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1]之为美,斯[2]恶[3]已;皆知善[4]之为善,斯不善已。故[5]有无相生[6],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7]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8]处无为[9]之事,行不言[10]之教;万物作[11]焉而不辞[1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13],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4]。
【注释】
[1]美:美好的事物。
[2]斯:这。
[3]恶:恶劣,不好。
[4]善:正确。王弼注:“善不善犹是非也。”
[5]故:因此。
[6]这一排比句中的生、成、较、倾、和、随,表示一对相反的概念,是比较的结果。
[7]根据汉代郑玄对《礼记·乐记》的注解,一个单一的声音叫作声,多个声音合奏出来叫作音。比如,敲一下钟发出的是声,有节奏地敲多下钟发出的就是音。
[8]圣人:既是平常所说的德行操守可为天下楷模的人,也可指已经明白“道”的真谛并依“道”行事的人。得道就可以成为天下楷模。
[9]无为:不干涉、不妄为,顺其自然。
[10]不言:不发号施令。
[11]作:产生、兴起。
[12]辞:命令。
[13]恃:强加、自恃。
[14]去:失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为什么美好,这就会显露出丑了;都知道正确的事为什么正确,这就会显露出不正确了。因此,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相互凸现,高和下互为依靠,音和声相互调谐,前和后相互跟随,这都是互相比较的结果,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圣人对待世事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不干涉,他们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对待万物,听任它们自然兴起,而不是设法使它们兴起。任由其发展却不占有;帮助其有为却不自恃有恩;成就其功业却不自恃有功。而正因为不居功,功劳才不会被磨灭。
【阐释】
本章,老子正式展现了他的辩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核心政治理念——“无为”。
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完整地认识对象,既对立又统一地看待问题。事物在展现某一方面的特点时,必然包含这一面的对立面。只看到表现出来的一面,看不到暗含的另一面,就不能完整地看清事物的特征。老子的所谓朴素辩证理论,就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它的否定。用西方哲学家的话说,那就是“一切肯定即否定”。
接下来,老子又提出了“无为”的方法。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包括现在,很多人把“无为”理解成无所作为,并批评老子消极避世的思想。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让大家躺在沙发上什么事也不做,而是强调,人应顺应万物本性而不人为干扰,遵从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所以“无为”就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就要既看到对立的两面,又要不主观肯定或否定其中一面,任其自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