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研究重要著作简介及要目

2004年度

李前程(Li,Qiancheng)著:《启蒙小说:〈西游记〉、〈西游补〉、〈红楼梦〉》 (Fictions of Enlightenment: Journey to the WestTower of Myriad Mirrorsand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年。12+250页。ISBN:0824825977

从新儒学的角度阐释明清小说,是近十多年古典文学研究的主流。尽管这种研究方法调动了人们对新儒学的兴趣,但却导致对这一文学形式包含的其他思想要素关注甚少,包括对佛教的忽视。李前程的著作探讨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对这一极为重要却长期被忽视的论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全书分为五章,意在重新思考白话小说与大乘佛教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作品中互文的研究,不仅探究了这些作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把这种作用扩展到佛教语境,尤其是经文中。在第一章中,作者提到了经常被忽略的佛教语境和一些与所讨论作品相关的论题,并对术语“启蒙小说”进行了定义,即启蒙小说是叙述结构以佛教救赎为模式的作品的通用标签。作者的主要论点也是在这一章提出的,即这些小说家所继承的并非是宗教法则(他们甚至可能不修行佛教),而是用于文学目的的哲学背景和一套救赎模式。第二章讨论了释迦摩尼的启蒙,萨陀波仑与善财的修行在佛经中被重新规范为佛教救赎的模式;也谈到了中国戏剧是如何采用这些模式写作的。在第三章《西游记》中,作者主要探讨了孙悟空和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本章先是思考了小说与入法界品的关系,继而涉及西天取经本质、启蒙的不同视角等与理解作品相关的关键问题。第四章可以看作是个插曲,谈论了《西游补》这一连接了两部长篇小说的作品。由第四章过渡,第五章《红楼梦》,集中讨论了主人公贾宝玉,认为贾宝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孙悟空和唐三藏。文章还重点讨论了这三部作品的相似主题和结构,如模式是怎样被改编并赋予新的活力的,主人公怎样在新环境(封建家庭)中开始新的追寻等。作者对轮回和涅槃,朝圣与目的地,情与法之间的关系都很有见地。

众所周知,儒教和佛教的融合,在明末清初,即这三部小说写作的年代,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王阳明的心学和佛教的关系在史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泰州学派成员还经常被称作是“狂禅”。确实,佛教的影响力是深远的,一些忠实的儒教学者甚至对佛教的腐蚀和渗透都很警惕。然而,李前程凭借其对佛教的渊博知识,对佛教在封建社会末期中国的宗教和学术背景下扮演的角色进行充分讨论,这也使宗教主题与所讨论的小说更有关联性。但无可否认,这也可能使这一论题变得更为复杂。由于佛教与新儒学之间界限不明,甚至新儒学自我修养的信条都可以看作是遵循了佛教救赎的模式,影响小说中叙述结构的本源就更难以界定。与这一问题相关的是,佛教救赎是不是应当被视为小说的思路,作者对这一问题似乎也难下定论。作者最后以“解”和“结”结尾,似乎是在暗示,要解决旧的问题意味着要去发现新的问题。在解开书中众多结的过程中,作者也为我们打了几个结,这正是好的文学评论家的作风。

要目

术语使用说明

缩略语

序言

第一章 定义术语

第二章 救赎模式,叙述结构

第三章 西游记

第四章 西游补

第五章 红楼梦

后记

注解

术语表

参考书目

索引

(姜倩倩 撰稿)