实,做成各种线条连续的吉祥图案或文字形状。香印点燃后会自然地依循形状燃尽,既方便香品使用,又可以避免不固定形状的香粉燃烧不尽而浪费,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简易的计时器。此外,明清时期人还发明“隔火熏香”方法,那是一种不直接焚烧香品,只借由木炭热度用隔片熏烤香品,让香品散发出更舒缓、纯粹的香味,不会有烟气干扰的品香方法。这是明清时期的一项重要发明。

除了在宗教祭祀、修行中使用大量香料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文人雅士会特别在家中布置一间清净的书斋来鉴赏品香。他们在书斋中品香、用香,有时独自一人,有时会邀集三五好友,有时甚至会亲手调制自己所喜爱的香品。因应这样的风潮,在宋代的街坊上,有一种专门贩卖香料的店铺,不仅可以买固定配方的各种单品香或合香,还可以现场向店家订购各种配方的香品。

香具

送香具的发展来看,宋代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唐代薰炉已有“轻型化”的趋势,宋代则更为明显,有大量造型简约、形制较小、较为“轻盈”的薰炉。同时,也有很多薰炉继承了晋唐香具的特点,端庄厚重,带有基座或炉盖。

宋元香炉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出现了很多无盖炉或炉盖简易的香炉,如筒式炉、鬲式炉等,并且增长较快。这一时期,线香的使用逐渐增多,或者是导致香炉造型变化的重要原因。明清时线香更为流行,也出现更多无盖香炉。香具的种类丰富,唐代流行的熏球、柄炉仍有广泛使用;普遍使用“香盛”(香盒)盛装香品,造型繁多,制作精美;有专用的“香匙”(浅勺),用“圆”匙处置香灰和炭火,用“锐”匙分取粉末状的香品;用“香箸”和香取香;用金属或陶制的“香壶”插放香匙。

香炉造型极为丰富,或拟先秦青铜礼器,或拟日常器物,或拟动物植物,风格各异,如高足杯炉、折沿炉、筒式炉、夯式炉、鼎式炉、鬲式炉、竹节炉、弦纹炉及莲花炉、麒麟炉、鸭炉等。许多兽形薰炉造型精巧,焚香时,香烟从兽口吐出。

炉具材质以瓷器为主,宋代瓷器工艺发达,品质与产量都有很大提升,花色、纹饰也更为丰富。瓷炉不像铜炉那样适于精雕细琢,但宋代的瓷炉朴实、大雅、质地精良,形成了简洁洗练的风格,美学价值甚高。

在宋代的许多文学作品里,我们都看到宋人对香料有深刻、细腻的描写,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得出来,香已然成为明清时期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品香与品茶、插花与绘画并称四艺,形成独特的香文化。

北宋官汝窑博山炉

宋代的瓷炉朴实、大雅、质地精良,形成了简洁洗练的风格,美学价值甚高。

明代香料的使用

明代在香料的使用方面与宋元时期相较并无新的发展,然而从历史资料看来,明代的使用人口更多,香料数量也更可观。明代香品制作技术成熟、市面上大量销售的线香成为百姓在寺院与家中供香的主要香品。

在此同时,香料的各种知识广为人知,与香有关的典籍著作数量众多,内容也更详尽;其中尤以周嘉胄撰写的《香乘》内容最为丰富,许多香料的种类、来源、用途及香品制作方法都记载得相当详尽。另外,在李时珍编著的中国药草圣典《本草纲目》里也正式收录了数十种香料种类与药性,并且记载了一些香料的使用与制作香品的方法。

清代以后的发展

到了清代,香料深入民众的宗教祭祖活动,以线香、盘香等香品在祖先牌位或佛龙前焚烧祝祷是生活常见的景象,在清代小说《红楼梦》里也曾详细描述清代富贵人家将香料使用在沐浴、熏香、祭祀等活动的情景,书中提及的许多香品,是从古沿用至今的,例如:檀香、沉香、苏合香等。

在清代,香炉已经是许多文人在生活中固定的书斋陈设,读书时伴随着香烟袅袅,也是记忆中清代文人的风雅形象。

明 铜钵式炉

明晚期 铜洒金双桥耳炉

明晚期 铜象足弦纹炉

明 铜桥耳三足大炉

明 出戟双耳弧形铜炉

明 铜洒金双耳压经炉

明末 鎏金错银簋式炉

明万历 三兽足狮钮铜香炉

清早期 铜鎏金海兽纹双狮耳龙凤盖香炉

清雍正 点金双龙耳三足炉

清中期 铜瑞兽薰炉

清中期 铜错金饕餮纹三足鼎式炉

清乾隆 掐丝珐琅龙耳三足薰炉

清 铜鎏金饕餮纹鼎式炉

清 铜佛手薰炉

清 铜海纹手炉

当代的香文化发展

现今,除了在宗教仪式上使用香料之外,很多人开始怀念起古老辉煌的“中国香文化”,香料不但融入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包含衣、食、住、行、文化各方面,近年来也开始流行各种熏香、监赏香品的活动。以下介绍几种现代常见的用香方式。

精油熏香

现代从西方国家开始流行精油加上清水混合后加热的熏香方式。一般是先将香料萃取浓缩制成精油,装入盛有清水的瓶子或特制的熏香灯里,以蜡烛或插电加热,使精油缓缓挥发,让香气飘散在空气中,使整个空间充满花草香气,通常大多选择芳香植物萃取出来的天然植物精油为主。

精油熏香通常强调具有舒缓精神紧张、医疗或熏香屋室的功效。另外也有人会将自己喜欢的精油混合融入乳液中,让精油的芳香与疗效来增添一般乳液所没有的香疗效果,为日常肌肤保养增添新的方式。

香水的使用

早在古埃及人、阿拉伯人与罗马人就开始有制作香水的历史了,香水的蒸馏技术经过中古世纪提炼技术到近代欧洲皇室贵族喜爱香水的影响,现代香水除了使用各种天然植物来提炼出不同的香精与香水之外,也陆续发明多达数千种人工香精,现代的香水工业已经相当发达,法国更有“香水王国”的美称。

现代常见的香水多半是使用几种不同的天然香精,按特定比例调和而成,带给人们精彩、芳香的香水世界,成为现代女性另类的装饰品,由于香水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人一种礼仪与习惯,许多香水企业也在价格的竞争下,生产由人工香精调配而成的香水,使得香水在使用上香味更持久、品质稳定,而且价格便宜,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香水通常只能产生类似于天然植物的香气,却没有天然香水可以疗愈疾病、舒缓身心的效果。

现代的香水通常分装在精巧华丽又能够随身携带的香水瓶里,某些特别订制的香水瓶甚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名人贵妇的收藏品。现在香水的配方与香气种类众多,在使用上可以依个人的喜好选择各种香味配方与品牌,使用上相当方便,因此成为都会男女生活必备品,在许多场合,没有喷点气味合宜的香水,甚至会被认为不够庄重、礼貌。

芳香疗法

现代的香文化,有传承古老记忆,也有新科技的创新。在中国,古人用芳香的植物进行疾病医疗,例如在端午时熏蒸、焚烧菖蒲、艾草等香料植物以驱疫避秽,避免害虫侵袭等,或是在许多大型、聚集人潮的宗教活动进行前焚香、沐浴更衣。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香料的使用可以帮助维持与会大众的身心健康,对医疗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而在西方,从中古时代开始,人们为了治疗疫病,使用乳香、薰衣草、豆蔻、没药、沉香等等香料,或是用来燃熏,或是用来服用,拯救了在黑暗时代的人们,开启专研芳香植物与香料在治疗失眠、皮肤病、瘟疫等病症,以及增强抵抗力、刺激性欲与生育力等方面的芳香疗法(Aromatherapy)。

近来极为普遍的芳香疗法,其实真正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社会,原本是西方医界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这种疗法运用具有治愈功效的纯天然植物精油和特定的按摩手法,经由鼻子的嗅觉和皮肤吸收细小的精油分子,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与放松神经系统,帮助舒解身心压力与疾病,促进健康及保养皮肤,让身心灵保持平衡。

新式品香电子香炉

从清朝末年到现代,香品虽然普及一般家庭,成为深受人们喜爱、附庸风雅的象征物,但是却也渐渐局限成为在宗教仪式上使用,品香的活动逐渐减少,香品的制作也大多遵循前朝,没有创新。

传统直接焚烧香料的方式,通常会产生较大量的烟气且香料燃烧较快速,因此近来发展出一种电子熏香炉。使用这种电子香炉时,可以配合不同香品的特质,以及个人用香的习惯,调整熏燃的温度,是一种相当便利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