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一〕
孤城遥望玉门关。〔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三〕
不破楼兰终不还。〔四〕
■ 注释
〔一〕青海:即今青海湖,在青海东北。长云:连绵不断的云。雪山:指今甘肃祁连山,因终年积雪,故名。
〔二〕孤城:即玉门关,汉代的边关名。这两句说,青海湖上空的密云,遮住了祁连山;远远望去,在塞外只有玉门关这座孤城。
〔三〕黄沙:在沙漠里。穿:磨破的意思。金甲:铠甲。
〔四〕楼兰:汉代时西域的国名,在今新疆的鄯善县。汉武帝派使臣到大宛国去,受到楼兰攻掠。之后汉杀了楼兰王,平定了这个地方。后来楼兰成了外族敌人的代词。这里是借指吐蕃。这两句说,在黄沙遍地的战场上,征人身经百战,铁衣战袍也磨破了。尽管如此,不歼灭敌人是决不归回故乡的。
■ 简析
大概是由于唐代屡次对外用兵的缘故,在唐代出现了不少反映边地生活的边塞诗。从内容上看,大多是对边疆戎马生活的讴歌,有意气昂扬的一面,也有的情绪沉郁,是悲哀的慨叹和反战的呼吁。总之,从各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客观实际。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着力描写了唐代西北边塞的将士,不灭外患不返家园的坚强决心。一二两句以“雪山”、“孤城”为背景,首先写了边地的风光。由于战斗的惨烈,在青海更加感到阴云弥漫,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伸到天边。连高耸的积雪山峰都锁在云雾之中,显得暗淡了。遥望前方,连玉门关都那么遥远,何况千里之外的家乡呢!三句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七字,集中概括了守边将士过去的身经百战,金甲磨穿的战地生活。四句用“终不还”三字,进一步写出将士们忠勇爱国的气概。诗人饱满的笔触,淋漓的表现,很自然会使人想起中唐诗人戴叔伦的两句诗:“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首诗,确如他人所评:“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