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他拯救了法国”
- 40位世界著名参谋长
- 李一新编著
- 5445字
- 2022-07-28 17:51:54
——20世纪初法军总参谋长霞飞
1911年起任法国军队总参谋长的霞飞(1852-1931年),因老谋深算,运筹有方,在1914年马恩河战役中,成功地指挥法军阻挡德军的进攻,粉碎了敌人速决战的神话;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又以其坚定、冷静、有力地指挥,取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扭转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局面,奠定了协约国胜利的基础,为打败德国,保卫法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他被誉为“拯救了法国”的人。
少年斗志不言愁
由于时代、地域、个人天赋及阅历不同,那些叱咤风云、挥动千军的统帅们的成长条件和所发挥的作用也有许多不同。但有一点似乎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不纯属是偶然因素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而是从小就有所准备。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1852年1月12日出生于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来维塞尔特城。霞飞幼年时期家境贫寒。他的祖辈曾是西班牙贵族,但他祖父因战争失败而逃到法国,以后家境日蹙。霞飞的父亲只能自食其力,以箍桶为业,要养活11个儿子,日子相当艰辛。不过,霞飞的父亲不甘心家境中落,从小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处处以伦理规范来启发他们,希望儿子成为品学兼优的人。
1868年霞飞凭着天赋和刻苦从家乡的中学毕业,考取了巴黎颇有名气的工业技术学校。1870年普法两国开战后,工业技术学校停办。霞飞和当时许多青年一样,投笔从戎。他初进军队时,上级授予他少尉军衔。由于他从小热爱军旅生活,并立志当将军,因而不管上级交给他什么任务,他都很乐意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当巴黎被围困时,霞飞奉命防守一个炮台。他身先士卒,出色完成了任务。
普法战争结束后,他考进陆军实习学校。1872年在军校毕业,获上尉军衔,进工程队任职,负责建造巴黎北部的炮台。1876年任营长,被调任法国东部地区,建造明达利防御阵地。
一名军官只要有才干,在战争年代被使用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谷拔看上了霞飞的工程技术才能,带他到了印度支那。1883年,霞飞随法远征军参加了中法战争,他所在的部队曾侵略我国台湾。此后,他以工程师身份在河内供职3年。虽然他仍在工程队工作,但是远涉重洋去到异国他乡,对于他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无疑是一次机会。
1892年,霞飞又被派往非洲法属塞内加尔修筑铁路一次,波涅尔上校奉命率领一支小分队外出执行勤务。分队出发后不久,霞飞接到波涅尔部一个幸存者的报告,该部与当地居民发生械斗,损失很大。霞飞出面指挥,最后终于平定了当地居民的反抗。为此,他“立了功”,首次得到一枚勋章。1898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
霞飞回到巴黎后于1901年升任旅长。1902年获准将衔,3年后即于1905年升为师长,同时获少将衔。1908年任军长。这就为他实现统率三军的梦想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910年,他被选为法国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任法军后勤总监。
1911年,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而爆发了所谓摩洛哥危机,两国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新上任的陆军部长梅西米认为,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米歇尔在这关键性时刻表现得优柔寡断。霞飞的才能并不突出,但他最年轻,可以在岗位上多干几年;而且霞飞在政治上属温和派,在军界上层势力很大的右派军官也能通得过。这样,59岁的霞飞就顺利地当上了最高军事委员会的副主席兼总参谋长。1914-1916年他任法军总司令。少年立志加上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使霞飞青年时代的统率三军的梦想成了现实。
制定“第17号计划”
霞飞上任总参谋长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北非、巴尔干和中近东的争夺十分激烈,一场世界性的大屠杀迫在眉睫。为了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中处于有备无患的地位,霞飞一上任就着手制定法国在未来战争中的作战计划。不过,法国总参谋部早在1872年就开始制定对德作战计划。到霞飞主持总参谋部时,已先后制定了16个计划,这些计划都明显不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霞飞从1911年开始着手制定新的作战计划,以取代第16号计划,这项计划即第17号计划,完成于1913年4月,未经讨论,也未经征求意见,便在5月由最高军事委员会审核和通过。
计划中只是原则上规定法军各个集团军对在不同方向上进攻的德军应作的反应,以及在迅速回击时可以采取哪几条路线。霞飞认为,德军的进攻路线是无法预先准确测定的,只能制定一个“后发制人,相机行事”的应变计划。
整个第17号计划只是一个不变的原则,那就是进攻,其余的一切安排都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变更的。这项计划完全服从法国帝国主义的复仇心理,以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取得莱茵河左岸地区为目标,缺乏全局观念,目光短浅,而且在战略部署上正中德军下怀。
其次,整个计划和实施前提是不可靠的,即认为德军将被东线俄军的进攻所牵制,在西线用兵不可能多于68个师,而且德国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必然集中兵力于德法边境。这种假设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上德军在西线所部署的兵力不是68个师,而是83个师,在德法边界只有1/8的兵力用作牵制法军。再次,霞飞对德军的进攻方向判断错误,不相信德军会越过比利时入侵法国。最后,第17号计划表面看来振振有词地指出要“集中全部兵力向德国各集团军进攻”,实际上充满了迟疑不决、消极被动的内容。例如,整个计划要求在判明敌人行动性质以后,才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主要突击方向,而且,“只能由总司令发出命令”方可实施。
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太子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8月3日夜,德军越过比利时边界向护卫马斯河渡口的列日要塞挺进,企图通过比利时中部南下攻打法国首都巴黎。德军在这个方向进攻的兵力达83个师之多。这时霞飞仍错误地认为,德军的主力在梅斯地区,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加强法比边境的防御。霞飞虽然也担心德军万一在列日失利,必将掉头向南,但只是下令第5集团军向比利时集团军靠拢。8月8日,霞飞发出第1号命令,准备集中全力在莱茵河方向上发动进攻。法第1、2集团军于14日发起进攻,开始了“边境之战”。
进入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后的法军进展顺利,但是,按计划退至莫朗日-萨尔布尔和孚日山脉一线的德军,于20日突然掉头发动猛烈反击。法军全线溃退,直到南锡和默特河才站稳脚跟。与此同时,法第3、4集团军在阿登山区遭到德军右翼强大攻势的压力开始大撤退。霞飞不得不改变计划,命令第5集团军前出至桑布尔河,对渡河的德军实施突击,但被德军击败。23日,德第1集团军向蒙斯的英国集团军发动攻势,英军败退。英法联军在边境交战失利后被迫后撤,法国北部边境迅速被德军突破,巴黎受到威胁。霞飞的第17号计划宣告破产。
打赢马恩河战役
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远离战场,对法军的重新部署毫无觉察,却被夸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胜利在握,便抽调一部分军队增援东线。同时,又将原来计划补充右纵队的预备队加强了左纵队。这样,德军右纵队的进攻力量就从原来的16个军减少为11个军。小毛奇于8月27日又下达了新的命令,一面让右纵队继续按原计划前进,一面又改变左纵队原来的防御任务,让它攻击设防坚固的南锡高地一带的法军。德军右纵队第1集团军应第2集团军的要求,改变了军队的运动方向,向东南协同第2集团军追击法国第5集团军。这一行动,不但使巴黎解除了从西北面受到德军包围的威胁,而且使德军右翼的军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9月1日,霞飞认为反攻时机还不成熟,命令法军继续向南撤退,以引诱敌人追击。小毛奇果然上当,命令其3个集团军(第3、4、5集团军)继续向南方和东南方向进攻,企图包围凡尔登以南地区的法军。
9月4日晚,霞飞见反攻时机已到,遂发出第6号命令,决定发动反攻。按照霞飞的命令,反攻日期为9月6日,左翼3个集团军(法国第5、6集团军和英国集团军)担任主攻,三面夹击德第1集团军;中央2个集团军(法第4、9集团军)牵制敌军;法第3集团军担任右翼进攻。第6集团军北出巴黎兵营,向东进发,攻击德军侧翼第1集团军,法第5集团军立即掉转头来,变撤退为反攻,同德军厮杀,并同德第2集团军右翼交火,在1、2集团军之间撕开一个宽达50公里的突破口,德第2集团军失去右翼护卫,陷入被包围的境地。英国集团军立即突入这个突破口,但进展缓慢。法第3集团军截住德第2集团军左翼和德第3集团军,使德第1、2集团军陷入孤立。
马恩河一带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硝烟弥漫,战火熊熊。至9月9日,德军右翼主力受挫,小毛奇这时才发觉法军意图,慌忙下令撤退至努瓦来-凡尔登一线,德军左翼也停止进攻,战局已明朗。10日,霞飞发出战报:“马恩河战役已以确定无疑的胜利告终。”15日,霞飞下令法军停止进攻,设防固守。在瓦兹河到瑞士的全线上,双方挖掘堑壕、转入防御,进入长期的阵地战役。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双方直接投入兵力150万人,法军伤亡14万人,德军伤亡21万人。这次战役宣告了德国速决战的破产,名噪一时的施利芬计划化为泡影。
在这次战役中,霞飞巧妙地利用了德军战略上的错误,在战区范围内,不仅利用铁路,而且用汽车运送部队,成功地实施了高度机动;他坚定沉着而又及时果断地发起了战略反攻,从而扭转了战局。但同时也暴露了霞飞的指挥错误:霞飞没有立即从德军指挥的失误中捕捉战机,直到形势明朗才下定决心。但由于马恩河战役对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局起了重大作用,霞飞也因此名声大振,他因功而获得上将军衔和大十字勋章。
坚守防御消耗敌人
马恩河战役后,英法和德国双方都停止了进攻。1915年,德军统帅部改变作战计划,将战争重点移向东线,企图粉碎俄军,迫其单独媾和,在西线则采取战略防御。
1916年,德军在东线取得了对俄军的胜利,决定在西线发起重点进攻。德军统帅部决定把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的主要方向。因为凡尔登是协约国西线的突出部,对整个西线德军威胁很大。同时,凡尔登又是通向巴黎的坚固据点和法军阵地的支援枢纽。如果凡尔登被攻下,将给法国军民以沉重的打击。因此,德军认为,从这里进攻,必将使凡尔登成为“碾碎法军的磨盘”。
在凡尔登,法军在原有的筑垒地带和以永备工事组成的主要阵地前方,构筑了3道野战阵地,守军为凡尔登要塞区所属的3个军共11个师,计有火炮600多门。
霞飞认识到法国的安危系于凡尔登一役,决定采取紧急行动,在10天内调集19万援军、2.5万吨弹药和军用物资。同时,决定调集一切可以动用的陆军和航空部队,准备在凡尔登地区同德军决战。
2月21日凌晨,德军对法军的阵地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拉开了凡尔登战役的帷幕。德军炮兵部队以每小时10万发的射速,一天之内就向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发射了100万发炮弹和燃烧弹。据当时记载:“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强烈的炮火,法军第一道防线全被浓烟烈火笼罩,交通壕完全被摧毁,附近森林被炸光,山头完全改变了面貌。”当天晚上,德军以6个步兵师在马斯河东岸宽仅10公里的前线上,开始向南推进,第一天就占领了法军防守的第一道阵地。
霞飞派其总参谋长卡斯得诺到凡尔登,并通过他下达严厉的命令,要采取以磨盘对磨盘的战术,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于是,双方展开肉搏战,在法军顽强抵抗下,德军进展缓慢。随后4天,德军又突破了法军第二道阵地,并占领了具有重要地位的都奥蒙炮台。法军阵线被切成数段,并断绝了与后方的联系。
凡尔登的命运和整个法国的防御体系均处于危险境地。面对严峻形势,霞飞表现出了一个高级指挥员应有的沉着冷静。他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派第2集团军增援凡尔登,委任他所赏识的第2集团军司令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官。同时,霞飞还命令部队加紧抢修公路,组建一支9000人的运输队,并调集3900辆汽车,依靠一条二等公路,在一周内向凡尔登增运19万援军和2.5万吨军火物资。法军经过增援,力量已同德军相当。5月,双方进入消耗战。
7月1日,霞飞指挥英法联军在索姆河发起对德军的强大攻势,协约国的协调行动迫使德军从凡尔登抽调兵力去东线和索姆河战场。7月11日,德军进攻高潮停止。德国企图歼灭法军主力,一举迫使法国投降的战略目标没有达到,反而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8月29日,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被解除职务,由兴登堡继任。
这时,战场主动权已转入法军手中。法军在10月和12月发起两次攻势,取得胜利,进抵原来阵地。12月18日,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最后结束。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的决定性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中,德军先后投入总兵力50个师,伤亡近60万人。法军投入69个师,伤亡近35.8万人。因此,这次战役有“凡尔登绞肉机”之称。
霞飞在这次战役的指挥中,冷静沉着,意志坚强,在处境十分危急的关头毫不动摇。这对稳定军心,守住要塞起了重大作用。
马恩河和凡尔登战役,充分反映出了霞飞这个高级智囊和统帅所具有的冷静、有条不紊、头脑清醒的良好素质。但是,他的顽固执拗、刚愎自用及主观武断,却是他作为军事统师的致命弱点,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边境之战的惨败和第17号计划的破产。凡尔登战役前的轻敌也反映出他缺乏第一流战略家和军事家的敏感和全局目光。尽管如此,他在屡受挫折时不丧失信心,在危难之时仍沉着坚定,力挽狂澜,特别是他一旦判断清楚形势,明确应当采取哪些行动时,便果断坚定,排除障碍,全力以赴去夺取胜利。正是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名垂法国军事史,被誉为“拯救了法国”的人。
1916年,正当他在部署协约国军1917年的战略计划,要使1917年的战局成为决定性战局时,霞飞受到其属下加连尼和萨拉伊的攻击。12月,霞飞被解除法军总司令实职,授予元帅衔,任命为法国政府指挥战争事务技术顾问。随即,霞飞出使美国,争取美国的军事援助,后来又出使日本,但在军事和政治事务上已不再起重要作用。1931年1月12日,霞飞在巴黎逝世,终年79岁,遗有《战争准备与战役实施》、《霞飞元帅回忆录》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