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雅言
  • 项穆
  • 4803字
  • 2024-11-02 21:45:05

人心各有不同,就像人有千面一样,书法也都是从心而发,因此也各有不同。所以从事书法艺术的人,虽然都是有学问的书法名家,但在挥毫落笔之后又各自形成不同的体势、气质。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1〕,显之为经纶〔2〕,树之为勋猷〔3〕,立之为节操〔4〕,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爰作书契,政代结绳〔5〕,删述侔功〔6〕,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7〕,孰能玄鉴入神?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8〕,书亦云然。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9〕,挥毫之际,各成体质〔10〕。考之先进〔11〕,固有说焉。孙过庭曰:“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12〕者失于规矩,躁勇者过于剽迫〔13〕,狐疑者溺于滞涩。”此乃舍其所长而指其所短也。夫悟其所短,恒止于苦难〔14〕;恃其所长,多画于自满〔15〕。孙子因短而攻短,予也就长而刺长。使艺成独擅,不安于一得之能;学出专门,益进于通方〔16〕之妙。理工辞拙,知罪甘焉。夫人之性情,刚柔殊禀;手之运用,乖合〔17〕互形。谨守者拘敛襟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劲者惊急无蕴,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倔鲜遒〔18〕,严密者紧实寡逸〔19〕;温润者妍媚少节〔20〕,标险〔21〕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22〕,婉畅者又惭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驶动者似欠精深,纤茂〔23〕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此皆因夫性之所偏,而成其资之所近也。他若偏泥古体者,蹇钝〔24〕之迂儒;自用为家者,庸僻之俗吏;任笔骤驰者,轻率而逾律;临池犹豫者,矜持而伤神;专尚清劲者,枯峭〔25〕而罕姿;独工丰艳者,浓鲜而乏骨。此又偏好任情,甘于暴弃者也。第施教者贵因材,自学者先克己。审斯二语,厌倦两忘。与世推移,量人进退,何虑书体之不中和哉?


【注释】

█〔清〕康熙行书

清圣祖康熙平生勤于书艺,以董其昌为宗。此轴书“书阁山云起,琴斋涧月留”,用笔秀逸圆润,笔锋灵活,颇得董书真髓。

〔1〕道德:天地宇宙的秩序以及人间伦理制度的总称,也可称之为哲学系统。

〔2〕经纶:治理天下的具体的途径、制度、方法等。

〔3〕勋猷(yóu):猷,计谋,打算。勋猷,功勋和宏大构想。

〔4〕节操:气节和品行。

〔5〕政代结绳:据《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6〕侔(móu)功:侔,相等,齐。侔功,相等的功劳。

〔7〕上智:上等智慧。《后汉书·王畅传》:“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

〔8〕由中发外:内心的境界可以从外表显现出来。

〔9〕法家:有成就的书法名家。

〔10〕体质:结构、笔法以及气质风格。

〔11〕先进:先贤。

〔12〕脱易:轻率简慢。晋代葛洪《抱朴子·行品》:“无抑断之威仪,每脱易而不思者,轻人也。”《宋史·周湛传》:“湛为人脱易,少威仪。”

〔13〕剽迫:轻疾。

〔14〕苦难:困惑责难。

〔15〕画于自满:骄傲自满,画地为牢。

〔16〕通方:变通;灵活。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这种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叫作‘通方’,即通达一切。”

〔17〕乖合:背离或和谐。

█〔宋〕赵构《真草养生论卷册》

█〔清〕纪昀《弘历西旅归诚诗册》

〔18〕挺倔鲜遒:挺拔倔强但少了遒劲。

〔19〕寡逸:缺少悠闲潇洒的气度。

〔20〕妍媚少节:美艳妩媚但少了顿挫节奏。

〔21〕标险:追求险峻的风格。

〔22〕容夷:雍容平和。

〔23〕纤茂:细小纤弱而美好。

〔24〕蹇钝:困顿愚笨。

〔25〕枯峭:枯索峭拔。


【译文】

人为万物之灵,心又主导着人的五脏百骸。所以心智发动,含蕴它则为道德,显露它则为经世安邦的才能,培养它则可以建立不朽的功勋,树立它则成了伟岸的气节和操守,表达它则成为了文学,挥洒它就成为了翰墨艺术。等到发明了书契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记叙伟大的功业,可以等同于神仙的奇妙,如果不是有上等智慧的人,哪里能够鉴别入神?但人心各有不同,就像人有千面,由衷而发,书法也是一样。所以从事书法艺术的,虽然学习的对象相同,但在挥毫落笔之后又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查询前代大家的说法,都有一定的观点。孙过庭说:“谨慎内敛的人弊端在于拘束,洒脱的人容易越过规矩,急躁勇猛的人过于急迫,狐疑的人沉溺于滞涩。”这些是舍弃书写者的长处而指出他们各自的短处。如果感觉到了自己的短处,就容易因为苦和难而终止追求;若自恃某方面的天赋,也会因此自满而画地为牢。孙过庭利用人们的短处而加以提醒警告,我反而是从各自特有的长处来反向忠告。使人们能够精通一艺而不骄傲自满;能够精通一家并由此融会贯通。道理虽然完美无缺,但言辞总是不能准确表达,我甘心受罚。人的性情,刚柔不等,手的配合,有时协调有时乖谬。谨慎保守的人,其书法往往拘束收敛;豪放飘逸的人,其书法容易偏离典范规则;迅捷劲健的人,其书法往往惊悸没有蕴藏;舒缓稳重的人,其书法往往拘谨而沉闷;简洁峻拔的人,其书法往往挺直而不遒劲;严密的人,其书法往往紧凑实在而缺少洒脱的趣味;温和滋润的人,其书法往往艳丽而缺少气节;追求险峻的人,其书法往往雕琢太过;雄伟的人,其书法必然缺少宽容平和;委婉畅达的人,其书法又缺少端正厚道;庄重质朴的人,其书法往往显得钝钝质朴;风流华美的人,其书法又太过浮华;灵活敏捷的人,其书法似乎缺少精到深入的意蕴;纤巧华茂的人,其书法多有散漫的缺憾;爽利矫健的人,其书法有剽悍张狂的弊端;稳重练达的人,其书法又缺少新奇变化。这些都是因为人的个性不同,从而顺着他的个性而形成了不同的书法样式。如果偏执于古人某一家的体式,其书法如同是庸陋愚顽的腐儒;盲目自信的人,其书法如同是庸俗狭隘的小吏;任笔驰骋不羁的人,其书法轻率而越过规矩;提笔犹豫不决的人,其书法矜持而伤了书法的神气;一味崇尚清明劲健的人,其书法枯索峭拔而缺少姿容;一味学习丰满艳丽的人,其书法往往浓厚鲜亮而缺少骨力。这又是顺从自己的性情而甘于自暴自弃的人。其实教育者贵在因材施教,自学进步的先要克服自己的褊狭。仔细揣摩这两句话,厌恶和倦怠两种情绪都没有了。如此随着时间推移,功力加深,考量不同人的性情来判断修正的方向,何必还担心书体达不到中和的境界呢?

█〔宋〕范仲淹《二札帖》

【延伸阅读】

王守仁(1472—1529年),汉族,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宋〕陆游《怀成都十韵诗卷》

此行草书卷描写作者50岁左右在成都做官时的生活景况,格调豪放跌宕,书风瘦硬通神,可谓词翰双美。

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本章节中,作者就特别提到了心的作用,显然是受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与宋代的程朱理学相互对峙,彰显了心的直觉作用。他提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命题。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追溯自孟子,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明〕王守仁《铜陵观铁船歌卷》

王守仁在铜陵献俘后回南都的舟中所作,由“铁船”引发出内心感慨,感叹人生道路的坎坷,时年49岁。此行书每行以三个字居多,行间疏朗,字间互不连属,但每个单字却牵丝不断,如“观”“洁”“难”等。通篇字体修长,行笔快捷,骨力内涵,豪放中见沉着,遒劲中见秀丽,有米芾书法“沉着飞翥”的神韵。


在中国书法史以及书法理论史上,孙过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家,他的《书谱》不仅是书法历史上的杰出作品,同时也是书法理论的杰出成就。孙过庭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宋代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他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20年,终于自学成才。到了40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米芾虽然对前代书家颇为苛刻,对孙过庭的草书却心悦诚服。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孙过庭草书《书谱》:“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很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

对于书法中两种对立特征的论述还有:

姜夔《续书谱》:“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说:

“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

“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王献之书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

“王褒书凄断风流,而势不称貌,意深工浅,犹未当妙。”

“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状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快。”

“郗愔书得意甚熟,而取妙特难,疏散风气,一无雅素。”

“柳恽书纵横廓落,大意不凡,而德本未备。”

“庾肩吾书畏惧收敛,少得自充,观阮未精,去萧、蔡远矣。”


【名家杂论】

本章中作者运用心学的思想,指出了心作为万事万物的起源,它孕育了高洁浑厚的品德,塑造了规范社会人伦的道德伦理和社会制度。同理,书法之道也是由心来发起。然作者此处之心还不是阳明心学之无思无虑的本体之心,它仍可以因为个人气质的不同而各具形态。而孙过庭和项穆都集中对这不同形态做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阐述。项穆引申和发挥了孙过庭在《书谱》中的观点,集中对比了两种矛盾对立的审美趣味对书法造成的影响。集中阐述了某一个特性容易在书法上造成的偏颇,强调了不同特质在书法审美经验中的调和作用。这自然也是对开头两个篇章中的论点的呼应。如果说第二篇是从古今这个时间纵向的维度上展开论述的话,本章则是从横向的维度上,论证王羲之中和之美的正宗审美思想的崇高地位。

当然作者在文中所列举的各类相互对立的艺术特质,诸如谨守者,纵意者;速劲者,迟重者;简峻者,严密者;温润者,标险者;雄伟者,婉畅者;庄质者,流丽者;驶动者,纤茂者;爽健者,稳熟者;任笔骤驰者,临池犹豫者;专尚清劲者,独工丰艳者,集中体现了书者如其人、人者如其书的书法思想,也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艺术审美与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审美的统一性。此种传统完全不同于西方审美习惯中的把美看作为与现实对立的绝对理念的观点,这也鲜明地体现了中西方哲学以及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或文化特征。

█〔宋〕米芾《苕溪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