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钢铁工业恢复增长,但较之危机前增速明显放缓。2013年,中国钢铁行业的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企业生产不断创下行业新高,市场弱势、生产强势的情况下,钢铁行业仍在探索生产顶峰。2013年,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是70897万吨、77904万吨和106762万吨,分别同比增长6.2%、7.5%和11.4%,增速比2012年提高。2014年,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是71160万吨、82270万吨和11255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0.4%、5.6%和5.4%,增速比2013年有显著下降。在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行业的产能释放压力大等因素推动钢铁行业在效益并无明显改善情况下,生产继续快速释放,从而也导致了钢铁行业的市场价格继续走低(见表3—1)。

表3—1 2005—2014年钢铁行业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二)消费量峰值或将到来

2013年,国内粗钢产量是77904.10万吨;出口钢材6233.75万吨,钢坯0.40万吨,钢锭0.03万吨,坯锭合计0.43万吨,折合粗钢出口约6632万吨;进口钢材1407.76万吨,钢坯55.19万吨,钢锭5.90万吨,坯锭合计61.09万吨,折合粗钢进口约1559万吨;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是72831.1万吨,同比增长约8.35%。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82270万吨,出口钢材9378万吨,同比增长50.5%;进口钢材1443万吨,增长2.5%,折合净出口粗钢8153万吨,占中国粗钢总产量的10.2%,粗钢表观消费量74117万吨,比上年增长1.76%。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过度依赖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转变,粗钢消费量的峰值或将到来(见表3—2)。

表3—2 2008—2014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还需要看到,主要用钢行业对于品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产品单耗正在大幅下降。高强钢使用更加普遍。从降低成本、环境约束、减轻自重等各方面来看,高强钢都能满足家电、汽车、机械、船舶等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用钢需求。当然,各行业所需要的高强钢在具体品种、性能上会有不同的要求,如工程机械用钢除了高强度外,还要求有高耐磨等特种性能;汽车用冷轧薄板除要求有高强度外,还要求有良好的加工性能。板材使用厚度出现不断减薄趋势,这在家电产品中表现尤为明显。例如,大型家电箱体板材厚度普遍出现减薄趋势,对厚度为0.3毫米、0.4毫米、0.5毫米的高强度薄规格板材需求量大幅增加;家电产品中具有高表面要求的涂装钢板、覆膜板应用领域拓宽、需求量上升;具有抗菌性、散热性等新功能钢板,以及环保后处理钢板等需求快速增加。产品单耗大幅下降。由于下游行业生产装备、工艺水平、产品档次的提高,以及高强钢材的普遍使用,用钢产品钢材单耗呈现下降趋势。如机械工业的抽样调查显示,与2004年相比,机械工业每万元产值的用钢量几乎下降了一半,船舶平均每载重吨的钢材消耗也从10年前的0.39吨下降到目前的0.2吨。此外,家电、汽车、集装箱等行业的钢材单耗也均呈现下降趋势。

(三)钢铁产业延续“北重南轻”区域分布格局

中国钢材的产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地区,钢铁工业“北重南轻”的布局长期未能改善。河北、江苏、山东、辽宁4省的钢铁生产占据了全国钢铁生产的50%左右。从钢铁产业的资产分布情况看,中国钢铁行业的资产主要集中于河北、江苏、辽宁、山东、天津、湖北、山西、四川和上海等地;前5个省市的资产合计占到了中国钢铁行业总资产的49.47%;前10个省市的资产合计占到了中国钢铁行业总资产的70.2%;河北省占全国钢铁行业总资产的16.54%,资产规模有下降;钢铁行业是投资规模较大的行业,行业的平均资产达到5.68亿元,其中上海、河北的平均资产达到15亿元左右,企业的规模较大,规模性企业较多(见表3—3)。

表3—3 2013年钢铁行业资产区域分布情况

表3—3 2013年钢铁行业资产区域分布情况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近年来钢铁产业集中度水平下降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2012年后集中度开始明显下降。2005年中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 CR4、CR10分别为16.34%和33.03%; 2009年钢铁行业 CR4、CR10分别为24.4% 和43.47%,分别较2005年上升了大概8个和10个百分点;2010年,集中度进一步提高,CR4、CR10分别为27.8%和48.6%,较2009年分别大幅上升了3.4个和5.1个百分点。2011年,钢铁工业集中度CR4、CR10分别为29.0%和49.2%,较上年分别上升1.2个和0.6个百分点。2012年,由于全行业利润微薄,需求增长持续放缓,钢铁工业并购风险加大,并购重组案例明显减少,大部分并购步伐都已放缓。2012年,钢铁工业集中度CR4、CR10分别为27.1%和45.9%,较上年分别下降了1.9个和3.3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钢铁行业前10家企业的粗钢产量集中度达到39.41%,比2012年下降0.6个百分点,粗钢集中度水平有小幅下降。2014年,粗钢产量前1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6.6%,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近几年来,非钢协会员企业的产量增长快于钢协会员企业的产量增长,行业集中度指标在经过了2005—2011年的增长后,连续两年下降。按钢协统计,以钢产量排名前4位、前10位的钢企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衡量,2011年分别为22.6%和42.8%,2012年分别为21%和39.7%,2013年分别为21.06%和39.1%。

(五)钢铁企业大型化趋势日趋显著

中国钢铁工业大企业产量占比快速增长,1999年以前中国没有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1999年宝钢成为第一家产量在千万吨以上的企业,千万吨以上企业产量占比快速上升到13.45%,到2012年进一步快速增加到57.16%。产量500万吨以上企业占比从1992年的25.45%上升到1999年的31.25%,到2012年这一比例迅速上升到68.71%。200万吨以上企业的产量至2011年上升到80.10%。但2012年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出现了不升反降的局面。产量大于1000万吨企业产量占比同比减少2.43个百分点;产量大于500吨和产量大于200万吨企业产量占比同比分别减少了4.5个和4个百分点(见表3—4)。

随着中国钢铁工业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中国钢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中大规模企业的数目快速增加。2002年中国又有一家千万吨以上钢铁企业——鞍钢诞生。2012年全年粗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共计17家,较2011年增加1家,其中河北钢铁接近7000万吨,宝钢和鞍钢超过了4000万吨,武汉钢铁、沙钢和首钢超过3000万吨,山东钢铁超过2000万吨。2012年,前十大钢铁企业的产量除沙钢、首钢和马钢以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产,华凌钢铁粗钢产量同比减少11.18个百分点,渤海钢铁为9.78个百分点(见表3—5)。

表3—4 中国大规模钢铁企业数量  单位:家

表3—4 中国大规模钢铁企业数量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表3—5 钢铁工业大规模企业产量占比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