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至元二十三年:对于文化事件的寻绎与追索

程公钜夫文海赍皇帝之诏前往江南搜访遗佚,“博采公洁知名之士”,事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1]。由政治角度观之,此一事件并不能被列入元朝的一等大事——作为元代政治进行微调的一个结果,它对于元代政治的影响始终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更不会动摇整个元代政治的根本基础——但在文化意义上,此事却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文化象征的层面上,这一事件发生在许有壬所说的“江南平而四海一者”十年之后,发生在集贤大学士紥玛里鼎向皇帝上言修《大一统志》的同时,因此它恰好可以成为皇帝“一统万类”、“为万邦之宗”的一个有力呼应[2]。而在现实的层面上,这次由皇帝直接下诏所进行的遴选,也的确为江南的文士们提供了一个直接进入中央权力圈的机会。虽然本次举荐的结果正如史书所记载的那样,除了极个别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只不过获得了一些“清要”之职,但这些江南文士却终于可以因此而在首都的文化圈内产生影响。这一事件在文化以及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是如此广泛而深远,以致它不断地出现在当事者及其门人后学们的记述与追忆当中。这一事件不仅——尤其是按照那些从隋唐时代便已习惯于用“南北对立分合”的模式来对文风、学术进行说明阐释的史学家们的观点——已经构成了南北文img风开始融合的起始性表征,而且成为文学史上众多人物、事件以及复杂情感的真实而重要的纽结点。

在程钜夫此次向皇帝所举荐的二十余人当中,有两个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一个是居于推荐名单首位的赵孟img程钜夫的旧友吴澄[3]。赵孟img(1254—1322),字子昂,湖州归安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在有元一代“被遇五朝,官登一品,名满天下”,所作诗文“雄深高古”又兼“书画绝伦”,[4]故每被视为东南浏亮雅适[5]文(诗)风的代表。学者们之所以多将至元二十三年的这次举荐看作是南北文风开始融合的起始,多半便是因为赵氏身在这份举荐名单之故。吴澄(1249—1333),字幼清,抚州崇仁人。揭奚斯(1274—1344)《大元勅赐故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赠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吴公神道碑》有言:“皇元受命,天降真儒,北有许衡,南有吴澄。”[6]以是可知即在当代,学者们就已视吴澄为元代南方儒学的代表。赵孟img与吴澄因这次政治举荐而相识[7],这本身即构成了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即使只从二者日后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所占据的地位来考虑,这也值得在历史上大书特书——但奇怪的是,历来的学者们对这次相识大多采取了知之而不言之的态度,或许是因为“文苑”与“儒林”已经分立太久,以至于后来的阐释者们都已不太习惯于把这样的两个人物img何据。从吴澄后来追忆性的文字和二人之间的相互赠答来看,笔者以为应该能够确定二人是在本img再向吴澄引介自己的师友。而若二人已“结为学友”,吴澄更不会不认识赵孟img继公。孙国彬《年谱》见《美术史论》1985年第4期、1986年第1期(连载)。放在同一个时空参照域内来进行比较了吧。以下的文字将以赵、吴二人这次于至元二十三年的相识为中心,寻绎其上下相关的种种事件,以图勾勒出元代文人生活、思想、情感的另一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