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论篇三十八 咳嗽的中医原理

本篇论述了五脏六腑咳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

何为五脏咳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译文】

黄帝问:肺脏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不只是肺脏,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

黄帝说:请您具体讲一讲。

岐伯说:皮毛属表,和肺是相对应的。皮毛受了寒邪,寒邪就会侵入肺脏。例如喝了冷水,吃了冷的食物,寒气入胃,从通肺的经脉注入肺,也会引起肺寒。这样,内外的寒邪互相结合,停留在肺脏,形成肺咳。关于五脏的咳嗽,是五脏各在所主的时令受病,并不是肺在它所主之时受病,是五脏的病传给肺的。人体的五脏同季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五脏各在它所主的时令中受寒邪侵袭,得了病,轻微的,只是咳嗽;严重的,则会寒气入里,造成泄泻、腹痛。一般而言,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不同咳嗽的差别

【原文】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译文】

黄帝问:那么这些咳嗽又有什么差别呢?

岐伯说:咳嗽时,喘息有声音,严重时,还会唾血,这是肺咳的症状。咳嗽时,感到心痛,喉头像有东西梗塞,严重时咽喉就会肿痛闭塞,这是心咳的症状。咳嗽时,两胁会疼痛,如果很严重,行走都会很困难。这时如果想要行走,就会造成两肋胀满。这就是肝咳的症状。咳嗽时,右胁下痛,隐隐作痛并牵连肩背,严重时便不能动,一动,就会咳得更厉害。这是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腰背互相牵扯痛,严重时,就要咳出痰涎来,这是肾咳的症状。

六腑咳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原文】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译文】

黄帝问道:六腑咳嗽有什么症状呢?又是如何受病的呢?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会传移到六腑。例如脾咳止不住,胃就要受病;咳而呕吐,严重时,也可能呕出蛔虫,这就是胃咳的症状。肝咳止不住,则胆就要受病;咳嗽起来,可吐出苦汁,这就是胆咳的症状。肺咳止不住,大肠就要受病;咳嗽时,大便失禁,这就是大肠咳的症状。心咳止不住,则小肠就要受病;咳嗽放屁,常常是咳嗽和放屁同时发生,这就是小肠咳的症状。肾咳止不住,那么膀胱就要受病;在咳嗽时,小便会失禁,这就是膀胱咳的症状。上述这些咳嗽,如果总是治不好,那么三焦就要受病;咳嗽时腹肠胀满,不想吃东西,这就是三焦咳的症状。所有的咳嗽,最终都会影响到脾胃,再进一步影响到肺,引起人多吐稠痰、面目浮肿和气逆。

孙思邈仰人明堂图

唐代

包括仰人、侧人、伏人图在内的孙思邈明堂图展现了人体十二经脉和腧穴,让人一目了然。《黄帝内经》指出,深入地研究穴位,就会避免误刺的现象。图为孙思邈仰人明堂图,标注有禁忌的针灸穴。

黄帝问:既然这样,那么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说:要取腧穴来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合穴来治疗六腑的咳嗽;由于咳嗽而致浮肿的这样的情况,就要取经穴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