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交付出版社之前,作者陈雪博士执意要我写点什么。她的一番好意我自然能够领会,加之我与本书确有多重干系,我对这个选题的背景和最终成书的内情,比别人有更多的了解,实在找不出推辞的理由,只好勉为其难地应承下来,就天性来说,我是不太愿意做这类事情的。

中国的术语学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追逐国际术语学研究的前沿,一直是藏在我们心中深处的目标。尽管如此,当我第一眼看到《认知术语学概论》这个书名时,眼前还是为之一亮,脑子里不禁浮现出“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这些词儿。与作为本书基础的学位论文题目相比,这个题目自然鲜明得多,也响亮得多。再看书里的具体内容,完善与提升之处也多有显现,基本做到了名实相副。我感受到了“先睹”带来的快慰,读罢掩卷沉思,我觉得,本书的更大价值在于,作者通过较为深入的把握与借鉴当今国际术语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借助术语学引出的研究方法,较好地回答了遭受诟病的中医术语的非“科学性”这个长期困扰国人的问题。她不是单纯介绍或引进相关理论观点,而是用这些理论为“矢”,来射我们面临的问题之“的”。这也许是本书最可贵的地方。相比而言,这声音也许很微弱,但作为学界中人,我们有理由为自己也能参与讨论如此重要的话题而感到欣慰。为此,我首先要由衷地祝贺作者。

我想得更多的还有另外一些。时光荏苒,从我正式开始从事术语学理论研究,屈指算来,已经过去十七八个年头了。指导这个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自然是在这之后,稍晚了三两年。现在回头看,透过他们几个的研究题目,多少也能窥视出,我们作为一个研究群体从术语学圈外逐步转身最终进入术语学主流的身影轨迹。应该说,最初,以术语的语义或称名作为研究题目,其视角明显偏向于语言学。与其相比,后来,把术语使用中的变异问题,把术语学的核心术语直至术语的编纂作为研究题目,其术语学立场与术语学目标,看上去就鲜明多了。当然,这样说,是有点“放大开来看”的意思。归根到底,术语学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跨界学科。不论哲学特别是认识论、逻辑学也好,还是语言学也好,都属于衍生出这门学科的本源。随着研究题目的不同而各有所侧重,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以认知术语学作为研究题目,已经明显带有当今术语学研究前沿的光彩,无疑是“很术语学的”。这一点,书中有更仔细的论述,此处无须多言。

不知作者主观是否意识到,其实,在我看来,客观而言,她在研究过程中,还“享受”到不少的“后发优势”。从一开始,我们就清醒地意识到,在侧重术语学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应该持续稳定地结合某一个学科的术语,而不是东一个、西一个兴之所至地随手去抓几个零散的例证,但是我们相对较为熟悉的语言学术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偏偏不适合做这样的结合对象。几经辗转摸索,我们最终选择了中医学术语。这样,我们就顺应了中华思想文化“走出去”这个当今时代的大课题的需要,使我们的课题与现实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当然,同时也带来很大的挑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读钻研之后,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不论是科学哲学理论,还是国际术语学发展的最新成就,都帮助我们找到了这样做的学理依据。更让我们感到幸运的是,我们还与这方面的顶尖专家,如中医科学研究院的朱建平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的李照国教授等结缘,通过多次精心安排的个别接触,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指教与点拨。在国际方面,我们的合作伙伴俄罗斯的著名术语学家舍洛夫,也对本课题的选定给予充分的支持与肯定。这些有利条件,是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自觉争取而一点点创造出来的。至于来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帮助与支持,可以说是一贯的,始终如一的。自打我们研究术语学开始,就一直得到他们的多方鼓励与指导。特别是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从刘青主任到温昌斌研究员,都提出了非常具体而中肯的修改意见。总之,这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不仅实现了我们期望已久的跨学科协作,更让我们尝到了其中的甜头,尤其是它对创新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这些天时地利与人和等有利条件的汇集,是命运对作者的青睐。当然,这还只是客观条件,面对这些机遇,陈雪主观上所表现出的勇气与能力,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努力,也是值得称道的,取得的最终结果也可圈可点。不过,这中间也不无遗憾。由于某些行政规定的限制以及个人的偶然情况,我们本来设计好的更深入的跨学科合作路径与方式,没有得以完全实现,让我们至今想来仍感惋惜。好在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们明白,我们不应该企望百分之百的圆满,基本目标能够实现,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

借此机会,我还要向商务印书馆的领导于殿利、周洪波先生,责任编辑曲清琳女士一并表示感谢。我们的多部术语学著作的出版问世,都离不开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与他们接触过程中获得的思想启发与精神感召,更是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学问,终究要靠一代人一代人不断地薪火相传,积累打磨,相互砥砺,才能逐渐发扬光大起来。如今,术语学研究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更年轻一代人的手里。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前人做得更好。


郑述谱

2016年10月于潮白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