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十三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巩(今河南巩义)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是杜审言的孙子。因居长安城东南的少陵,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早年仕途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使他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并从思想感情上接近了人民。二十四岁时,曾到洛阳赶考,但没考中。遇上安禄山反叛,逃难到陕西、四川。后,依靠严武等人之助,在成都营建草堂,过了两年多比较安定的生活。蜀中军阀混战,他离开四川漂流到湖北、湖南。广德二年回成都,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又称“杜工部”。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真实地再现了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层的动态、思想及其之间的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本质,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他的诗后人素称“诗史”。杜诗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来诗人起了深远影响。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他的绝句别具特色,多兴议论,质朴通俗。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