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1]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于[3]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4]。夫唯不争,故无尤[5]。
【注释】
[1]上善:最善、最美好。
[2]恶:厌恶。
[3]几于:接近,几乎就是。
[4]这一排比句,省略主语,主语是具有水一般性格的人。然后才说他们的各种行为,都像水一样达到“上善”。
[5]尤:过错。
【译文】
人的最佳境界应该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从来与世无争,总是默默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说,水最接近“道”。(拥有水一样德行的人)每每选择低处居身,内心深沉平静,充满仁爱慈善,说话言而有信,为政精勤善治,做事积极贤能,行动合乎时宜。正因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过失。
【阐释】
本章以水比“道”,讲了“道”利万物不求回报和处下不争的品格。
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推崇水。水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最肮脏的地方。老子认为水最是近于“道”的。
水处万物之下,滋润万物,兼济天下。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极力宣扬水谦卑处下的品格。水处众人之所恶,表现出了“道”极其宽广的胸怀。水有再大的功劳,也从来不争。既不与万物争宠夺利,也不占有滋润万物的功劳。这样的结果是“夫唯不争,莫能与之争”(第二十四章)。从正面说,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道”会回报它,使它成为天下最大最强的存在。从反面说,水在自然界,几乎是最大的存在了,万物无法超越它,所以它只能奉献,得不到回报。老子当然是从正面说的,在这一点上,“道”本身也是如此。此时的“道”就是辩证法了,是自然规律回报了无私奉献的水。
人也许看不到自然规律在背后起作用,但可以从反面入手,效法水谦虚处下的品格。谦虚使人进步,进步才能强大。自己先成为一个强大的、无法超越的存在,才能像水一样无私奉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