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研究概貌

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国内在理论上的探讨始于20世纪50年代,活跃于80年代。当时曾围绕人的主体性展开讨论,有学者认为,主体性是人各种潜能中最重要也是最高层次的潜能,它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张继良,1989)。之后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拓宽开来,具体深入个体的社会生活中,去分析、判断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学者认为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人的类本性孕育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演变的实质就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类本性的全面生成与完满实现(高清海,1996)。人的发展的主要领域,一是物质生活领域,包括现代人的身体素质、居住、职业、收入和消费等;二是精神生活领域,包括人的文化教育、闲暇活动、道德理想、接受大众传播等;三是群体生活领域,包括人的婚姻家庭生活、邻里、朋友群体、各种社团组织的参与行为等;四是政治生活领域,包括个人的社会安全、社会管理决策的参与、法制观念、政党活动等(叶南容,1989);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人的平等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平等发展,是指每个人都应得到平等的发展,这是“人的本质内容”上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指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发展。它主要侧重于“变化”及其“程度”,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范畴;而人的自由发展,则是指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以及社会的需要相对自由地发展自己,而不受任何强制或消极限制,它主要侧重于“性质—方式”概念(韩庆祥,1996)。人的发展的目标是独立个人的形成,即普遍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应当具有自立(能力)、自主(意志)、自律(素质)和自由(状态)性质(高清海,1998)。

自2001年起,围绕江泽民同志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国理论界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可谓如雨后春笋。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执政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极大地鼓舞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自此,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背景,国内关于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升温。总的来看,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关系研究

有学者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崔新建,2001);有学者认为,个人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是因为个人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下进行的社会性活动。社会的发展要以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是因为社会并不是抽象的,离开了个人,社会就不复存在,当然也谈不上发展了(陈卫平,2002);有学者认为,一方面,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动力,人的发展主导着社会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各种才能的发展和施展以及人的价值的实现和自由个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和最高价值(杨东升,2007)。

值得关注的是,有学者从社会哲学的层次,着重论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具体展开。进一步明确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这种关系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以及怎样认识一定阶段上两种发展的具体规定(贾高建,2004);有学者在文中直接提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认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不是包含关系,不是主次关系,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并列的两个方面,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质上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结果。人在通过生产劳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离开了人就不成其为社会,离开了人的发展,社会也就无从发展,整个社会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激励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陈志尚,2004)。上述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为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理论提供了科学的认知框架。

2.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性的实现条件和途径的研究

从发展生产力的途径看,孙正聿认为马克思在社会有机体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发现了生产力在人类历史中的最终的决定作用,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为人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揭示出一条历史必然道路。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的发展实现于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2002);从人的发展方面看,通过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消除劳动异化现象,使人可以享有充足的自由时间,扩大交往和实践活动(2002);有学者提出,人的现代化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创造主观条件,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要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陈小鸿,2004)。

总体来说,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的实现方式上基本上形成了一定共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的实现途径的研究从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学者越来越关注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来消除阻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的障碍因素,例如体制、综合素质、生态环境、民主政治等方面(刘建新,2002);同时,还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陈媛,2002)。这也是该方面研究的进步和显著成果。

3.关于人的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关系研究

从江泽民“七一”讲话以后,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关系作了详细论析,并就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张志辉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必然在更新的层次上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两者相互促进,社会才会产生良性互动(2003);石书臣、郑永廷指出,小康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们物质生活全面发展、思想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只有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并努力推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003)。

4.关于人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命题,之后,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理论界、学术界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背景,就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展开研究。

在相关研究成果中,有学者主要从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其中包括和谐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问题(郑杭生,2005);有学者认为从关系学的视角去理解,和谐社会是人自身关系和谐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社会,是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是人文环境关系和谐的社会,一句话,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俞可平,2005);有学者指出,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密不可分,具有价值统一性。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诉求(杨芷英,2005);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终极目标。其他领域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吴远,200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以马克思的自由价值观解读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的(刘建立,2008)。对社会和谐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深化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而且也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起点,开启探索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性的新路径。

当代中国,人的发展形态呈现出多重历史属性,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标志的人的发展实践中的新质变化,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人的发展多种形态共处的社会实践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形态理论,对现实意义上的人的发展的内涵进行创造性研究。尤其是如何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性的理论贯彻到实践活动中,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在全面、客观地研究马克思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马克思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性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应强调如下几个思路:第一,整体性。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必须综合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的成果对它进行整体性阐述,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沟通和综合各个层面的研究。第二,开放性。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问题本身所具有的难度决定了它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共同参与研究的问题,应综合社会学、未来学、人类学、生态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成果,丰富它本身具有的内涵与外延。第三,实践性。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问题不光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性理论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为开辟当代中国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研究的新道路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