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治疗图文百科1000问
- 唐颐
- 14字
- 2020-08-29 11:09:31
第一章 婴幼儿的心理问题与治疗
215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婴幼儿期处于人生发展初期,人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处在初步形成阶段,以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为主要任务。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测量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来确立:
1.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
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一周岁一般称做婴儿)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射。譬如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接触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
20天后,俯卧的婴儿应可将头平举;
足月后,婴儿应可凭借自身力量移动所躺的位置;
4个月后,婴儿借助外力支撑应可保持坐姿1分钟;
9个月后,婴儿应可独自坐起来,借助外力支撑可站;
10个月后,婴儿应可利用手与膝进行爬行;
11个月后应可独自站立;
12个月后应可被人拉着走;
13个月后应可独立行走;
18个月后应可(爬)上楼梯。
2岁后,幼儿应可从地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进行奔跑与后退。
2.语言发展
婴儿先天就有语言学习的准备及能力。新生儿最初以哭声作为语言,向成人传达饥饿、排泄、疼痛或不舒服等信息。
婴儿的认知
随着时间的增长,外界的刺激使婴儿形成记忆和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认知。这是母子一同畅游于水池中,婴儿睁大了双眼,好奇地窥探着这个陌生而又神奇的世界。
大约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牙牙学语,把声母和韵母串成一个音节,并且无论父母说的是哪国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类似mama、baba、gaga这样的发音(婴儿界的世界通用语)。
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应能理解性地使用“妈妈”这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也是句子。
18个月左右时,婴儿应可说出如“妈妈饿”、“吃饼饼”等的双词句。
第18个月到第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大幅度的提高。他们将开始使用3个词或由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且词汇量应从20个大幅扩展到300个以上。
2~3岁时,幼儿(从一周岁到满六岁止,习惯上称为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类基本句子的能力。
3~6岁,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此时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劳动等各类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们的语音应变得准确起来,并且在没有任何人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其母语的语法,并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母语。
3.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局限在部分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我们轻轻拍击婴儿的脚底时,他的大脚趾会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形张开。
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多“聪明”的反应。他应该会对一切事物发出微笑;能把不同的感官信息结合起来,如把快乐的脸与快乐的声音联系起来,恼怒的脸与恼怒的声音联系起来。
出生后7~12个月之间,婴儿应该能留有记忆,即对以前看过的刺激产生认识并留下印象,从而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着另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消失不见的物体或人会重新出现。
2岁时,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描绘出自己的体验。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约在2~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的直觉思维将会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约在4~6岁之间。
4.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婴儿就能对人声有反应,对人脸也特别注意。
2个月左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了他某种需求的时候,婴儿可对其发出社会性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嘴部笑容行为是不同的。
第4个月时应能产生认生感,对陌生人会有恐惧。
半年后,婴儿应能明显地显示出依恋环境中特定人物的迹象,其首要的依恋目标通常是一直照料他的母亲。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到一周岁时将达到一个高峰,这时每逢母亲的出现即能带给他很大的安全感。与此同时,父亲如果亲近婴儿,关注婴儿的一举一动并给予照料,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感也应能牢固地建立起来。
到2岁时,其情绪表达形式呈现出多样化,会有违拗、违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挥别人的现象发生。但能够学会关心和爱护同伴,开展社会性游戏活动,具有移情能力。
3至6岁时,幼儿应开始形成一种道德与感情的标准,并建立起同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