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信达雅”:变译的思想

严复深得Evolution and Ethics之精髓,本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道,大施变通之术,对原作实行增、减、编、述、缩、并、改等“达旨术”,即变通策略,使得译作《天演论》大异于原作,在中国大放异彩。孕育于《天演论》,大行于严译名著的“达旨术”及其“信达雅”具有什么样的内涵,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什么样的思想体系呢?

百年来,多数“信达雅”论者往往奢于空谈,未加以系统求证和例证。本节将逐条分析,先从提出“信达雅”的《天演论·译例言》说起。

一、《天演论》前言今译

不妨看看严复对“信达雅”的完整论述。为方便部分读者,我们将其古文与今译对照排出。(见表7)

表7  《天演论·译例言》古文今译对照
15
16
17

说明:1.古文取自欧阳哲生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1996),段内序号为笔者所加。

2.今译取自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1998)。段3中“语法”、“字法”均应为“词法”;段5与段6中“书末”和“文末”均应为“节末”或“篇末”;段4中“吴挚父”应为“吴挚甫”。

二、“信”之真谛与例解

严复“三字说”思想寓于《天演论·译例言》。现我们结合严复所译,分析严复所言,言行相左时,以行律言,以明严复之“信达雅”。(黄忠廉,2015d)

(一)“信”之真谛

“信达雅”三难,严复首标“信”字,而“信”在《天演论·译例言》有五处涉及:段1句2、句4与句6,段2句5,段3句5。

严复所谓“不倍于本文”(段1句6),是相对于原文内容。可是,大段增删,整段分合,何以为信?严复大量变通的详情,请看表1和附录三。

“求其信,已大难矣。”(段1句2)严复想以此将最基本的问题提出,以示翻译之难。然而有比“信”更难的,即“达”。因此这句话只是铺垫,只是托词。王克非认为:“严复为了达到他对进化论的特殊摄取目的,以近似借鸡下蛋的方式给《天演论》塞入了许多他自己的见解和发挥,删改了他认为不必要的内容,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成了严复摄入进化论的一个载体。”注36

严复有别于一般译者,他要传达的不仅仅是原作者赫胥黎的思想,不可能全信于原作。又因他有种种“成见”在先,各种“成见”又会折射原意,结果是《天演论》删除原作的大部分内容,只取原作的约四分之一,再经写、释、评、改等变通方式,给原作增加了很多内容。

概而言之,严复的“信”,指部分信守原作和取信读者,具体而言,是部分内容取自原作,忠于原作,更多的内容来自原作之外,旨在方便译语读者。

(二)“信”之剖析

整体考察《天演论·上卷》,不难发现译作由四部分构成:赫胥黎的思想、斯宾塞的思想、严复的思想和其他学者的思想。(见表8)《天演论》明显的来自原作本文和添加的案语的字数见表9。

表8  《天演论·上卷》内容构成
image

除表8所提及的人物外,《天演论·上卷》还提到拉马克(兰麻克,Lamarck)、爵弗来(Geoffroy)、方拔(Buck,von.)、万俾尔(Baer)、威里士(Wells)、格兰特(Grand)、倭恩(Owen)、哥白尼(歌白尼,Copernicus)、亚里士多德、彭祖、老子等人,但只作旁证,并未介绍具体思想。

在《天演论》本文和案语中,严复通过阐释、加写、评价三种方式增加了原作的内容,具体见表1。“人们读《天演论》,似乎并不怎么注意原作者赫胥黎关于生物进化原理的叙述,反而被严复的救亡图存的大声疾呼所深深地震撼了。因此严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作用,不是简单地用一个‘翻译家’的称号所能概括得了的。”注37这些疾呼,既存于本文,也见于案语,不与原作比较,一般读者察觉不了。

由表9可知,案语字数17704,明显来自原作之外;本文字数33814,其中又有许多严复增补的内容。据大致统计,本文至少五分之三(即2万字)来自原作之外,那么来自原作之外的总字数近4万字,约占整个译文字数的73%,即真正来自原作的内容约占27%。

从宏观上考察,严复信于原作的内容仅占原作四分之一左右。从微观上考察,严译《天演论》较少部分信于原作,而更注重取信于读者,详见附录三。看一实例,足以窥斑知豹:

原文Ⅹ段4:(8)However complete may be the indifference to public opinion,in a cool,intellectual view,of the traditional sage,it has not yet been my fortune to meet with any actual sage who took its hostile manifestations with entire equanimity.

导言十三段2:(1)或谓古有人焉,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此诚极之若反,不可以常法论也。

表9  《天演论》各节本文与案语字数小计
image

注:本表为高惠群、乌传衮所著《翻译家严复传论(1992)》所设计。

严复成功地套用了“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注38这是用典,用得巧,并有改造,无意中把与“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相对应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引出,后一句的意思似乎含于“complete may be the indifference to public opinion”,但后者却无严译那种两两对应之势。古代圣人有言在先,用之正可以省事,这种套用正符合时兴的互文性理论。而“此诚极之若反,不可以常法论也”为严复所增,具体是对前面内容的评论。再看一范例:

原文ⅩⅨ段4:(1)In the struggle for the means of enjoyment,the qualities which ensure success are energy,industry,intellectual capacity,tenacity of purpose,and,at least as much sympathy as is necessary to make a man understand the feelings of his fellows.

导言十七段1:(15)且今之竞于富贵优厚者,当何如而后胜乎?(16)以经道言之,必其精神强固者也,必勤足赴功者也,必智足以周事,忍足济事者也;又必其人之非甚不仁,而后有外物之感孚,而恒有徒党之己助,此其所以为胜之常理也。

严复首先改造了原文。将原文陈述句改为一问一答式句群,因而增设了问句“当何如而后胜乎?”,插入“以经道言之”(即按常理看),将“energy”、“industry”、“intellectual capacity”三个词语译述为四个排比句,形成强大的语势;其中每个词语均做了因果关系内涵揭示,释以结果,通过“……足……也”句式,将原文的第四个特质“tenacity of purpose”单列出来,加写同情心产生的根源“又必其人之非甚不仁”,将表同情心的词语译述为“而恒有徒党之己助”。最末的小句“此其所以为胜之常理也”是对导言句15疑问的回答。

原文一句变译为句群,其间用了改、释、写、述等变通手段,用了文言句式,如“……呼”、“……也”等。意义有增无减,在全信于原作之后,为取信于读者,为增加原文的气势,为让读者喜闻乐见,严复加写了内容,揭示了五种特质的内涵,既为彼此平衡,更为显豁原文,便于读者明了。如果苛求严译,“必智足以周事”句末可加“也”,“忍足济事者也”句前可加“必”字,以保证四句结构和谐;“又必其人之非甚不仁,而后有外物之感孚,而恒有徒党之己助”可改造为“必仁足知友情者也”,以与前面四句的句式协调。

三、“达”之真谛与例解

(一)“达”之真谛

严复要突出“达”:“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段1句2)段1—2叙说的中心是“达”,若作条分缕析,“达”有哪些手段呢?试看表10:段3句6和句8旨在求“达”;段4所讲的“随篇标目”也是为“达”;段5、6所讲的篇末加案,正是为“达”。

表10  《天演论·译例言》中“达旨术”分析
18

由表10可知,严复不是传统或正统观念中的译者,他是一位特殊的译者,集译者与作者于一身,所以他说:“是非然否,以俟公论,不敢固也。”(段6句4)这又表明他清楚自己所为,为常理所不容,但他如此这般,足见用心良苦。

概而言之,严复的“达”,指通达,具体而言,是变通原作、以服务于译语读者的行为。“达”分两层含义:一是达传播原作之要旨,二是达服务读者之宗旨。

(二)“达”之例析

由表10分析可知,严复并非原汁原味地全译赫胥黎的原作,他做了一番改造,因为他要从中国文化背景出发,将原作本土化,中国化。其本土化方式既有内容的,也有形式的。看例:

原Ⅳ段1:(2)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the latter is the intense and unceasing competition of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3)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rmer is the elimination of that struggle,by the removal of the conditions which give rise to it.

导言六段1:(4)天行者以物竞为功,而人治则以使物不竞为的。

“the former”和“the latter”是地道的欧语表达方式即形态化、抽象化,严复唯恐当时知识界接受不了,采用了中国的实义表达方式,用“天行”代替“the latter”,用“人治”代替“the former”,算是指代还原。而以“物竞为功”和“以使物不竞为的”简化了原文,概括转述了原文两句的内容,且形式长短规整。采用的主要是“达旨术”之一——述。又如:

原Ⅳ段1 :(4a)The tendency of the cosmic process is to bring about the adjustment,of the forms of plant life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s;(4b)the tendency of the horticultural process is the adjustment of the conditions to the needs of the forms of plant life which the gardener desires to raise.

导言六段1:(5)天行者倡其化物之机,设为已然之境,物各争存,宜者自立。(6)且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7)皆悬至信之格,而听万类之自已。(8)至于人治则不然,立其所祈向之物,尽吾力焉,为致所宜,以辅相匡翼之,俾克自存,以可久可大也。

原文句4反映宇宙过程的趋向,句5反映园艺过程的趋向,导言句5、句8画线部分译述其基本意思。严复觉得对原作译犹未尽,在导言句8之前加上“至于人治则不然”,以显原文句4与句5之间的对立关系。在导言句5之后又加写“物各争存,宜者自立”和句6,阐明如下道理:万物既然要适于当时条件,就得展开竞争,争则存者宜,宜者存则能自立,立则强,强则昌,不立者则弱,弱则亡。这种顺势而写,与原文自然相接,简直是环环相扣,掷地有声。后来又加写句7,如此一来,原作思想经严复变通,定能对读者产生比原文更强的思想震撼力。而导言句8末尾也有加写,但不如对导言句5的加写,因为前者是严复宣讲外来思想的重点。再如:

原I段6句1:That the state of nature,at any time,is a temporary phase of a process of incessant change,which has been going on for innumerable ages,appears to me to be a proposition as well established as any in modern history.

导言二段1:(1)自递嬗之变迁,而得当境之适遇,其来无始,其去无终,曼衍连延,层见迭代,此之谓世变,此之谓运会。(2)运者以明其迁流,会者以指所遭值,此其理古人已发之矣。

本例中减、述、增三者结合。减去了“at any time”和“to me to be a proposition as well established as any in modern history”,以画线部分概述了原文内容,然后加写了“而得当境之适遇,其来无始,其去无终”和“此之谓世变,此之谓运会。运者以明其迁流,会者以指所遭值”,所添内容又分为加写与阐释,前者为加写,后者为阐释;所释之中,因“世变”为人所知,所以不必阐释;而“运会”为专名,严复又自写自释,对“运”与“会”分别阐释。再看一例:

原Ⅵ段4:(1a)Thus the administrator might look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arthly paradise,a true garden of Eden,(1b)in which all thing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wards the well-being of the gardeners:(1c)within which the cosmic process,the coars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of the state of nature,should be abolished;(1d)in which that state should be replaced by a state of art;(1e)where every plant and every lower animal should be adapted to human wants,and would perish if human supervision and protection were with drawn;(1f)where men themselves should have been selected,with a view to their efficiency as organ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unctions of a perfected society.

导言八段2:(1)然观其所以为术,则与吾园夫所以长养草木者,其为道岂异也哉!(2)假使员舆之中,而有如是之一国,则其民熙熙嗥嗥,凡其国之所有,皆足以养其欲而给其求,所谓天行物竞之虐,于其国皆不见,而惟人治为独尊,在在有以自恃而无畏。(3)降以至一草木一禽兽之微,皆所以娱情适用之资,有其利而无其害。(4)又以学校之兴,刑罚之中,举错之公也,故其民莠者日以少,良者日以多。(5)驯至于各知职分之所当为,性分之所固有,通功合作,互相保持,以进于治化无疆之休。

原文五个小句构成排比,气势磅礴。严复不顾这种气势,将原文句1b、1c、1d合为导言句2,原句1e删除后一小句,译作导言句3,并加写结果;面对原文句1f,严复感到它来得突然,于是补写办学校、开明智及其结果(导言句4),导言句5指出公民若是各尽所能,将人治国强,这是续写。

四、“雅”之真谛与表现

(一)“雅”之真谛

严复说:“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段3句5)“‘尔雅’一词是古代的习惯用语。‘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就是解释词义要近于雅正,合乎规范。”注39《尔雅》是现存最早的词汇总释,是我国第一部分类词典,具有规范词汇的重要意义。可见严复用“尔雅”也符合《尔雅》的三种要求:一用战国前华夏族的共同语,不用方言,如严复家乡的闽方言等;二用经典之语,显得正规、有来头;三用标准语,以便译作通行。

概而言之,严复的“雅”,指规范文言,具体而言,是秦汉以前通用的文言。其风格是精练而丰富,简洁而深刻,明晰而典雅。

(二)为何用汉以前语言

严复回国后,师从桐城派后期大家吴汝纶,而桐城派师承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源自司马迁,司马迁又可追溯到先秦诸子。严复对自己推崇的文体有过表白:“秦汉之文辞,屈原之《离骚》,司马迁氏之《史记》,非绝作欤?”注40

据张中行研究注41,文言的标本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已为我们选定,“文必秦汉”,这是因为文言在秦汉时期定型。魏晋以后,直到清末,有些人明白标榜学秦汉,更多的人则学而不标榜,而且求美的子孙用的是文言,因为文言不同于古汉语,古汉语千差万别,文言有相当严格的词汇句法系统。古代口语是“多”,文言的系统是“一”,系统相对稳定,不随时空而变,汉字不随口语而变,文趋精简,渐渐成为一种文风,不少文人追求这种文风。

在严复以前,绝大多数人学习写作,以书面语为师。文言受推崇,久而久之,大家习惯用之,成了套路,被视为雅驯。“旧时代两千年来的文人,写的本领都是由书面上照猫画虎学来的,写文要熟读经史,写诗要熟读李杜……在书面上,后代与前代无异或基本上相同。”注42

“口辩者其言深,笔敏者其文沉。”注43雅而凝重,庄重。文而能雅显得有教养,显得脱俗,是上流社会的标志,尊贵身份的象征。严复说得再明确不过了:“不佞之所从事者,学理邃赜之书也,非以饷学童而望其受益也,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注44与严复几乎同时代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始人施约瑟译《圣经》也采取了类似策略。据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协会内刊《译友》2007年廿周年特大号(总第24期第59页)报道:施约瑟曾译出官话(白话)本《圣经》,并取得成功,1906年临终前几天还译出浅文理本(即文言本)《圣经》,因为他知道中国南方地区不用官话,而浅近的文言文不仅为全中国文人所用,还用于朝鲜、南安(今越南中部)、交趾支那(今越南南部),甚至日本采用的也是文人雅士所共用的书面语。

(三)“雅”之组织表现

严复翻译在单音词的使用、词类的活用、语气词、句子的词组化现象、判断句的无系词结构、排偶句等方面都继承了先秦词法、句法的特点。

“雅”在严译中主要表现有二:一是组织方面的,包括用字、用词、造句、谋篇;一是表达方面的,包括对偶与用典。

1.用字

“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注45这一特点在《天演论》里十分明显,此外,《天演论》用繁体字、异体字和通假字也较多。有的字生疏,显得古僻;有的字变音变体,叫人莫衷一是;有的字通假,造成意义不清,其中尤以通假字最为困人。通假即用同音或近音字代替。如:

导言十三段3:(1)赫胥黎保群之论,可谓辨矣。

导言十六段2:(23)今者即英伦一国而言之,挽近三百年治功所进,几于绝景而驰,至其民之气质性情,尚无可指之进步。

导言十七段1:(6)是二十而一者,溽然在泥涂之中,日有寒饥之色,周其一身者,率猥陋不蠲,不足以遂生致养,嫁娶无节,蕃息之易,与圈牢均。

前一例,“辨”通“辩”,取其“言辞漂亮动听”义,如:“故说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注46中一例,“挽”通“晚”,“挽近”即“晚近”,表“最近若干年来”。后一例,“涂”通“途”,如:“大朱涂广,夷石为堂。”注47

另外,《天演论》用字上还讲究用雅避俗,这也是严复翻译实践的一个特色。最典型就是“liberty”不译作“自由”,而译作“自繇”,理由是前者有“放诞、恣睢、无忌惮”等贬义,而后者取义“人得自繇,而必以他人之自繇为界”,语意中性。

2.用词

雅言,即规范的语言,以汉以前语言为准。词汇是雅言最集中体现之一。

1)生僻词用得多

许多词面生,需查古代汉语词典才能弄清读音与意义。如下例中“片半”即“半”,“瞽”即“瞎”。

导言十六段3:(23)惟片半合有宜不宜,而后瞽瞍生舜,尧生丹朱,而汉高吕后之悍鸷,乃生孝惠之柔良,可得而微论也。

2)单音节词用得多

在严复那个时代双音化虽说较古代有进展,但毕竟还未到现代汉语的地步,所以《天演论》用单音节词比比皆是。此处不再引例,仅从上文与下文的用例即可窥斑知豹。仅以严译八大名著中学科名称的翻译为例,即可知一二。现代汉语译某一学科,一般是采用“双音词+学”的构词模式,严复笔下则多半是“单音词+学”构成双音节词,如名学——逻辑学,字学——语文学,群学——社会学,心学——心理学,生学——生物学,天学——天文学,学学——科学学。理学——思辨哲学,质学——化学属于例外。

3)古义词用得多

有些词的意思古时用,现在不用了,有些如果照当下字面理解,会产生歧义。要弄清词的古义,得查对词典。如:

导言十二段2:(8)以官骸功用,去人之度少,而去诸兽与他猿之度多也。

导言十三段2:(9)刑章国宪,未必惧也,而斤斤然以乡里月旦为怀。

前一例,“去”表示“离”之义,古代“去国”即“离开国家”,现代的“去哈尔滨”表示“前往哈尔滨”。后一例,“乡里”指“所居之乡”,如:“积十许年,乃还乡里。”注48“月旦”不是指“农历每月初一”,而是“月旦评”的简称,指品评人物。本典出自:“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注49

4)常用古语

古人古语是后人继承的财富,熟知古语,或多用古代词语,当时有利于思想的传播。如《天演论》导言十四段3句1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言十三段2句1中“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等。又如:

原Ⅰ段8:(4)And,further,that,if there is proof that the cosmic process was set going by any agent,then that agent will be the creator of it and of all its products,although supernatural intervention may remain strictly excluded from its further course.

导言二段2:(9)设宇宙必有真宰,则天演一事,即真宰之功能。

原文探究宇宙过程的动力,严复译以“真宰”,即万物之主宰,上天。“真宰”汉以前已出现,如:“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注50汉以后也用,如:“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注51再如:

导言十段2:(10)且从来人种难分,比诸飞走下生,奚翅什伯?

古人说“跑”用“走”,现代说“走”用“行”。“奚翅”又作“奚啻”,意为“何止”、“岂但”,如:“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啻色重?”注52“什伯”,本义指古代军队编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如:“正行伍,连什伯,明旗鼓,此尉之官也。”注53在此泛指军队,引申义为十倍、百倍。

3.造句

1)多用短句

《天演论》用文言,单音词较多,加之意会造句,因而短句多,停顿频繁,即使长短交错,也显得紧散有律,很有节奏感。总体上看,《天演论》平均句长比秦汉文献要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较之于现代文,还是短多了。如:

导言十段2:(11)每有孩提之子,性情品格,父母视之为庸儿,戚党目之为劣子,温温未试,不比于人。(12)逮磨砻世故,变动光明,事业声施,赫然惊俗,国蒙其利,民戴其功。

从音节上看,上述两句,以四字对应为主,有两小句也是七字对应,即使是“每有孩提之子”、“逮磨砻世故”,也可从意义上分出四个字的短语,进而与下文形成四字格对应,读来铿锵有力。

2)好用整齐句。

先秦文献中,整齐句式多,富于乐感。严复在译作中也适时发挥。如:

导言二段1:(9)小之极于跂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隐之则神思智识之所以圣狂,显之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

导言十一段2:(26)曰:与之以含生之欲,辅之以自动之机,而后冶之以物竞,锤之以天择,使肖而代迁之种,自范于最宜,以存延其种族。

前一例,以大小对应做宏微对比,以隐显对应区别思想与文章。后一例,“与”和“辅”成对构句齐整,“冶”与“锤”对仗显豁意义。

3)常用文言格式

严复常用“……者,……也”之类的文言句式,用“名词性结构+之+谓词性结构”构成偏正结构等。如:

导言十五段1:(10)第九篇,见其术之终穷,穷则天行复兴,人治中废。

“术穷”本是主谓结构,在例中可成为一个小句,加入“之”字,则改变身份,以偏正结构成为“见”的对象,做宾语,意思表达因此而严密紧凑。

4)多用省略

文言求简,必然重意会而多省略,有时省去施事,有时省去受事。如:

导言七段1:(2)今设英伦有数十百民,()以本国人满,谋生之艰,()发愿前往新地开垦。(3)()满载一舟,()到澳洲南岛达斯马尼亚所。(4)澳士大利亚南有小岛。(5)()弃船登陆,()耳目所触,水土动植,种种族类,寒燠燥湿,()皆与英国大异,()莫有同者。(括号表示省略成分,为笔者所加。)

例中句2、句3省去了“数十百民”;句5第一、二小句省略同前两句,而小句“皆与英国大异”和“莫有同者”省去的则是“水土动植,种种族类,寒燠燥湿”。

4.谋篇

谋篇即谋划篇章的结构。严复的谋篇能力极强,他多次参加科举取士,虽说未能及第,八股套式却了然于胸,《天演论》中严复案语多处显示了八股文的精髓。如:

导言八段3:复案:(1)此篇所论,如“圣人知治人之人,赋于治于人者也”以下十余语最精辟。(2)盖泰西言治之家,皆谓善治如草木,而民智如土田。(3)民智既开,则下令如流水之源,善政不期举而自举,且一举而莫能废。(4)不然,则虽有善政,迁地弗良,淮橘成枳,一也;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极其能事,不过成一治一乱之局,二也。(5)此皆各国所历试历验者。(6)西班牙民最信教,而智识卑下,故当明嘉、隆间,得斐立白第二为之主而大强,通美洲,据南美,而欧洲亦几为所混一。(7)南洋吕宋一岛,名斐立宾者,即以其名,名其所得地也。(8)至万历末年,而斐立白第二死,继体之人,庸暗选懦,国乃大弱,尽失欧洲所已得地,贫削饥馑,民不聊生。(9)直至乾隆初年,查理第三当国,精勤二十余年,而国势复振,然而民智未开,终弗善也。(10)故至乾隆五十三年,查理第三亡,而国又大弱。(11)虽道、咸以还,泰西诸国,治化宏开,西班牙立国其中,不能无所淬厉,然至今尚不足为第二等权也。(12)至立政之际,民智污隆难易尤判。(13)如英国平税一事,明计学者持之盖久,然卒莫能行,坐其理太深,而国民抵死不悟故也。(14)后议者以理财启蒙诸书,颁令乡塾习之,至道光间,遂阻力去,而其令大行,通国蒙其利矣。(15)夫言治而不自教民始,徒曰百姓可与乐成,难与虑始;又曰非常之原,黎民所惧,皆苟且之治,不足存其国于物竞之后者也。

试按“破承起讲,提比后比”的模式分析。句1破题,即点明题意,提出主题。句2—3承题,即承接破题所说的意思,为主题做补充。句4起讲,即深入说明内容大意,从反面证明主题;句6—12例举西班牙的兴衰;句13—14例举经济学教育对英国税收一事的作用。句15小结,再次强调办教育开明智对治国的功用。

5.篇幅精短

古文篇幅都不长,短小精悍是其特色,也是古文家成名为后世所铭记的优势。严复深明个中道理,将本来不长的原文制成一节节短篇。如Evolution and Ethics第二部分本没有分节,只是用段与段之间隔行的方式将原文分成七部分,严复则分为十七个“论”。无论是第一部分的十八个“导言”,还是第二部分的十七个“论”,即使加入严复融入正文而不易察觉的字数,正文各节也只有580—1740字,(见表9)足见其短其精。

(四)“雅”之修辞表现

张中行(1997:80)指出,文言修辞有别于现代汉语主要有三种:押韵、对偶和用典。押韵在《天演论》及其他译作中并没有引起严复的重视,因为毕竟不是做韵文,不是吟诗作赋。这点搁置不论。

1.对偶

同质同形的词语或句子对应出现,形成对偶。分为句内对偶和句间对偶。如:

导言十二段1:(16)且与生俱生者有大同焉,曰好甘而恶苦,曰先己而后人。

“曰好甘而恶苦”中“好甘”与“恶苦”是句内对偶,“曰先己而后人”中“先己”与“后人”是句内对偶,而两句之间又构成句间对偶。

2.用典

以古事古语论今人今事,即是用典。用典效用之一就是显得典雅,常常是以古说今,所用古语是特定某一个,且要言不烦,语旨丰厚。用典分为两种:明用与暗用。如:

导言十四段1:(15)泰东者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导言十六段2:(9)刑罚非不中也,害群之民,或流之,或杀之,或锢之终身焉。

导言十八段1:(16)诚使五洲有大一统之一日,书车同其文轨,刑赏出于一门,人群大和,而人外之争,尚自若也;过庶之祸,莫可逃也。

前一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明用,虽未点明出处,但为当时知识界所熟知,语出《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语,也是儒家文化精华。中一例与前一例不同,属于暗用,其中“刑罚非不中也”是对典“刑罚不中”的改造,加了否定词“不”,而该典语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后一例也是暗用,改造用典,“书车同其文轨”语出《礼记·中庸》:“子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或《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整部《天演论》用典,明用少,暗用多。无论哪种,都信手拈来,化为己有,增添了译作的凝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