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入选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天津近代教育专题史研究”(TJJX13—012)、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天津近代教育史专题研究”(CE4010)。本书采用历史法,以教会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留学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专题为研究对象,时间段截取以上各类教育在天津的出现为起始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终止点。教会教育比较特殊,其时间段为1860年天津出现最早的教会学校——小书房,到1956年教会学校在天津消失。本书的“天津”是指自清末以来设置的天津县、天津特别市、天津市及其所辖区域。

本书在对大量史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进行历史分期,并对每个时期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同时,对办学机构的行政管理、经费来源及使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与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力图较为全面、深入地展现天津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脉络和图景,进一步加深对天津教育近代化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对天津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特色、经验、不足及启示进行概括总结,为当今天津的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题新颖。本书系首次对天津近代教育制度进行的专门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2)涉及面广。本书所研究的专题包括了除女子教育外所有的教育类型,拓宽了天津近代教育史的研究范围。(3)结构严谨。本书所涉及的每个专题都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纵向上划分发展阶段,总结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横向上聚焦行政和学校管理机构、经费来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师与学生等问题,全面、深入剖析教育制度的各个基本要素,尽可能反映天津近代教育制度的真实面貌。(4)史料充实,史论结合。本书在史料挖掘上下了一番功夫,查阅了近代大量相关的档案、报纸、期刊和书籍,增添了不少新的史料,同时,不乏分析论证。本书以我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宏观背景为经,以天津近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教育实际为纬,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论述天津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力求在理论层面上对天津近代教育实际进行精细剖析和入理论证,寓理论分析于史实之中,在史实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

本书的撰写者:绪论(王慧)、第一章(郑丽琴、王廷)、第二章(刘向军、张天征)、第三章(陈雅雯、王慧)、第四章(吴婷、王慧)、第五章(赵亮、刘兆宇)、第六章(李风、吴婷)、第七章(王羽、王慧)、第八章(顾安俊)、第九章(梁雯娟、王慧)、结语(王慧),全书由王慧统稿。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 《天津卫志·序》。

[3] 《天津卫志·序》。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页。

[5] 张利民:《解读天津六百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60页。

[6] 张大民主编:《天津近代教育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