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翻译文学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佛典翻译。中国翻译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本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着频繁而复杂的互动交流,在对本土文学形成重大影响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近年来更是兴起了对翻译文学本体价值的认知和讨论,翻译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现象,它的生成机制、存在形态、阅读与传播方式、与原语及译入语文学和文化的关系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本书从翻译学与比较文学两个视角,分文化与文学两个层面,对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首先表现为中国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因为文学是文化这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外国文学在经由文学翻译活动进入中国后,会面临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和文学接受语境的选择,契合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审美取向的翻译文学将被接受甚至经典化,进入文学系统的中心,与中国本土文学产生互动交流,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甚至会打破中国本土文学的即成规范,成为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模板,与中国本土文学分占半壁江山。相反,违背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审美取向的翻译文学将流入文学系统的边缘。

中国翻译文学的生成离不开文学翻译活动,而中国社会文化,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实践之间也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互动关系。作为翻译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译入语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同时也会受到译者个人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立场、文化态度和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表现为文学翻译策略选择上的不同。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文学翻译在不同社会阶段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与中国本土文化和文学进行着复杂而有趣的互动交流。

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还表现为文学层面上的互动。中国翻译文学进入中国文化语境后,对中国本土文学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自佛典翻译起,中国翻译文学就开始对中国本土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观念、文学主题、文学风格、文学类型等产生影响,进而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影响。可以说,中国本土文学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翻译文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之间的互动也是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互动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非常著名的翻译家兼文学家,例如林纾、鲁迅等,他们在大量进行文学翻译实践的同时,借鉴国外文学在主题、思想、风格等方面的优势,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互相取长补短,为促进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作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它们的主客体地位时刻处于互动和互相转化的过程中。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本土文学急需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学思想、文学理念和文学创作方法来丰富和充实本国的文学创作,因此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为中国本土文学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养分;现代中国的本土文学在翻译文学的影响下,在文学语言、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手法等方面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这一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翻译文学持续占据着文学多元系统的主体地位,与本土文学一道经历着发展和成熟。新时期以来,中国本土文学创作显现出较为成熟的走向,重在民族本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翻译文学逐渐丧失了作为典范文学的主体地位,走向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而中国本土文学则逐渐走向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主体地位。

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过程,本书重在建构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架构,而支撑和填充这一架构的“建筑材料”则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丰富和壮大,并影响着二者之间关系的不断变迁。期待学界众多同仁共同努力,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