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二〕
姑苏城外寒山寺,〔三〕
夜半钟声到客船。〔四〕
■ 注释
〔一〕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城西阊门外。夜泊:意为夜晚把船只靠在岸边。
〔二〕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夜晚渔船上的灯火。这两句说,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月亮落下去了,地上铺满了霜,偶尔能听到几声鸟叫。江畔的枫树和渔舟上的火光,相映相照,游客在愁闷中入睡了。
〔三〕姑苏城:今江苏苏州。寒山寺:在今江苏苏州。
〔四〕这两句说,午夜时分,传来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一只满载游客的渔船,迎着这沉闷的夜半钟声,来到了这平静的枫桥江畔。
■ 简析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介绍了苏州城外名胜古迹寒山寺的夜景。诗体清迥,不雕不饰,读来形象生动,宛如一幅图画展现在眼前。有好景,总会有好诗。好的题山赋水诗作,又往往会提高景致的声誉。有了张继这首《枫桥夜泊》,苏州城外的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就都成为远近知名的胜迹了。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名作,是因为这首诗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而且在交织融汇中,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十分巧妙和谐。并都与夜泊旅人的心情融为一体,不显一点割裂之迹。这正是诗人高度的艺术造诣所至。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天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从景物色彩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既有“冷色”,又有“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渔舟、山寺的阴影之中,显现出或明或暗的不同色彩。这夜泊的特有气氛,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三四两句近写“寒山寺”传出“夜半钟声”,这震荡夜空的钟声,就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景物、色彩、音响与夜泊旅人的心绪,和谐协调,又不违反格律诗的安排和规范,这不能不说是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