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养,是为了让孩子拥有独立的资本

作为一名专注于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工作者,我总会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大量问题,比如线下培训后的答疑环节、自己文章的评论区,还有通过各种关系推荐来的求助者。这些问题涉及的孩子年龄段很广,涵盖的生活元素众多,而且往往都是提问者正在经历的养育难题:


“让孩子上国际幼儿园好还是上公立幼儿园好?”

“我该不该给孩子报课外班?我觉得我家两岁的女儿很有音乐天赋!”

“我给孩子讲故事,他听一会儿就跑,怎么办?”

“我家孩子在商场看到一个玩具就想要,趴在地上不起来!”

“家里老人说方言,把孩子的普通话‘带跑’了,有什么办法?”

……


这些问题具体而急迫,但并不太好解决。一方面,各家有各家的情况,哪怕是同一个问题,也未必有普适的答案;另一方面,很多家长现在深陷于一个迷局之中而不自知:他们渴求一种养孩子的正确方法,却不知道自己养孩子的正确方向。如果连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的都不知道,恐怕这样的父母的确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毕竟,有了一个目的地,才能前行,而不至于徘徊不前。

所以,如果时间和场合都允许的情况下,我总是会反问一些家长:“您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被问到的人先是会明显地一愣,然后有几种常见的反应。一类家长会直接质疑我的问题:“你有办法就说,没办法就不要说些没用的。”还有一类家长会给出一个很具体的解决当下困扰的目标,常见的是:“学习好”“听话”“有上进心”。甚至有的人会跟我打马虎眼:“养儿防老呗!”“怀上了总不能不生吧!”

我非常能够理解家长们的类似反应。第一类家长希望得到拿来就能用的“干货”,第二类家长深深受困于当下的养育困境,而第三类家长则在逃避这个他们本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养孩子的糟心事儿太多,家长们很容易把视角局限在“战术”上,而没有更多地考虑“战略”上的问题。我建议家长们静下心来想想,养个孩子毕竟不是为了解闷儿。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道”的问题一旦解决了,对于“术”这一层面上的困惑,我们自然就有了审视和解决问题的更好视角。在我看来,这个“道”的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无论是生理意义上的生、死、繁衍,心理意义上的母爱、父爱,还是孩子自我发展过程中会经历的自我意识觉醒,抑或是结合我自己养孩子的亲身体验,社会学、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个人经验,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我们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离开我们,之后还能过上好日子,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充分地信任他。

不管是“身体棒”“学习好”“有出息”“会才艺”“懂礼貌”,还是各种我们希望孩子具备的优良表现,究其根本,我们想让孩子拥有的,是一套“独立资本”,即在他脱离父母后仍能安身立命的能力储备。这才应当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根本大方向。

“独立资本”涵盖很多东西:身体状况、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等等。其中有三点我尤为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心理上的独立资本,即家庭支持社交优势以及个体心理素养

家庭支持决定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建立亲子关系的积极程度,社交优势决定了一个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否游刃有余,个体心理素养则决定了孩子有没有养成一些有益于他持续成长的良好习惯。

这个观点以及这套“独立资本”模型构成了我对养育及亲子关系的基本认知框架。同时,我会持续不断地把大量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经过事实验证的优质实操手段融入其中,为我所服务的家长们,还有我自己的养育困境提供参考和指导。

有关孩子生理发展的问题或许会有标准答案:什么月龄适合吃什么辅食,什么症状适合吃什么药,在什么年龄段长到了多少斤就算超重……但在有关孩子心理养育的问题上,答案就太多了,这是在养育中谈心理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而唯一确定的是,6岁以前是孩子独立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很多好的习惯和心理素养都是在学龄前阶段打下的根基,因为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再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能就要多花许多倍的努力,也收效甚微。

于是,我找到了在中国从科学中提炼实操手段能力最强的一群人:“丁香医生”。我们合作了3年,在“独立资本”这套系统的科学支持下,一起写出了不少饱含“干货”的爆款文章,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17年,“丁香医生”携“丁香妈妈”和我谈进一步的合作,我们一拍即合,决定一起把“独立资本”这套系统及其衍生的方法论汇总整理,转化成时下流行的线上知识付费产品,于是,“宝宝好习惯养成课”上线了。虽然这个课的收费差不多是同类竞品的两倍,但很快就突破了5000份的订阅量。

在这套体系的实践过程中我还发现,出生于不同年代的父母对孩子独立资本的需求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80后”和“90后”的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都有一个全新的趋势:相较于前几代中国父母,他们愈发在意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而“学习好”这个特质在“好孩子”的蓝图中逐渐被淡化了。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培养,有了更多在社交能力方面的具体期待:


◎ 不欺负别人,也不能被别人欺负;

◎ 不打小报告,也不要做被打小报告的事;

◎ 不能撒谎,但是要学会委婉表达;

◎ 男孩子要有男子汉气概,还要学会绅士一般地彬彬有礼。


同时,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也面对着各种新的挑战:校园霸凌问题,在家称大王、出门就胆小的问题,人际关系上抗挫能力差的问题,在公众面前表达时害羞的问题……不一而足。风险与困难,远比绝大多数家长想象的要多、要大。

除此之外,中国养育观念的代际差异也极大。就像独生子女一代开始学着养两个孩子时难免会感到手足无措,当代父母多是从小被给予“能力期待”的人,他们在培养如今被给予“独立期待”的孩子时,也难免有不少困惑。这就更容易导致当下为人父母的一代人在寻找养育目标时觉得迷糊,更在寻找养育方法时深感迷茫。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正确需求,以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知识和资源的匮乏,是当前阶段养育的主要矛盾。”我很喜欢在每次亲和又接地气儿的分享会之前说上这样一句听上去很严肃的话。这句话说的是事实,也是我进一步探讨“独立资本”的直接推动力。而这本书,就是近几年探讨这股推动力的重要成果。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了大量家长、孩子和老师,也发现了一些近年来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万幸,心理学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大量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对科学的答案,而在这本书中,我将把严谨的科学与育儿过程中常见的“闹心”场景结合起来,对“独立资本”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家长了解: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培养一个在未来能优雅地离我们而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