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文化冲突视阈中的心灵和谐
- 曹亚琴
- 3792字
- 2021-03-31 03:03:55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心灵和谐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人对终极关怀的寻求,是人之本性使然。人类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本性,追求幸福、内心安宁、精神有所皈依的深层次期盼。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曾说过,幸福就是肉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心灵的宁静也就是一种心灵和谐的状态。英国弥尔顿则认为心灵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把地狱变成天堂。心灵和谐是人的一种持续性渴求。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这种持续性需求更是强烈且意义深远。
一 心灵和谐——和谐社会构建中逐渐彰显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所倡导的理想社会状态。和谐是动态矛盾中的和谐。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相对于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是容易被关注、易于察觉的显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发展,人的心灵和谐问题也逐渐彰显。
(一)心灵和谐与否影响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关系复杂多面,其和谐程度决定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都决定于人与人的关系。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最终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与接纳为基础,以便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这就需要发挥人的心灵和谐的作用。只有心灵和谐,人们才能正确看待竞争,保持人与人的良性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对竞争缺乏正确认识,心灵失衡,就会导致恶性竞争行为,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只有心灵和谐,人们才能正确看待财富,才能更平和地面对贫富差距。心灵和谐并不是要视人间财富如粪土,物质财富是人的生存需要;心灵和谐也不是不能包容差距,贫富差距的出现与扩大在中国有其历史原因,何况适当的差距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促进人与人之间进取向上的状态。只有心灵和谐,人们乐于付出爱心、诚心,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同个性的人,才有利于形成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二)心灵和谐与否影响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有着紧密联系。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与社会的和谐,可以归纳为: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2]而这三方面的和谐,需要人的心灵和谐作为基础。在科技盛行的时代,只有心灵和谐,人的精神信仰有所依托,才能对社会发展起到向心力的作用,促使人与主流社会有比较趋同的信仰并认同执政者所倡导的政治理念,参与政治文明建设,形成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只有心灵和谐,正确认识财富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意识到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就是创造个人财富,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物质文明建设,形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只有心灵和谐,才能有热情、激情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而不被物化,从而促进创新文化能力的形成,为创造物质财富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三)心灵和谐与否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源泉,人必须依赖于自然生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3]二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人具有主体性,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把自然界变成“属人的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受破坏主要由人类自身造成,源于人的心灵不和谐。一方面,人借助科学技术肆意向自然界索取,必然损坏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和平衡,这正是由于人的认知偏差及人的贪婪、自私等心灵不和谐而忽略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致。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记住恩格斯的告戒:“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时,由于人的心灵不和谐,无视自然规律,任意破坏自然本身的秩序,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却误以为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其结果却适得其反。“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因此,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要关注人的心灵和谐,只有人的内在知、情、意的协和统一,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人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使自然获得持续发展,人类的生态家园才能得到切实的维护。
总之,心灵和谐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要求。只有内在心灵与外在社会主流相符合,才是真正的心灵和谐。心灵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力量,它向社会渗透向心力并增强凝聚力;心灵不和谐则给社会带来离心力,从而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同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建构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与实践,为心灵和谐提供了有利的外在环境。
二 文化冲突——心灵和谐问题研究的重要视角
造成当代人心灵不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原因,也有人自身的主观原因。本书拟从文化冲突的视角来研究心灵和谐问题,理由如下:
(一)从学理的角度分析,文化冲突与人的心灵和谐密切相关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交错作用的结果,是人本质力量的外化。然而,由人创造的文化世界并不是消极的存在,它在一代代的传递、累积、冲突、融合、变迁中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成为相对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相对于个人或某个具体时代人来说,是一种独立的外在力量,成为具体时代的人的生活情景,时刻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是文化的“产物”。任何个人总要带上他所属文化的“烙印”,心灵世界总会相应地反映当时的文化色彩,就这个层面而言,文化是人类的第二遗传机制。此外,文化为人们追寻人生“终极关怀”的心灵和谐提供了解释框架。任何文化的核心价值都为人们追寻意义、感受终极关怀建立了自己的“世界图景”。因此,当不同质的文化聚焦在同一时空时,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这种冲突、碰撞会给人的心灵世界带来不同程度的震撼,会使人们对文化带来的“世界图景”的冲突而感到“终极关怀”的失落,从而造成心灵不和谐。著名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人物凯伦·霍妮女士认为,文化环境是个人心理失调的最终根源,虽然个人环境导致了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有的人患了神经病,有的人则是正常人,但神经症在质和量上又取决于共同的文化环境。[6]霍妮不仅把文化放在了决定性的位置上,而且她指出文化冲突导致了人的内心冲突,造成了神经症的冲突。[7]虽然有人对霍妮的这一论述进行批判,但文化冲突带给人们心灵的不和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从现实的角度考察,当代中国文化冲突的现实是影响心灵和谐的重要因素
对于具体生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而言,当前,中国处在非常复杂的文化情景中,全球化进程中各民族间的文化碰撞、冲突、融合给人们带来了色彩绚烂的文化图景,而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文化转型带给人深刻的震撼。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文化冲突在带给人们视觉满足的同时,也冲击着人的心灵世界。现代化要实现价值观念体系的转换,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已经沉淀在中国人的深层次心理结构中,由此必然引起国人内心的冲突、心灵的不和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是两种基本价值观念的对抗、冲突,给人们带来内心的不适;在全球化背景下,后现代文化在中国虽尚未形成,但是,中国当前的多元文化中也已带有后现代的色彩,消费文化的飙升以及大众文化的风行,显现出后现代文化的特征。现代的确定性与后现代的不确定性冲突、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碰撞,使人们在不自由与安全和自由与不安全间彷徨、在经典与反经典间困惑。多元文化的碰撞、冲突造成人们的迷失、失落、困惑、不知所措,更直接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这也印证了托夫勒在20世纪70年代所作的预言:“未来的震荡是一种时间现象,它是社会变动急剧加速的产物。它是发源于依附在旧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新文化的附加物,是人们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所遇到的文化震荡。”[8]面对文化震荡,人们常常会因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承受过多而感到头晕目眩、不知所措。
人一出生就置于一个文化世界中,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定文化熏染下的人有其特有的烙印,并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从研究的角度看,从文化冲突中探究心灵和谐是一个重要的新视野。基于上述思考,笔者选择了文化冲突中的心灵和谐研究作为主题。从理论上讲,这一研究有利于深化心灵和谐问题文化因素以及文化解决路径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有关问题的研究。其一,丰富文化与人的关系研究及文化与心理的研究;其二,深化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研究(如心灵和谐问题、和谐文化问题等);其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其四,丰富精神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从实践上讲,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在复杂的多元文化时代中,由于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心灵不和谐状态,并在实践中用文化的方式关怀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心灵体验,实现心灵的安宁、平静和自由,让人感受到幸福,达到一种“在心灵中不会留下空虚之感的充分的、完全的、圆满的幸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