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五气篇二十三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本篇是五行归纳小结,主要探讨了五味所入,五脏所病、五脏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禁忌、五味所藏、五劳所伤,以及五脏脉象等。

何为五入、五病、五并

【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译文】

饮食五味入胃后,各为对应的脏腑所吸收: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就是所说的五味入五脏的规律。

【原文】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译文】

五脏之气各有它的病理表现:心气不舒就会引起噫气;肺气不清就会引起咳嗽;肝气不畅就话多;脾气不达就会吞吐酸水;肾气不足就会打呵欠喷嚏。胃气不降就气逆,严重的就会出现呕吐、有恐惧感;大肠小肠有病变就出现泄泻;下焦出现病变,水液泛溢到皮肤,就是水肿病;膀胱之气不通畅,则小便不通,如果失去控制,就要遗尿;胆有病就易发怒。这就是所说的五脏六腑之气失调所引起的病变。

【原文】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译文】

五脏精气集聚于某一脏中,就会发生以下疾病:集中于心就高兴;集中于肺就悲哀;集中于肝就忧愁;集中于脾就苦思,集中于肾就惊恐。这就是由于五脏之气乘虚相并引发的症状。

五脏的性情及发病规律

【原文】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译文】

五脏各有所厌恶: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就是所谓的五恶。五脏化生五液:心脏津液化为汗;肺脏津液化为涕;肝脏津液化为泪;脾脏津液化为涎,肾脏津液化为唾。这就是所谓的五液。

【原文】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译文】

五味对五病的禁忌:辛味走气,病在气不能多吃辛味;咸味走血,病在血不能多吃咸味;苦味走骨,病在骨不能多吃苦味;甜味走肉,病在肉不能多吃甜味;酸味走筋,病在筋不能多吃酸味。这就是所谓五禁,即对所禁忌的食物,不可多吃。

【原文】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译文】

五病发生的情况:肾病出现在骨,心病出现在血,脾病出现在肉,肝病发生在冬季,肺病发生在夏季。这就是所谓的五发。

邪气给五脏带来的不同病症和脉象

【原文】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译文】

五脏受邪气的侵扰,就形成不同的病:病邪进入阳,则生狂病;病邪进入阴,则生血痹病。病邪进入阳,阳过盛则出现头部疾患;病邪进入阴,阴过盛就喑哑不能说话。病邪由阳变阴则静;病邪由阴变阳则易多怒。这就是所谓的五乱。

【原文】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译文】

五邪的脉象:春天而见秋脉,夏天而见冬脉,长夏而见春脉,秋天而见夏脉,冬天而见长夏脉,这叫做“阴出之阳”,病者善怒就是不治之症。上述病邪称作“五邪”。

不可小视的五脏

【原文】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至。

【译文】

五脏各有所藏: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志。这就是所谓的五脏所藏。五脏各有它所主宰的对象: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髓。这就是所谓的五主。

【原文】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译文】

五劳所伤:长久地目视,就会劳心而伤血;长久地卧睡,就会劳肺而伤气;长久地坐着,就会劳脾而伤肉;长久地站着,就会劳肾而伤骨;长久地行走,就会劳肝而伤筋。这就是所谓的五劳所伤。

【原文】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五脏的五行归类

【译文】

五脉与四时相对应的脉象:肝脉对应春天而呈现弦脉,心脉对应夏天而呈现钩脉,脾脉对应长夏而呈现代脉,肺脉对应秋天而呈现毛脉,肾脉对应冬天而呈现石脉。这就是五脏的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